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河漂流探险20周年纪念之旅


此次活动,小黑作为随队摄影记者,途径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宁夏、山西、山东、江苏、安徽10省,行程1万公里,历时22天。用手中的相机,在路上草草记录了一些画面,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对黄河漂流精神的敬佩,对母亲河的感叹,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 编辑 DarkBleach 在 07-08-14 19:04 ]


“黄河漂流,1987;黄河漂流,1987……”7月16上午9时40分,随着这一声声呐喊,中国黄河漂流探险20周年纪念之旅,在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总部门前的广场上正式发车启动(如图)。



据悉,此次中国黄河漂流探险20周年纪念之旅去时的线路为:郑州(出发点)→洛阳→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青海省玛多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曲玛莱县→曲麻莱县麻多乡(黄河源头)。



英雄聚首踏征途



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的天津籍队员杨贵儒、韩斌早早赶来了,北京青年黄河漂流探险科学考察队的于忠元、成朴等队员来了,安徽马鞍山爱我中华黄河漂流考察队的毛世卫等队员也来了……20年过去了,这些当年参加黄河漂流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青壮年现在大多已双鬓斑白。



“兄弟呀!兄弟呀!”大老远一看见,大家便扔下手中的行囊,跑到一块拥抱在一起,相互拍打着肩背,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接着,大家拿出当年的黄漂队旗,用力挥舞着,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面面队旗被珍藏了20年,虽然皱巴巴的,但仍鲜红得如火焰一般,风一吹动,猎猎作响。看着旗帜上所有黄漂队员当年的签名,大家当年黄漂冲峡谷、过险滩的场面便在脑海里重现。



洛阳是黄漂的主要策源地。1987年的春夏之交,以雷建生、郎保洛为首的一群洛阳热血青年,继完成长江漂流探险后,再次组建了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登上青藏高原,在-20℃、海拔近5000米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源头,向世界发出了“要一寸不落地漂完黄河全程”的豪迈誓言。在此前后,北京、安徽的热血青年,也分别组建了两支黄漂探险队伍。在随后的180多天内,河南黄漂队员面对高原缺氧、峡谷激流、漩涡跌水、瀑布陡降等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穿龙羊、越壶口,最终抵达入海口,漂完了5464公里的黄河全程,在世界探险史上记载下了“中国人首次完成对黄河全程的无动力漂流”的辉煌篇章。这一切,是用血汗和生命铸成的。



1987年6月19日,雷建生、郎保洛、朱红军、张宁生在拉加峡不幸遇难。当年,不畏艰险、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黄漂精神”,极大地鼓舞着渴望振兴中华的中国人。“黄河漂流探险”与“中国女排”一起走向世界,被誉为那个时代的两支“民族精神催化剂”,影响深远。



在发车仪式上,当年的河南黄漂队队长袁世俊回忆起往事,禁不住热泪盈眶。袁世俊感慨地说,20年来,每每听到人们对黄河漂流探险活动的赞誉,我们黄漂队员在焕发出自豪之情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母亲河的感激之情。在当年的黄漂中,黄河两岸的人民群众、解放军官兵以及各级政府,都对这项事业给予了深刻理解和鼎力支持。没有这种理解和支持,黄河漂流探险活动所遭遇的艰难险阻是难以克服的。对此,我们一直铭记在心。这次,我们组织30余名当年的黄漂队员再上黄河源头,主要的目的就是感恩和纪念。同时,通过这次纪念之旅,也重新唤起人们对黄河和西部的关注。这是一次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精神漂流”。



据了解,本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其前身郑州汽车制造厂当年曾为河南黄漂队提供一辆双排座130客货两用车)对纪念之旅提供了一支帕拉丁越野车队。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国内10余家新闻媒体将全程跟踪采访报道。





本报特派记者 陈运团/文 小黑/图
[ 编辑 DarkBleach 在 07-08-14 11:08 ]


祭奠雷建生队长



大家顾不得疲劳和饥饿,冒着酷暑,首先赶往位于龙门附近的万寿山陵园,祭奠当年在拉加峡不幸遇难的河南黄漂队队长雷建生。雷建生的坟墓在陵园内的一个半坡上,由他的黄漂队友和亲属于1990年6月修建而成。坟墓四周松柏茂盛,绿意盎然。低矮的坟丘前,屹立着雷建生的雕像――这名黄河之子,满面风霜,仰头张望,刚毅坚强,仿佛正在勘察地形,又要去征服下一个急流险滩。来自全国各地的黄漂队员拥围在坟墓四周,把一束束鲜花摆放在雷建生的雕像跟前,摆着摆着,许多人不由得泪流满面。



“建生,我们看你来了,20年了,我们想你呀!”“雷队长,兄弟们没有忘记咱们当年的理想。现在,黄漂20年了,我们就要重上黄河源头,去向那些帮助支持过黄漂的人表示感谢,你安心吧!”大家哽咽着,倾诉着。



洛阳,是长漂、黄漂的主要策源地,多少河洛健儿,为此抛洒血汗。本报长期关注长漂、黄漂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相关报道。此次,本报再次组织记者前往黄河源头追踪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高原远程传送稿件的困难,洛阳联通公司特别提供了无线上网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本报特派记者 陈运团/文 小黑/图


16日下午,中国黄河漂流探险20周年纪念团队离开洛阳后,一路向西于当晚11时30分前后抵达西安市。昨日上午,在该市一家船具制造企业,一艘由洛阳黄漂队员设计的新型漂流探险舟交付使用,使本次纪念之旅增添了一件非常重要、安全的水上工具。



这艘“漂流巡洋舰”这。它长6.4米,宽2米多,看上去非常漂亮。它与常见的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舟体上部设有两排呈拱形的气囊。老胡介绍说,他们此前初步试了一下,认为它功能完善、安全性高,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它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整个船体由20余个隔舱构成,即使漂流中一些地方被划破了,也只是损坏了某个隔舱,对整艘舟的使用影响不大;舟底部配有压重水舱,两侧各设置有多个救生圈,可以极大地减少漂流中舟体倾覆的发生;特别是舟体上部的拱形气囊,一旦舟在河流中倾覆了,在它的作用下,可以自动“扶正”;另外,这艘漂流探险舟既可以用桨来划动,也可以加装机械动力,性能非常好,既可以作为江河漂流探险的工具,也可以让普通游客用来进行水面休闲观光。在场的黄漂队员们围着这艘漂流探险舟,这儿摸摸,那儿看看,爱不释手,大家兴奋地将其称为“漂流探险巡洋舰”。





本报特派记者 陈运团/文 小黑/图


[ 编辑 DarkBleach 在 07-08-14 11:33 ]


天水到兰州之间沿公路叫卖的桃农

1RMB/斤 甜掉牙


17日中午,结束在西安的探访活动,中国黄河漂流探险20周年纪念团队继续西行,过宝鸡,出陕西,车队在曲曲折折的山谷中艰难前行。



途中发现交通事故



由于许多路段高低不平,颠簸得厉害,许多人出现了头晕、恶心的状况。进入甘肃境内,天气突变,黑云密布,很快便下起了瓢泼大雨。领队者不时用对讲机向后面的司机发出提醒,要求低速行进,注意路面积水,安全驾驶。过了天水市区,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我们连路两旁高大的山体都看不见了,雨下得也一阵比一阵猛。各台车辆上的司机和乘坐人员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目光紧紧盯住车前方。



大约到了晚上8时,车队行至天水市秦安县西川镇宋场村附近时,坐在车队最前头引导车上的我市黄漂队员王利明猛然发现前方的路面发生了一起极为惨重的交通事故:一辆大货车和一辆面包车迎面相撞,面包车已经面目全非,而大货车的左前侧也严重变形,司机被卡在座位上呻吟着,表情极为痛苦。一名男青年站在事故现场,不停地向过往车辆的司机摆手、呼救。“前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黄漂纪念团迅速到前方路边停好车,抢救伤员!”引导车上的纪念团负责人当机立断,一边做这样的安排,一边下车往事发地点跑去。



全力抢救受伤司机



一两分钟后,除了妇女,黄漂纪念团队所有的黄漂队员、记者及其他成员都冒雨赶了过去。大家仔细观察现场,发现那辆金杯面包车已经解体,不成样子的车厢内有一名妇女,满身血污,呼吸和心跳已经停止,而男司机则连同方向盘被甩到了七八米外的道路护栏旁,仰面躺在地上,也没有了呼吸和心跳。见此情况,黄漂队员决定立即解救被困的大货车司机。袁世俊、郝景川、王利明等冲上去合力掰大货车变形的驾驶室框架,想拉出空隙,再把司机救出来,但根本掰不动。于是,他们迅速跑回各自的车里,取出车队备用的钢丝牵引绳,将其一头拴在大货车变形的驾驶室框架上,然后调来车队的帕拉丁越野车,挂上牵引绳,让车来拉。见仍然拉不动,大家都围上去推车加力,可还是没有效果。



终于救出河南老乡



正在这时,两名接到报警的天水市秦安县交警赶了过来。黄漂队员和交警一边疏导交通,一边拦下一辆路过的重型大货车,靠它的动力,终于将被撞大货车的变形驾驶室框架拉开。看到有了空隙,来自安徽马鞍山的黄漂队员钱海滨等迅速攀上驾驶室,又抱又抬,将被困司机救了出来。随后,秦安县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也赶到了现场。医生经过检查,确认出事面包车上的一男一女已经死亡,而大货车司机由于抢救及时,不会有生命危险。伤亡人员被救护车运走后,我们仔细查看,发现肇事面包车的车牌号为陕AED015,而被撞大货车的车牌号为豫N34452,系河南车辆。记者随后询问大货车上的一名人员,得知他们为商丘永城人,这次是要往兰州、新疆等地送货。一直忙到晚上8时40分前后,看到事故现场已被妥善处理,纪念团全体人员才上车往兰州行进。



昨日凌晨,我们抵达兰州后,经过短暂的休息,便开始向青海进发。昨日下午5时前后,黄漂纪念团终于到达被誉为“青藏高原东方门户”、古有“西海锁钥”之称的美丽城市――西宁。



(本报特派记者 陈运团/文 小黑/图 )

按照计划,20日一大早,中国黄河漂流探险20周年纪念团队将从西宁启程,向青藏高原上的玛多县进发。这条线路路途艰险,海拔越来越高,让我们内地人生畏的各种高原反应会出现。为此,纪念团队昨日决定在西宁休整一天,为奔赴黄河源头做好各项充分准备。



西宁印象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三川汇合,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通衢,古有“西海锁钥”之称。如今,西宁市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西宁市平均海拔2295米,群山环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0万,是一个有汉、回、藏、蒙古、满、土、撒拉等36个民族聚居的城市,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以回族和藏族居多。



昨日下午,我们在西宁市区观光,发现这里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走在大街上,凉风习习,爽朗如秋。



城市郊外的农田里,绿油油一片。走近细看,地里生长的竟是小麦、豌豆、马铃薯等作物。当地人介绍,他们这里地势高,气温低,农作物都是一年种植一季。中原的小麦是秋季种,夏初收,而他们这里则是每年3月播种,9月收割。



西宁,也是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这里的白云、蓝天和山色,让人看了无不心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位于西宁市西150余公里的地方,面积达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



位于西宁市西南约30公里的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的四大中心之一。它始建于明代,是一个集殿宇、经堂、僧舍近万间的古建筑群,鼎盛时期僧众达3600名。



拟上黄河源



黄漂20周年纪念之旅,自16日从郑州出发,我们的车队至今已西行了约1300公里。经过长途奔驰,车队的个别车辆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为了确保平安,向青藏高原进发,适应更加困难、艰险的路况,昨日,纪念团队找到一家车辆检修厂,对车辆进行了修理和养护。与此同时,纪念团队负责人还召集全体队员,要求大家迅速行动,检查各自的服装、设备和身体状况,做好各项上黄河源头的准备。



我们根据随队医生建议,昨日全部上街,购买了头疼粉、藿香正气水、人丹等药物。同时,为了预防高原上的饮食给人带来的消化不良和肠胃疾病,大家还购买了保济丸、氟哌酸等,还添置了羽绒服、雨衣等。



神秘的青藏高原就在眼前,我们一切都准备妥当,去迎接挑战,去领略它无限的魅力。



本报特派记者 陈运团/文 小黑/图


西宁市内最热闹的去处是大十字、东关和西门口。大十字地处市中心,东关有清真大寺,人多自不待说。而西门口既无名胜古迹,又非文化中心,何以也很热闹呢?因为这儿有个水井巷。



水井巷在西门口南侧,十年前还仅仅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更不用说解放以前了。据说当年西宁城因地势高于湟水,城中极少有井,人们吃水很困难,一般都要到北门外去驮水。后来在今天的水井巷挖出了一口井,不仅水清味甘,而且水量充沛,于是乎西城的人就跑到这里来挑水。水井巷的名字也就随之响亮了起来。现在,城市有了自来水,水井自然已失去往日的作用,但水井巷这一地名却越来越有影响。原因就是水井巷是现在西宁最繁华的集贸市场。



只要你走到巷口,就会感到热闹异常。巷中店铺摊点鳞次栉比,一排排,一行行,除了人行道外,摊点之间无立锥之地,叫卖声此起彼伏,时髦的录音机歌声震耳欲聋,人声嘈杂。百货、土产、食品,修表的、卖药的、叫唱的,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再加上五颜六色的装饰,五光十色的彩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里商品俱全,物美价廉,服务热情,所以顾客们都愿意往这儿跑。从早到晚,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把个水井巷挤个水泄不通。



对于外地人来说,这里的风味小吃最有诱惑力。羊肉串、羊杂碎、甜酷儿、酿皮儿、麦仁饭、麻食儿、拉条子、尕面片、凉粉儿、凉面叶、手抓羊肉、牛蹄膀、粉汤、熬饭……一样样色香味俱佳,叫人眼馋,令人留连忘返。



比如甜酪儿,由高原上特有的青棵酿成,甘甜、清凉、醇香,人到跟前就舍不得离开。西宁人说:“甜酷儿甜,老汉娃娃涎水咽。”可见其醇香之佳妙。卖甜酪的叫卖则更具有诱感力:“甜酪儿甜甜,一毛钱一碗。来迟的完了,甜醋儿变成钱了。吃的吃着,看的看着,涎水咽着。”如果早上吃一碗甜酪,整天都感到浑身清爽,口中留香。难怪卖甜醋的早上出来一阵子就卖完回家了。



麻食儿,又叫筒筒麻食儿,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面食。有的是将面擀得薄薄的,再切成小方块,对角一捏成卷状形;也有的揪小面团一搓,滚成小圆筒儿。然后,把这些面下到放了各种佐料和牛羊肉、土豆等蔬菜的锅里煮熟,即可食用。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儿。原来一般在早上吃,现在水井巷里晚上卖的多,很受欢迎。



“拉条子”,这近于兰州拉面,也是一种带汤面食。将面揉好,铺开,啪啪几刀剁成一条一条的,或者一条条搓好放在盆里。待水烧开,提起一条,两手来回儿拉扯,面条就成了一把细线,然后往滚水里一扔,锅盖一捂就好了。捞出来拌上佐料,有的再加上汤,醇美无比。在一般城乡家庭,拉条子是待客的面食。如果你去作客,主妇给你端上美味的拉条子,这表明你是很受欢迎的贵客。



西宁的饭食与其风俗一样,多彩多姿。而水井巷则是西宁风味的大展览厅,不去水井巷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西宁的饮食习惯。


:smiley:


拉面是必须的,俺的最爱


MM是时尚的,但不是俺的最爱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座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 编辑 DarkBleach 在 07-08-14 14:18 ]


喇嘛击鼓颂经


塔尔寺艺术“三绝”之“壁画”


应该再添一绝,香炉上粘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