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行的时候 忘掉中国胃

每次我在路上,都提醒自己忘掉中餐,忘掉中国胃,去本地小馆子寻找正宗的美食,才是正确的旅行方式。

恰巧最近认识了一个在北京工作7年的突尼斯哥们儿,聊起天来,他告诉我他分外怀念家乡食物couscous,这是我在北非用来果腹的食物,虽然它从没让我有过饱腹感,但是读音却十分cute:库斯库斯。它用质地最硬的杜兰小麦制成,外形看起来有点类似小米,很多地方就把他称为北非小米。煮熟之后可以与几乎任何肉类、蔬菜搭配。

(混和了土豆、胡萝卜和鹰嘴豆的couscous)

对于吃惯了重盐重油的我来说,每次都因为它的寡淡无味跟伙计要来盐和黑胡椒一顿猛洒,企图用这种方法让自己能多吃下一些,保持每天和本地人“斗智斗勇”的充沛精力。

我对这种叫做“北非小米”的东西的口感十分不喜欢,颗粒细小但口感粗糙,吃的时候毫无存在感,不觉得有任何麦香,常规搭配以胡萝卜、土豆、西葫芦一类本身没什么味道的食材为主,更让我难以下咽。在突尼斯旅行的12天里我没有看到其他中国游客,更别说哪哪都有的“唐人街”了,于是每天在突尼斯风格的番茄意面和couscous的轰炸下,我迅速消瘦了。

(在突尼斯的撒哈拉沙漠里,我迅速消瘦了)

其实不对我胃口的食物只有这一例,让我十分怀念甚至回到北京还特意去饭馆找来吃的就是鹰嘴豆泥(Hummus)。在锅里长时间熬至软烂,再用搅拌机打成糊状,放入柠檬汁、胡椒粉、橄榄油搅拌均匀即可。在约旦的街头,随时可以看到各类小馆子在售卖。可以搭配新鲜热气腾腾的吧塔饼直接吃,也可以要上几个刚在油锅里面滚过的Falafel,塞进吧塔饼里,搭配上蔬菜丝、沙拉酱汁做成三明治吃。

(约旦人早晨就开始吃鹰嘴豆泥)

其实坐标同为中东的以色列也出产一样的食物,但是经我比较之后发现味道远没有约旦的好。难怪特拉维夫的沙发主人和我说,他同时拥有以色列和美国护照,这样就可以用他的美国护照去黎巴嫩去吃他认为世界上最好吃的鹰嘴豆泥了。看来虽然身为犹太人,为了这一口也要“呕心沥血”骗过海关,足以说明“美食无国界”理论无比正确。

也别误会以色列没有美食。一款名叫Shashuka的早餐让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早晨,在咖啡馆度过了愉快的时光。Shashuka,希伯来语,意为混合,它由炖至软烂的西红柿打底,再放上煎得恰到好处的鸡蛋,吃的时候搭配一些腌制过的洋葱,爽口清新。舀上一勺涂在原麦面包上,看着身边一对对Gay们甜蜜牵手走过,感觉分外和谐。

(Shashuka早餐)

和中东食物搭配,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阿拉伯茶。吃过蔬菜占据10%的Shawama或作为点缀的Kebab后,急需一杯阿拉伯甜茶解油腻。“甜茶”完全不辱它的名号,第一次喝的时候确实完全不能适应它的甜度。

在约旦的古城佩特拉,本地人会折上几根树枝,堆在一起,点上火,把水倒进随身携带的小壶里,烧开后放入茶叶和大量的糖。我在路边走的时候,通常热情好客的本地人会把我叫住,邀请我喝上一杯。第一次,我的反应是:“哎哟,你们的茶怎么这么甜啊?”贝都因人则眨眨眼睛,用他们的幽默感回答我:“Life is bitter。”也有的调皮的年轻人会抢着说:“Because we are not sweet enough。”

摩洛哥的甜茶又不一样。玻璃杯中放入绿茶,倒入滚烫的开水,再加大量方糖,最后抓一把新鲜薄荷叶放入其中。起初我边喝边流汗,抱怨天气这么热,为什么他们还要喝滚烫的热茶,但三次下肚后,每天就离不开了:薄荷叶的清香让人在闷热午后精神为之一振,而糖分又补充了流汗损失的体力和水分。

(摩洛哥街头茶馆等待售卖的薄荷茶)

传统之所以能够几千年延续下来,确自有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