问个问题,有人考虑过孩子留学身份回去上清华么?

RT。从去年“清华北大等84所高校将免试招收香港学生”开始,我就在考虑这个事情。
孩子小学英国上,练好英语,初中看情况,高中回国内上。
再以华侨身份,国外留学生身份去高考,刷清北复交。当年我们隔壁班(当然不是清华)就有人深圳人,换了香港户口上的。
刷完清华本科,再回英国来刷博士,就好说多了。等25,6博士刷完,也没有用人单位深究孩子怎么样上的清华了。
然后,孩子走国内英国走两头通吃的路线。

相较而言,牛剑的本科,在国内没清华好使。而且在英国这边想刷出来,费功夫不说,收益也没看到什么。华人要往上爬,做大事业,还得在国内。英国留条退路就可以了。

请大家指正。

华人华侨加分不是20么? 除非孩子从小就国内读书吧,不然参加国内高考估计加100分也进不去吧?

那是走统招,占统招名额的。走留学,不占名额的,卷子都不一样。别走统招那个。这里面水很深。

你说的联考不是那么好考的,考的人都在国内上学呢,不是在国外,香港人都把孩子送到北京去了,那个狼爸3个孩子,2个考北大了,1个考中央音乐学院吧,就是联考。
清华的招生给联考的名额非常的少的,1个还是2个,你看一下招生简章。
国内那些考上牛津剑桥的是从高二开始分化的,考清北复交没希望就转向留学了,他们是可以同时兼顾的,他们考到英国一般的大学可以说不费力。
但如果小学在英国读,初中和高中再回去读,就有麻烦了,说实在的,现在谁都有国外的永居或者国籍,出国对于中国中产不是难事。所以以后的竞争绝对更激烈。大家都明白本科尽可能读清北复交,博士再留学。

我们想的是不行去欧洲大陆读个书,特别是荷兰,英文授课,还有认识的朋友当大学老师。如果不行,让我老公找找其他关系,他是大学老师,认识的教授什么挺多,以后看看有木有朋友的学校可以去。我家邻居是英国华裔,在新加坡读的a level,然后回英国上的大学,貌似新加坡的中学不错的,跟英国教育无缝对接。

小学在这读主要还是考虑个英语问题。我是觉得小学本身也没学什么东西,拉下也就拉下了。但英语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还要从小抓起。我现在发paper,开会,上课,说起来都能做,但还是真心觉得英语有差距。

最后,联考是独立招生啊。不是像高考死分数投档的,说白了,只要学校做好工作,想招人了,事情就好办很多。所以我说水深的很。

补一下,如果国籍换了,以欧美人留学生身份,又是另外一个路数了噢。这就看到时候华裔卡政策怎么搞了。

主要还是想刷第一学历清北啊。去欧洲大陆读那个麻烦,何不好好刷牛剑呢?
至于大学教授,读博的时候好使,因为教授自主权大。本科嘛。。。真得看在学院的影响力了。那得说是牛剑的大牛教授才行啊。

那还是在英国读吧,新加坡的虽然是一个考试体系,但难度要大,学的知识要多,我也是最近才了解的。
我想如果一个小学,有一半的中国学生那就好了,学校的氛围信息的沟通就不一样了,按照英国这种教育模式好好培养也可以。

你说的我明白,我老公也是大学老师,也是英语发音不好,当初在国内学英语也没有像现在的小孩这样到处上辅导班的。
我感觉国内的学生现在英语也挺好的。你真的觉得小学6年语文数学拉下都没问题吗,能追得上?我也只敢拉下两年,多了怕不好追。
英国的英语教学如何?就她们这样上课,一天能讲多少知识点?一般到什么年龄段能听说读写没问题?到11岁?这个我还不太清楚。
你家小孩上几年级了,你自己是怎么辅导她学习的,我感觉我辅导不了她

你是说做好学校的工作,像招博士一样的灵活,可能不容易啊,报名人数在持续增加。
孩子的国籍到什么时候都不想换,国内就业机会多啊,工资水平也挺高的。虽然现在中关村说可以给外籍华人永居了,但具体的执行会如何不知道。
北京买房买车孩子上学都和户口相关联。
留学生确实是随便可以读清华,但国籍我们可不想变。现在欧洲国家法国德国都不太好吧,英国日后如何,这个国家太小,发展有限。

是吗,我邻居说还好,不过他成绩好像蛮好的,他说他当年考上了Wimbledon的那个很有名的中学,但是没有奖学金,就去了新加坡读,回来上了帝国理工。不过我倒觉得名校不名校不是那么重要,只要孩子正直善良上进就好了。我老公就是在名校里面打滚的,说白了就是那么回事,现在他在名校里面教书,也说学生嘛也不要为难,都给毕业就好了,回头去了社会上就得靠自己了。我上次开玩笑说,回头等我在家带孩子没事干去你们学校读个MBA吧,他后来跟他同事说了,他同事跟我说,压根没必要,就是圈钱的项目。

我觉得中文学的好的人,学英文也没有问题。什么阅读啥的,说难听点,考的根本不是词汇语法,根本就是阅读能力,有的文章翻成中文理解不了的话,用英文就没戏了。没事多看看电视,多看看小说报纸杂志,再跟英国人胡咧咧,保准英文杠杠的。

我老公就是你说的北清复交之一毕业的,他当年还是保送上的大学,也是热门专业,他好些朋友也是这四大之一毕业的,不过我觉得就那么回事儿吧。国内大学严进宽出,进了大学后基本也是靠孩子自己,有人继续牛逼,有人也就伤仲永了。

荷兰的大学教学质量平均下来比英国大学好多了(牛剑除外)。我跟我老公都是荷兰大学毕业的,他现在在英国排名前5教书,我以前在英国前3大学工作过。怎么说呢,研究水平跟教学水平其实完全不一样。英国有的大学研究能力是很强,老师牛人也很多,但是牛的老师不会把大部分时间去备课上课,因为研究压力大,拿我老公的话说,差不多让他们毕业就好,毕竟学费那么贵。

但是荷兰大学的老师就不是了,学校对教学看的很重,哪怕是院长校长也得好好上课,学生直接去找教授什么都是好平常的事情,有时作业有问题就直接见老师,老师得一道道题讲解,一个班的学生也有限制,我真没见过什么2,300号人一起上课的,有的课就十几个人上,老师可以一个人一个人详细教。

我有个在荷兰的朋友也是当老师的,忙的跟鬼一样,学生也很难对付,她自己是英国曼大博士,牛文章发很多(投稿接受率不到10%那种),她还常抱怨学生太难缠,教学压力好大。相对比我老公就说学生很好糊弄。后来,我就问我老公是荷兰更好还是英国好,他说想好好学去荷兰,想混学历来英国(学制也短)。

你们夫妻俩都好厉害,你现在还在大学吗,因为你们夫妻都在英国工作,所以孩子就在英国上学就好啊。
我因为不工作,就管孩子,所以也成天考虑怎么培养孩子,如果在英国这里真考不上大学我会很后悔,
感觉英国的很多年轻人既不读书也不工作。

我现在没有了,觉得工作太辛苦就辞职了,现在在家待产。不过,我不是老师啦,我是做IT的,但是学校里面的老师也认识一些。虽然现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想的有点早,不过因为一直在大学里上班,所以接触这些也比较多,同事也有孩子考学什么的,大家都聊聊。首先,肯定还是学区啦,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英国现在有学区房啊,将来只能咬牙背债买好的学区了。至于后来要不要补课什么的(英国家教也很多呀),我想就是如果自己能教就教,不能教就还是请家教。国内也有summer school去补GCSE跟a level的,因为现在国内中学生直接考牛剑的也很多,不行就把孩子扔回国学学。当然如果真不是那块读书的材料,就让他/她学个手艺,在英国有个手艺挣钱也不错的,反正将来可以够到饭碗父母也算尽责了。英国有些孩子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让他们去贵州山区看看人家贫困生咋学习的,或者去非洲看看很多孩子饱受战火荼毒,也许就明白自己是多么幸福了,真是上辈子拯救银河系才能投胎到英国了。所以,每次我同事说哪儿哪儿有跳火车倒自杀的(真有什么抑郁症绝症的除外),我就不屑一顾,因为这些人根本没有吃过苦,不知道生命可贵,生存本就不易,死不足惜。

荷兰的大学教育和北欧系统比较接近,很多人都说要想得到最好教育本科北欧研究生美国。

北欧系统英国无法复制,北欧人口少上大学的比例低国家投入多,这样班级小每个老师对付的学生少,他们主要是project based learning,有充足的实验设备给学生玩老师也可以在每个学生是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但这也不一定就能教出好学生,有的笨的学生真的没办法,又不能让学生fail了,所以很多老师不得不帮学生(甚至代替学生)做project让学生过。

英国的大学投入经费不多学生人数多只能搞规模化经营,英国系统强调学生为自己的learning负责,鼓励自己学,这样的结果就是两极分化,好的学生真好可以好到让老师吃惊的程度,差的真差可以差到让老师哭笑不得。

动这么多歪心思,还不如让孩子好好学习。 {:5_137:}

是这样的呀。。。我在荷兰的大学师生比例1比7,就是平均下来7个学生可以有1个老师,老师也必须坐班,不像英国老师动辄就不在办公室不回Email。我看我的老师好些每天工作到10点11点的,反正很辛苦。荷兰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就要去考个什么证书,只有考试通过率合格这样才可以升学二年级,不然就会被学校退学,挺残酷的。而且荷兰儿童在12岁就开始第一次分流,成绩好的才可以上大学预备班,成绩不好就是大专预备班或者中专预备班,很残酷的教育体系。当然也有孩子后起之秀,可以在15,6岁插班进大学预备班,但是极少极少。进不了大学预备班的孩子基本都没有资格上大学,必须等中专毕业去上大专,然后大专一年级或者二年级读完才可以去上大学插班生,而且也得看成绩,得考试,考试淘汰率还很高。我一个荷兰同事,编程技术一流,但是就是中专毕业,然后插班上了大专,等大专毕业都20大几了。他苦哈哈的说就是因为当年数学不好,让他哥给他补(他哥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数学博士,这DNA,变异了吧),他哥骂他蠢,终于几番努力考上大专插班生了。他说回头再半工半读去上个硕士去,估计毕业得30多了。注:荷兰大专有点像专业技术大学,也是可以上硕士的。

英国跟中国差不多吧,就是老师上课自己说自己的,然后下课就走人这样,老师绝对不会逼学生。我老公的想法就是,这么贵不好好学,毕不了业反正学校也不会退钱。荷兰大学是学生毕业了,大学才能从国家那里拿到一笔钱(荷兰学费1600欧压根不够的,一个学生教育成本少说7,8千欧),所以荷兰大学很希望学生学好,不然钱就木有了,也是非常奇葩的教育体系。

目光要放长远。为什么会不声不响出华裔卡这个制度?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可以预判未来走向,所以也要再看看。有永居了嘛,换国籍很快的事。当然,如果你孩子很大了那就等不起了,还是别想这个。

第一,不是英语发音问题,而是母语思维问题。譬如,我们华人跑去和老外聊天,一板一眼的交流没问题,要做到幽默就几乎没几个了,这一点也反应出别的方面的交流问题。所以为什么业界经常会有会做的老中,不如会说的烙印?都是外人,多少烙印做到500强CEO了,老中直接剃光头。
所以,所谓华人天花板,我个人觉得很大一个因素就是语言(团结之类的另说)。所以我想从娃娃抓起。
第二,基于第一点,我的目的是一个母语环境,和思维。英语上课到什么程度,其实更该说文学方面的水平了,那个并非我所担忧的。

最后,拉下多少的什么的,回国跟不跟的上,真心得看个人。我个人是不太担心我家的。想想大学里那些贫困农村同学,人家小学拉下了多少?最后高考还不是秒北京的学生。我的娃总比人家情况好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