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人讲述自己在狮城新加坡买房的过程

新加坡房价的巅峰在1996年。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寒流下,房价大跌。此后近十年,房价在低位蛰伏良久,而终在2006年10月开始抬头,2007年则是疯狂的大牛市,房屋售价至少上涨20%,租价则涨了五成,甚至翻番。 幸亏,这里有组屋

执政者仔细排查了本国的各项条件,深深明白人民才是岛国得以发展的几乎唯一支柱。为了获得人民不竭的事业心和事业能力,可谓用心良苦,制定了各种政策,首要便是“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人民安居下来,才可能长期开展事业。新加坡超过84%的居民住在政府(建屋发展局,简称HDB)所建的“组屋”里。这个概念中国其实没有,如果硬要附会,大约算是“经济适用房”,可仍是言不及义的。每个新加坡公民都有权享有这些组屋,一俟婚后即可申请购买,前提是家庭月入不足8000新元;如果是购买第一套组屋,还可以享受低价和政府公积金还贷等诸多好处。新加坡的公积金是全民享有、强制扣除的(一般的情形是本人缴收入的20%,雇方交14.5%),一旦首付购买了组屋,其后的贷款靠这些公积金便可对付,此后基本告别供房压力之虞、安然度日。另外,政府还鼓励几代同堂,这样申请组屋又能大大的优先和优惠

我们来新加坡半年后获得永久居民身份,5年确认一次,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买组屋了,不过只能是二手的。另外,我们也必须缴纳强制性的公积金。家里只有老公一人工作,所以只有一份公积金。我们选择依据最上限的标准缴纳,即老公月收入4500新元的20%要上交(1新元约合人民币5元),加上公司缴纳的部分,每月公积金户头上打入1530新元。而其中的大部分可以用来供房,我们的为1035元。.

在这样的条件下,好像不买房都对不起优惠政策,更何况外面的楼价还涨势汹汹。

确定了买房的计划,接下来就是找房。

新加坡所有的组屋出售信息均可在主管部门建屋发展局HDB的网页上查到,非常透明,与实际成交的情况相当。工于计算的老公将本地区3个月以来的房屋出售情况记录下来,算出本地各种房型的均价,以及每平方米均价(我们这一带为2550新元每平方米,而最佳地段价格是这个数字的2-3倍,但数量很少,多半也旧)等。还可以清晰看出影响房价的各种因素。

花钱从来都比挣钱简单。再找来当地的主流报纸,英文的《海峡时报》上面每天都会刊登房屋信息,多半为中介打出的广告。我们圈定区域,找来这些代理,不断地看房,终于在2周内有了斩获。接下来就是付费的问题了。

新加坡二手组屋的售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政府估价(valuation),二是屋主的现金加价(cashabove)。如今房价看涨,首先是政府可能在原基础上提高估价2万-3万新元,屋主加价也在这1年多内由零涨到几千,直至2万-3万以上。新加坡人一般是不需要购买二手组屋的,购买者多为新政府所鼓励之国外移民,新加坡付较高的薪水给这部分移民,却又靠提高屋价等变相地将资金部分“回笼”,或者如此这般威逼利诱他们从此入籍享受诸般好处。

房价中的屋主现金加价只能由购者用现金支付;而政府估价那部分则可以依靠银行贷款,最高可至估价总额的90%,而一般购房者多选择贷款估价总额的80%,因为这样利息较为划算。我们也跟从了大多数人的选择,照此贷款方案,前3年固定利息2.88%,一年后返还1%现金给贷款者;以后年息4.08%

所以首付的构成为:屋主加价+20%的政府估价+杂费。拿我们这套110平方米的房子(绝对的实际面积,没有公摊)来说,估价28万新元,加价两万五新元,杂费近1万新元,则我们需要准备现金就是9万-10万新元。

这套房子为精装修,基本上搬入即住。楼下几步,即有菜场、餐厅、学校和购物中心。窗外对着小公园,有400米跑道和各色齐备的健身设施,老幼咸宜。椰林树影,绿草如茵,堪比上海乡村风格的高尚小区。

付了现金之后,房贷办理也甚为迅速。每个房屋中介都向我们推荐银行办贷人,可知其间必有利益。当然,免不了要付给中介、律师一定的费用,总额是房价的1%多一点,而中介也会认真替我们跑建屋发展局的手续。

一套程序走下来,3个月后,我们拿到了钥匙。

我们羡慕去年上半年就在此地买房的朋友,也陆续听到比我们晚到新加坡的朋友纷纷制定下几个月后买房的计划。他们同我的老公一样,都是普通的工程师,在这里与在上海卖同样的命,一样地租着好小好小的房子,没什么积蓄,来到狮城后一两年,都忽然摇身变作了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