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谚语是语言的精华,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谚语也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审美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其谚语所涉及的内容差别很大。
1.生存环境的差异。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在历史上很发达;而中国地处洲大陆,土地是人们的生活所依。所以在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的表达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
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历史文化的差异。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英谚“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s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谚“说曹操曹操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谚“Love is blind ”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 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别称 the blind god),其对应的汉谚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英谚“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要是倒霉,喝凉水都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英谚“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谚“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
英语和汉语之间虽有近似的谚语,但两者之间一方是来源于生活,另一方来源于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对号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近似汉谚“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却来源于神话。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类似于汉谚“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前者来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再如,英谚“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类似于汉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来源于历史传说。
3.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谚语“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集体主义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集体主义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型特征。

结束语: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这些研究是在前人的研究结果之上进行的,对于英汉谚语与文化的差异后人还会继续研究下去,把英美国家人们街谈港议的活生生的语言搬到纸上,为广大的英语爱好者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环境,使大家了解英语在其母语国家的真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