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装车基本知识讲座(P23新增)


什么是改装 何为“改装文化”?



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汽车文化”一词已渐渐的为人们所了解,各种各样的汽车娱乐、汽车旅行、驾车探险以及赛车等文化形式已成为广大车迷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汽车文化也正在悄然兴起,它就是令所有追求个性、追求速度的车迷趋之若鹜的汽车改装。

汽车改装文化源于赛车运动。最早的汽车改装只针对于提高赛车的性能,以便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赛车运动的深入人心,汽车改装已揭开以往的神秘面纱、成为普通车迷汽车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并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欧洲大陆、美国乃至亚洲的日本、香港、马来西亚等地,汽车改装早已蔚然成风,“无车不改”成为青年车迷的座右铭。

现在,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厂商相继推出了它们的专业改装厂和改装品牌,如:奔驰的AMG、宝马的AcSchnitzer、三菱的RALLIART、丰田的TOM`S、日产的NISMO、本田的无限(MUGEN)等,真是不胜枚举,而今天这些改装品牌都已成为高品质的标志,亦成为车迷“梦中情人”。

车迷朋友也许会问,为什麽“改装”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其实答案非常简单,真正的改装是围绕着“提高汽车的性能、操控等内在技术指标”这个核心而进行的,这正是车迷所最关心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一些所谓的改装厂、汽车装饰部的做法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误的印象,好象汽车改装“不过是加装一套大包围而已”。我们反对此种说法和做法,真正的改装是涉及车辆整体性能提升方面的,如:行车电脑、悬挂系统、点火系统、进排气系统、刹车系统、轮圈、轮胎等诸多方面。由于不同车辆之间存在的性能方面的差异,所以改装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要根据车辆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合的改装方案。



_________________
在 經 歷 一 場 刻 骨 銘 心 的 戀 情 之 後
,傷 心 而 悲 觀 的 生 活 著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14Aug04 ]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28Aug04 ]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31Aug04 ]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1Sep04 ]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Sep04 ]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11Nov04 ]


轮胎改装全方面接触



极度的驾驶乐趣来自绝佳的操控表现,而车辆循迹性的改善是提高操控性的基本方向。增加循迹性目的无非是为了提高过弯的速度(Conering Speed)、减少刹车距离、减少加速时的打滑现象。车子和路面接触的地方唯有轮胎,所有的性能都是经由轮胎来发挥和达成,为了提高操控性能和驾驶乐趣,我们针对底盘悬吊系统所作的种种改良和设定,无非是要增加轮胎的接地面积(Tire Contact Patch),提高车子的循迹表现。

如何增加轮胎的循迹性(抓地力)

增加轮胎的循迹性有几种方法:

一、增加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力

要增加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力有两种方法可达成这个目的。第一是增加路面的摩擦系的,所谓『摩擦系数』是路面所能提供对轮胎的抓附能力,摩擦系数越大抓附力越大。柏油路面、水泥路面、砂石路面各有不同的摩擦系数。所能提供对轮胎抓附力也各有不同。 其次是增加轮胎本身的摩擦系数,这可由选择较软的轮胎来达成。较软的轮胎可提供较强的抓地力,但是相对的磨耗也较快。这里所谓『软的轮胎』指的是轮胎胎面的橡胶材质较软,如果和高扁平比轮胎和胎压不足所造成行路性较软、较舒适联想在一起那就大错特错!

二、增加轮胎接地面积

要增加轮胎和路面接触的面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换上较宽的轮胎,再来就是选用胎纹较少的轮胎,如此可增加轮胎与地面实际的接触面积,但是却也会影响在湿滑路面抓地表现。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既定的接地面积下,经由正确的轮胎胎压及悬吊的精确调校把轮胎的潜力完全发挥。轮胎的接地面积即使是行驶在平坦的直路都会小於静止时,行经不平路面或是过弯时更会因为上下的跳动或是侧向的受力,而造成接地面积的大幅减少,甚至悬空。悬吊的改良最终的目的就是随时把轮胎尽可能的保持与地面接触,尤其是在过弯或是行经不平路面时。

三、增加轮胎的垂直荷重

轮胎的垂直荷重是车辆本身施予轮胎的重量加上空气动力学效应所产生的下压力的总和。轮胎的橡皮会因为垂直荷重的增加而与地面更紧密的接触,轮胎的抓地性能也得以更充分的发挥。 有别於大家所认知的,增加轮胎的垂直荷重并不会增加轮胎的接地面积,至少在现代的高性能胎和赛车用轮胎几乎都是如此,增加垂直荷重所提高的是轮胎接地面积内,每一单位面积内橡胶分子和地面的附着力。在接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轮胎循迹性的增加是由於对橡胶分子所施的压力增加。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在一个光滑平面上移动橡皮擦,在橡皮擦上方没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很轻易的自由移动橡皮擦,当我们压着橡皮擦时,要移动它就变得比较不容易,压的力量越大橡皮所产生的附着力就越强,也就是循迹性越好。 轮胎的垂直荷重似乎可由增加车重来达成,虽然这可增加轮胎的循迹性,但是由於轮胎承受来自车重的负荷也增加,所以过弯速度、刹车距离、加速表现都不会有所改善。事实上整体的性能表现反而会因为车重的增加而变坏。要在不破坏整体性能表现的情况下提高轮胎的垂直荷重,唯一的途径就是经由车身空气动学的设计来达成。

空气动力学所的下压力(Aerodynamic Downforce)

空气动力学对车身所产生的下压力(Downforce)也会增加轮胎接地面积的垂直负荷。对一般的道路用车来说并不需要很在意空气动力学所产生的下压力,但是对於任何比赛车种而言这却是必须去仔细考虑的问题。空力下压力的好处是只会增加轮胎接地面积的垂直负荷却不会增加车重。由於车重不变轮胎不用负担额外的惯性和离心力,加上轮胎循迹性的提高,所以过弯速度得以提高。同时刹车和加速时的循迹性也会获得提升。这也是为什麽这二十几年来赛车工程师对於尾翼、车身空力组件和地面效应持续不断的进行研究、发展与改进。空力效应包含了车身下压力、车身扬升力和行进阻力,这三个力量是伴随发生的,而且所产生的力量是和车速成平方正比,也就是速度提高为2倍时空力效应会增为4倍。这也说明了为什麽空力效应只有在高速时才会变得明显。 对一部针对比赛而生产的厂车来说,改善操控性的重要关键除了底盘悬吊的改良调校以外,其次就是就是空力特性的改良。要改良车身的空力特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高速流动的空气对车身产生的扬升力,因为扬力会减少轮胎的垂直荷重,破坏循迹性。目前的ITC、BTCC、JTCC等房车赛叁赛车种车尾都有扰流尾翼的设计,最主要的的作用就是在减少车身的扬力并产生些许的下压力。此外前扰流和车侧裙角也可减少进入车底的气流,减少车底气流对车尾产生的扬力。由於产生下压力和改变气流的同时都会伴随产生行车阻力,所以改善车身空力特性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在伴随发生的压力、扬力、阻力三种力量间取的协调、均衡与折冲。

胎压对循迹性的影响

胎压对循迹性的影响可能远超乎你的想像,胎压并不会直接影响橡胶分子和地面的附着力,但却会影响轮胎接地面内有多少橡胶分子实际与地面接触。对一部有既定轮胎、车重的车来说正确的胎压只有一种。事实上这个正确的胎压是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大概只有+-1.5psi。假如胎压超出这个范围,轮胎的接地面会变形,以致无法完全紧贴路面。也就是说轮胎接地面内的实际接地的橡胶分子数目会比较少。如果胎压太高,会造成轮胎边缘两侧无法完全贴地,接地面积自然跟着变小,接地面较小的情况下却有同样的负荷,当然性能表现要打折扣。假如胎压不足,表面上看来轮胎接地面积似乎并没有减少,甚至有人认为是增加了,实际上虽然轮胎两侧依然紧密的贴地,但由於胎压的不足使得胎面中间的橡胶分子无法紧贴路面,造成的结果就和胎压过高一样。这也可说明有人的轮胎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後,出现中间或两侧磨耗比较严重的情况,就是长期胎压过高或不足所造成的。至於如何找出正确的胎压,请叁照『车狂宝典』专栏。

扁平比对循迹性的影响

轮胎的扁平比就是胎壁高度与轮胎宽度的比例。扁平比对循迹性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是对轮胎的滑移角(Slip Angle)有影响《滑移角我们留待下期再谈》,扁平比较低的轮胎在相同的负荷情况下会有较小的滑移角,在轮胎宽度不改变的情况下,只改变前两轮或後两轮的扁平比,会因为前後轮滑移角的不同使操控的平衡产生变化。

轮圈尺寸和轮胎的循迹性

轮圈的直径大小和轮胎的循迹性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配合轮胎扁平比的降低而加大轮圈的直径却可增加轮胎的接地面积,同时也影响了行路舒适性和轮胎的转向反应。对一条轮胎来说,太宽的轮圈会让胎唇无法与轮圈紧密的结合,同理用了太窄的轮圈也会有同样的结果。轮胎制造商都会为每一条胎设定一个所适用轮圈宽度的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将会对行车安全造成莫大的威胁。 轮圈的宽度会对轮胎接地面的轮廓会有直接的影响,如果轮圈太窄,轮胎就会变得『鼓鼓的』,会减少轮胎边缘的贴地性。反之如果轮圈太宽,则轮胎中间部份的贴地性就会减低。从实际的测试结果告诉我们,采用轮胎公司所建议宽度上限的轮圈,可让轮胎的性能充分的发挥。 假如你是因为预算、比赛规则或是其他原因的限制限制了轮圈的宽度,那麽我们建议你使用这个轮圈宽度所能使用的最小尺寸的轮胎,如此所获得的实际轮胎接地面积会是最大。不但可增加过弯速度、减少轮胎的磨耗,更可容许采用对整体性能表现更佳的悬吊设定。虽然有很多市售胎由於采用较硬的胎壁设计,所以丧失了对於不适用轮圈的敏感度,但是对於高性能的轮胎来说,对轮圈宽度的敏感性依然存在。

轮胎的材质和循迹性

轮胎所使用的橡胶材质对轮胎的循迹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胶质软的摩擦系数就高,橡胶分子也对地面有更佳的附着力,整体的循迹性将会提升。但这只有在轮胎还没有过热时才成立,因为不同的轮胎都有不同的工作温度范围,和最佳的工作温度。软质的轮胎虽有较佳的循迹性但是磨耗也比较快,因此在赛车场上轮胎材质的选用真可说是一门艺术,不但要考虑抓地力还要考虑轮胎的过热临界点,更要考虑磨耗。对越野赛来说,在泥沙路面使用越软的材质通常可得到最快的速度,但是在柏油、水泥这种硬质路面来说,磨耗又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材质的选择必须考虑轮胎的荷重、工作温度以及磨耗。对一般道路用胎来说,通常会选用较硬的材质是必须的,一方面是为了高速公路上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轮胎寿命的考量。

轮胎与行路性的关系

轮胎对行路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和弹簧的任务有许多相同之处,轮胎扮演着吸收小振动的角色。太高的胎压或是较硬的胎壁设计都会使行路舒适性变得粗糙。要改善低扁平比轮胎舒适性不佳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胎压,在一般街道和路面较差的道路将胎压降到适当胎压的下限,要上高速公路时再把胎压提高,虽然效果有限但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轮胎的保养

高性能轮胎对操控性和安全性来说都是一项很值得投资的项目,如果能够好好照顾你的轮胎将会使轮胎的性能得以持续维持在最佳状态,并且增加轮胎的寿命。因此特别提出几点有关轮胎保养的注意事项:

一、在胎压不足的情况下不要开车上路或长时间泊车,必须立刻处置,因为这会造成胎壁和胎面的损伤、变形,尤其这些损伤与变形有时肉眼并不易察觉,但会造成安全上严重的潜在危机,如果只发生在某一轮或某一边还会破坏操控的平衡。即使是轻微的胎压不足都至少会造成轮胎磨耗的增加,因此笔者和车狂都一再重申一支准确的胎压计是开车的基本配备。

二、胎压过高会使轮胎的接地面积减少,造成行路性粗糙、胎面变形和循迹性的降低,并且会造成胎面中间的磨损大於两边的不正常状态。所以即使在一般的道路行车都要时常检查你的胎压,更别说在赛车场上。

三、过大的外倾角(Camber)和束角(Toe-in或Toe-out)设定,在一般道路上跑会增加胎面的磨耗并会造成行驶上的不安定性,所以定位角度务必要『因地制宜』,更不要只为了美观而把其他一切置之不理。

四、轮胎的平衡也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平衡不良的轮胎会造成行驶时的抖动,这抖动会经由方向盘传至驾驶人的手上,不但降低行车稳定性,并会把胎面变得凹凸不平。所以当你突然感觉到来自轮胎的新的抖动,应该马上检查轮胎的平衡,很可能是轮胎的平衡配重铅块脱落了,务必在伤害造成之前即时补救。

五、定期的检查轮胎的磨耗情况。除了胎纹的厚度更要留意轮胎的中央和两侧是否有不正常的磨损出现。如果中间胎纹的磨耗大於两侧,那麽是胎压过高所造成的;若是两侧磨损大於中间那肯定是胎压不足。如果圆周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那麽是轮胎本身的平衡度不佳。如果胎壁出现凸起的现象,那可能是胎压严重不足又持续行驶或长时间泊车所导致胎壁钢丝变形、受损所造成的。如果出现外侧或内侧单边的不正常磨损,那麽你的四轮定位角度肯定有问题。细心的观察才能防微杜渐。

六、轮胎的性能会因为胎质的变硬而退化,而胎质的变硬最主要的因素是时间。紫外线和新鲜空气都会加速橡胶的老化,所以如果你要收藏堪用或备用的轮胎(尤其是高性能的赛车胎),那麽建议你先用不透明的塑胶袋把它包起来,如此一来可隔绝紫外线和新鲜空气,有效的延长轮胎的寿命。

七、高性能胎在剧烈操驾後会产生热,胎质越软的胎越容易蓄热,造成胎面的高温,所以如果轮胎的材质软到行驶後会产生胎面的热溶现象我们就称为热溶胎。热溶的胎面会黏起路面的小砂石,在剧烈操驾或是比赛结束後必须将胎面的异物清除乾净,否则日後会有戳破胎面的危险。

八、抓地力和耐磨性就如同操控性和舒适性间的相互冲突,轮胎的磨耗系数(Tread Wear)越低表示胎质越软,轮胎的胎抓地力也越强,但也表示磨损越快。这是选购高性能轮胎之前应有的认识。有人用『厂胎』在一万公里磨合後把轮胎对调,但如果你用热溶胎而且常在无人的路上探索驾驶的乐趣,那麽一万公里後可能已经变成光头胎了。

悬吊系统存在的意义有二:隔离路面的不平使行驶更舒适;行经不平路面时保持轮胎与路面接触。而改良悬吊对『车狂人』来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善操控性。

滑移角(Tire Slip Angle)

充气轮胎实在是一项不可思议的发明。它扮演着传递汽车动力性能的角色。 任何有关操控的讨论都要先从轮胎开始谈起,轮胎胎印上的橡胶分子是车子和地面唯一的接触点,他们的表现决定了车子的操控。一个底盘的专家必须去了解轮胎发生了什麽事并且要在必要时改变设定。 轮胎是个弹性体,任何方向的受力都会使它产生变形,它的特性之一就是转弯时会造成轮胎本身的扭曲,当转动方向盘时,转向拉杆先转动轮圈,轮圈再扭曲轮胎,被扭曲的轮胎由於橡皮的弹性会有恢复原来形状的趋势,这个趋势会驱驶胎面转向,但是胎面和轮圈所转的角度并不会完全相同,而是会有一个小角度的差异。所谓滑移角是机械学名词,用来表示车子行进方向和轮圈所指的方向两者间所成的这个角度。也就是这个角度可使驾驶人感觉到车子过弯时的反应。一部车若没有滑移角而要高速过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驾驶人将感受不到滑胎的任何警告。 鸡和鸡蛋的问题也出现在滑移角和转向力的问题上,转向力会导致滑移角,滑移角导致转向力。基本上滑移角是轮胎的抓地力用来抵抗轮圈对轮胎所施的侧向力,由於轮胎具有弹性所以当它抓附在地面时若施给它一个侧向的力它会产生一个力量来使轮胎恢复原来的形状,转向力由於轮胎的扭曲而存在於路面和胎面之间,这个力量和转向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转向力是用来衡量轮胎的抗侧滑能力,但是在没有轮胎扭曲和滑移角的情况下,转向力是不存在的。滑移角和转向力会随着弯道半径的缩小而增加,但是当增加到一个限度时轮胎会产生打滑,这就时就叫最大滑移角。由於滑移角只被定义在轮胎未打滑之前的情况,所以当车子行驶在滑溜的路面时滑移角是没有意义的。轮胎打滑後车轮的方向和车身行进的方向并不会有直接的关系,除非减速或是回方向盘加大行进的半径,让轮胎重新获得抓地力,试着想像在冰上开车时就算你任意转动方向盘也不易对行进方向产生影响。

滑移角和转向力(Cornering Force)

当驾驶人转动方向盘时,首先转动的是轮圈。接着转向力会传送到前轮的胎壁,转向例会使胎壁产生扭曲,接着改变胎印的方向使车辆转向。当转向力传到轮圈时胎壁立刻跟着扭曲。转向力小滑移角就小,转向力增加时滑移角就会跟着增加。最大的转向力(轮胎的极限),会产生一个最大的滑移角。超过这个值转向力会减小,轮胎会产生打滑。

转向不足和转向过度

假如有某一个轮胎比其他三个轮胎提早出现了滑胎的情况那就表示这部车的操控平衡上出现了分配不良的问题。一般来说前轮和後轮的滑移角并不一样,它们会各自循着不同的路径轨迹在路面上行进,当前轮的滑移角大於後轮时会呈现转向不足,当後轮的滑移角大於前轮时就变成了转向过度,如果前後轮的滑移角相同时,那麽转向就成了中性,也就是达到了操控平衡的最佳境界。换句话说,当一不车转向不足时那麽前轮橡胶分子所画出的轨迹半径会大於後轮,转向过度则情况相反。一部转向过度的车,在达到轮胎附着力的极限後,後轮会先滑出;而一部转向不足的车则会有抵抗转向的趋势。

滑移率

最大的循迹性表示所能承受最大的刹车力和加速力,而滑移比例是指轮胎直进时刹车或加速时轮胎胎印和路面间所产生的滑移。0滑移就表示车子行进的距离和轮胎胎面所转过的距离相等。100%滑移就表示任何轮胎的转动并部会造成车身的移动,当然也可说是车身的行进不须靠轮胎的转动(这种情形出现在行进中的车辆四伦锁死时)。要达到零滑移几乎是不可能,即使在循迹性最佳的状况都会有5~10%的滑移率,也就是轮胎转了100m时车子只移动了90~95m,如果滑移率超过了10%,那就表示循迹性不佳且加速和刹车表现都会恶化。

操控马力(Handling Horsepower)

操控马力指的是轮胎所能负荷。大家都知道越多的马力表示车子的性能越好,当引擎的马力越大时,加速也就越快。轮胎的操控马力也是如此,对操控性来说,增大轮胎的胎印就像增加引擎的马力,使用胶质较软的轮胎就像换了高角度凸轮轴,空气力学所产生的下压力就像加了涡轮增压器或机械增压器。 对轮胎上的橡胶分子来说一定的垂直负荷下所能承受的负荷是一定的,当一部车以它所能最快的速度过弯时,轮胎胎印的橡胶分子也达到了负荷的极限,这个极限我们就称为操控马力。如果还想增加过弯速度,可以减轻车身的重量以减少车身的惯性力和轮胎的侧向负荷,或是加大轮胎的尺寸,选用胎质较软的胎,并改善空力特性。

前後胎印比

假如一部车有完美的50-50的前後配重,那麽在稳定的过弯(过弯速度不变)时,前後轮所承受的离心力负荷应该是一样的。在减速或刹车的情况下,因为部份车身重量会由後往前移所以前轮的负荷是比较重的。反之在直线加速时前轮的部份重量也会转移到後轮。如果驱动轮在後轮那麽加速时的抓地表现会比较好,滑移率会比较低。所以对一部马力不大且配重比为50-50的後驱车来说,前後轮的整体负荷(过弯、加速、减速)是几乎相等的。假如你因此推测这不车所需的前後轮胎印是相同的,那麽你就答对了。前後车轮所需的胎印比例和前後轮所受的负荷比例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对一部前後轮负荷比例为60-40的车来说,它所需的前後轮胎印比例亦为60-40。 你或许会问:目前的车几乎都是配置四轮尺寸相等的轮胎(胎印相同),但为何车身配重大多不是50-50?事实上大部分的车都是前轮配重较重。此外前驱的的前轮荷重较重为何不见采用较大的前轮设计。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便利性,一方面是为了制造厂一方面是为了使用者的缘故。毕竟准备两种尺寸的备胎任谁都会觉得不方便。第二个原因是使用了比所需要的更大的後轮会有转向不足的倾向,对大多数驾驶人来说可改善行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再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前轮荷重较重过弯时的负荷也会比较大,再相同的过弯速度下会有比较大的滑移角,也就是前轮的滑移角会大过後轮的,转向不足的情况就会发生。

外倾角和循迹性

悬吊的设定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外倾角,外倾角决定了车子静态时的轮胎贴地性。0度时轮胎胎印的橡胶分子的贴地性最平均也最佳,当刹车时我们希望四个轮子的胎印是平贴地面,加速时我们希望驱动轮是平贴路面,而过弯时我们也希望轮胎能平贴於地面,尤其是两个弯外轮。 在刹车和加速时最佳的外倾角是0度,在过弯时负0.125~0.25度的外倾角可增加转向力。在直线和弯道上所需的外倾角设定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还需要配合悬调整体的设定并考虑车身滚动的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设定角度。

轮胎和轮圈的选择

什麽是选择最适用轮胎和轮圈最重要的因素?尤其在众多品牌和型式中选择尤其困难,在这里提供一些方法供你叁考。 首先,考虑你的车的用途,严格来说就是考虑你轮胎的用途,假如这不车式你每天的代步车,那麽轮胎的耐磨性可能式你最重要的考量,高性能轮胎有很好的抓地力,但磨耗也是一流。同时由於胎纹也会尽量的减少所以湿地上的表现也不理想,更别提泥地或是雪地上的表现了。(在一般道路上用D98J的朋友一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住在多雨潮湿的地区,那麽一套以湿地抓地表现见长的雨胎可能是不错的选择。在湿地上以正常的方式行车,胎温提升不易,也就不容易达到高性能胎的最佳工作温度,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叹。 其次要考虑宽度和扁平比,随着引擎技术的进步,单位容积输出的马力不断的提升,配合整体性能的提升,轮胎也不可避免的加大尺寸,扁平比也有持续降低的趋势,以1600c.c.的车来说10年前的马力基准是90匹,而现在的标准订在125匹应该是比较合理,以前配175/70-13的胎,一般车主通常升级到185/60-14,发烧级的则是用195/50-15,这已是上限。目前的趋势则是搭配185/65-14,而195/55-15,205/45-16则是升级的目标。轮胎宽度的升级要配合马力做适当的搭配,除了美观之外其他机件的负荷也是要一并考虑的。若马力和悬吊没有做大幅度的提升,那麽比原厂设定高一级的轮胎尺寸就已足够。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打造独一无二的“汽车大包围”



“汽车大包围”这个词对于大多数车主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因为现在街上跑的富康.捷达等很多轿车都安装了大包围, 这种玻璃钢制品喷上与车身同色的漆后的确很漂亮, 比起原来车上的黑色橡胶保险杠档次要高的多。其实大包围的学名是车身“空气扰流组件”,源于赛车运动,用于改善车身周围的气流对于运动中车身稳定性的影响,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大包围”大多不具备这种功能而更多是为美观而设计的。

既然是为美观而来,那么多数车主便会追求车身外表的个性化,希望自己的车是与众不同的,这样一来市场上常见的几种圆灯.方灯的大包围就会显得很乏味。

现在您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那就是请改车专家或自己设计一套只属于您的爱车的包围,于是,您的车便是街上独一无二的了,这样连盗贼都不敢光顾您的爱车,极速汽车改装俱乐部的工程师(经香港TOPMIX总部培训)可以为车主设计制作这种个性化的大包围,同时也可以根据车主的思路帮助完成制作。首先,极速俱乐部会给车主提供很多的国外改装资讯,车主可以从大量的图片中选出自己喜爱的包围,或直接移植到爱车上,或经过部分调整、重新设计后用于爱车。确定设计方案后,该俱乐部会以纯手工方式,经制模、刷钢、修模、刮腻子、喷漆等工艺,一套与众不同的大包围便完成了。其实,各种入风口、尾翼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制作。该俱乐部还经营各种进口轿车(如奔驰.宝马.丰田.本田等)的大包围(香港TOPMIX)。

加装大包围的车主有几点应注意的事项;第一,应选用高质量的产品,因为高质量的玻璃钢包围,无论是坚固程度还是表面光洁度都远远强于一般产品;第二,最好不要选用需要拆掉原车保险杠才能安装的大包围,因为玻璃钢的抗撞击能力非常差,所以,选用将原杠包裹其中的大包围不会影响车辆的牢固性,但如果一定要选用拆杠包围,可将原杠中的缓冲区移植到玻璃钢包围中,以起到保护作用;第三,加装大包围应该到有经验的改装店去,因为这些改装店有制作玻璃钢的能力,大都会免费为车主修复不慎碰坏的包围,令车主不必为包围的一点小损伤就得花钱去换一个新的。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怎么改装车的外形?


车身改装主要是指通过对车身外形的改变,达到美观以及性能提升的目的。通常的改装方式包括加装“大包围”、尾翼、车身贴纸、轮圈、轮胎、调低车身。



“汽车大包围”这个词对于大多数车主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因为现在街上跑的富康.捷达等很多轿车都有加装了大包围的, 这种玻璃钢制品喷上与车身同色的漆后的确很漂亮, 比起原来车上的黑色橡胶保险杠档次要高的多。其实大包围的学名是车身“空气扰流组件”,源于赛车运动,用于改善车身周围的气流对于运动中车身稳定性的影响,材质多为炭化纤维,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大包围”大多不具备这种功能,而更多是为美观而设计的。



既然是为美观而来,那么多数车主便会追求车身外表的个性化,希望自己的车是与众不同的,这样一来市场上常见的几种圆灯.方灯的大包围就会显得很乏味。现在您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那就是请改车专家或自己设计一套只属于您的爱车的包围,于是,您的车便是街上独一无二的了,这样连盗贼都不敢光顾您的爱车。首先,专家会给车主提供很多的国外改装资讯,车主可以从大量的图片中选出自己喜爱的包围,或直接移植到爱车上,或经过部分调整、重新设计后用于爱车。确定设计方案后,该俱乐部会以纯手工方式,经制模、刷钢、修模、刮腻子、喷漆等工艺,一套与众不同的大包围便完成了。其实,各种入风口、尾翼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制作。



对于进口轿车来讲,由于国外许多专业改装厂都会针对不同车型,设计不同款式的包围,而且大多会经过风洞试验,所以无论外观还是性能都很可靠。在香港有一家专门从事车身改装的TOPMIX公司,其产品有较高的质素,并已进入大陆市场,只是目前尚不被进口车用户认识,但我相信进口轿车的改装很快会流行开的,届时希望广大车迷能选购到高质量的产品。



加装大包围的车主有几点应注意的事项;第一,应选用高质量的产品,因为高质量的玻璃钢包围,无论是坚固程度还是表面光洁度都远远强于一般产品;第二,最好不要选用需要拆掉原车保险杠才能安装的大包围,因为玻璃钢的抗撞击能力非常差,所以,选用将原杠包裹其中的大包围不会影响车辆的牢固性,但如果一定要选用拆杠包围,可将原杠中的缓冲区移植到玻璃钢包围中,以起到保护作用;第三,加装大包围应该到有经验的改装店去,因为这些改装店有制作玻璃钢的能力,大都会免费为车主修复不慎碰坏的包围,令车主不必为包围的一点小损伤就得花钱去换一个新的。



“车身贴纸”同样是源于赛车运动,因为一支成功车队需要多个赞助商的支持,所以车身上五颜六色的赞助商标识就成为了一种“极速广告”。只要赛场上有的,车迷就会喜欢,所以很快行街车上也就有了很多贴纸,其内容无外乎改装厂牌、配件商标、机油广告等。没有死规定,因为只要警察叔叔不管,你可以尽情发挥,RALLIART、5ZIGEN、AMG随便你了,但如果有人跟你较真“富康上为什麽贴三菱的RALLIART?”,你只用说一句“我愿意!”。如果问“哪种改装方式对外观是至关重要的?”我会选择轮圈、轮胎+调低车身。改装大尺码轮圈,可以最直接地提高车辆外观的动感,俗话说“脚上没鞋穷半截”,即使装了最漂亮的包围,不改轮圈也是徒劳。反之,只将轮圈一改,您的爱车便有“跃跃欲试”之感,孰轻孰重不必多言。调低车身是街车改装的常见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操控性能,更能令爱车凭添一股霸气。换短弹簧或避震套装是调低车身的方法,而换避震套装效果更佳,只是费用会高很多,目前国内很少车迷会改到这一步。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引擎的改装


引擎内部组件的改装主要是利用轻量化、高强度的材料制成的高精密度组件以减少内部动力的损耗,除了达到动力提升的目的更要兼顾可靠度及平衡性提升。要兼顾轻量化和高强度则有赖材料科技的进步,由於高科技合金或复合材料的应用配合上精密加工技术,使得现代的高性能引擎不但单位容积所能产生的马力大幅提升,可靠度及经济性也能同时获得改善。笔者在此必须再次强调:引擎内部组件改装并不全然是为了马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为了引擎的可靠度及平衡性。在引擎的改装规则里是没有妥协的,『失之毫 差之千里』、『吹毛求疵』用在这里是最适当不过了。



汽门的改装



汽门的科技在过去几年有很大的进步,主要的改变在於材质的进步及精密度的提高。高效率的进、排气,环保法规的要求,均有赖材质精良的汽门。而汽门改装的原则是:在不影响强度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轻汽门的重量。动作精确的汽门是高性能引擎的基本要件,专业改装厂通常会提供不同的汽门组合供消费者选择,引擎改装项目越多汽门机构的精确度的要求就越严格,所以设定汽门时必须要同时考虑与凸轮轴及汽门摇臂的配合。原厂的汽门通常都有适当的材质和大小,但是如果有需要的话可适度的换上较大或较小尺寸的。汽门的材质是很重要的,目前的改装用汽门通常用钛合金作为材料以求强度的提升及轻量化的要求,但是一套钛合金的汽门价格并不低。而有的是将汽门的背部切削或用中空的设计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又有时会把汽门表面做成漩涡状,以利在汽门开启时能气体的流动。汽门的热度可经由与汽门座接触时经由汽门座传出达到散热的目的,是汽门最重要的散热途径。因此,汽门座的配置必须非常谨慎,假如太靠近汽门的边缘或是汽门边缘太薄了就可能造成密合度不良。此外汽门套筒和汽门间的精密度及表面平滑度,汽门摇臂与汽门固定座间的表面精度都必须严格要求否则在高转速时将会导致严重的损害。汽门弹簧的强度设定必须恰到好处,要兼顾汽门的密合度又不能造成开启时的困难,如果弹簧强度大过以致凸轮轴开启汽门时负荷过重对马力输出是非常不利的。汽门的固定座也是个潜在的问题,这个装置是用夹子把弹簧固定在汽门 上,这在急加速及扬程大的的引擎上会造成扭曲或断裂,因此也必须配合做改变。 原厂的汽门摇臂在引擎转速上限提高及气门正时改变时就会变得不敷需求,对改装过的引擎来说强化的汽门摇臂是必须的,扬程太大的凸轮轴会造成汽门摇臂的扭曲,因此强度的提升及轻量化都是必须的。对一般的汽门来说,滚筒式的摇臂能减少与汽门座接触表面的压力,也能承受较高来自推 的压力。通常汽门摇臂若有圆滑的表面和滚动的轴承,会使运转时得摩擦阻力变小,摩擦阻力越小所消耗的动力就越少。



活塞、活塞环



活塞顶面与汽缸头之间形成燃烧室,因此活塞必须承受来自引擎燃烧後产生的热和爆发力。油气燃烧所产生的热由活塞的顶部所吸收,并传至汽缸壁,而燃烧後气体膨胀所产生的力量也必须经由活塞来吸收,活塞会把燃烧气体压力及惯性力经由连杆传到曲轴上,利用连杆的作用将活塞的线性往复运动转换曲轴的旋转运动。在转换的过程中除了在上死点与下死点之外,活塞会对对汽缸滑移产生一个侧推力。活塞环是曲轴箱和汽缸间的屏障。以机能来分,活塞环分为气环和油环两种,普通引擎每个活塞各有1~2个气环及油环。活塞环能维持汽缸内的气密性,使汽缸与曲轴箱隔绝开来,让燃烧室的气体压力不致流失,并能避免未完全燃烧的油气对曲轴箱内的机油造成污染及劣化。它能经由与汽缸壁的接触把活塞所受的热传至汽缸壁、水套,更重要的是它能防止过多的机油进入燃烧室,并让机油均匀的涂满汽缸壁。 引擎运转时产生的热越多表示所爆发的力量也越大,这些热量也对高性能引擎造成问题。现代的活塞设计主要有铸造和锻造两种,而铸造又比锻造来得简单便宜,但却无法如锻造活塞承受较大的热度和压力。通常改装厂在设计锻造活塞时,都会同时利用改变活塞顶部的形状来达到提高压缩比的目的,但问题是选择锻造活塞时多少的压缩比才是适当的。以汽油引擎来说,压缩比超过12.5:1时燃烧效率就不容易再提升。利用活塞顶部的形状改变来提高压缩比时,随着压缩比的提高会使汽缸顶部燃烧室的空间变小,活塞顶部可能导致爆震的发生。对高压缩比活塞来说,由於必须保留汽门做动所需的空间,因此会在活塞顶部切出汽门边缘形状的凹槽,如果没有这个凹槽,当活塞到达上死点时可能就会打到汽门,因此改装了高压缩比活塞後对汽门动作精确度的要求就必须非常严格。这凹槽的大小也必须配合凸轮轴及汽门摇臂的改装而改变。不锈钢及特殊合金的活塞环已广泛应用在赛车及改装套件市场,这些特殊设计的合金活塞环可以在活塞往上行时释放压力,但在往下爆发行程时却能保持密闭的状态以维持压力,这种活塞环虽然贵但是却能有效的提高引擎效率。由於活塞与活塞环都必须在高温、高压、高速及临界润滑的状态下工作,因此长久以来改装厂都为了提供最佳设计而努力,但引擎的性能是所有机件整合的结果,因此选择活塞套件时必须考量凸轮轴的正时角度、供由系统的配合才能找出最佳搭配组合。



活塞连杆



活塞连杆最基本的功能是连结活塞和曲轴,把直线的活塞运动转换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在引擎转时连杆会承受油气燃烧产生的爆发力,这个爆发力会使连杆有扭曲的趋势,连杆也是所有引擎组件中承受负荷最大的组件。由於连杆是把活塞的直线运动转换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因此在活塞上下运转时连杆会不断的加速及减速,尤其在活塞抵达上死点时连杆的运动方向会由往上突然减速至停止,并立刻改变运动方向,这是最容易造成连杆损害的。在爆发行程时,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可变成连杆运动的缓冲,插销、波斯所承受的负荷也会减轻。但是在排气行程的时候活塞、活塞环、插销及连杆本身的部份重量所造成的惯性力都会加诸在插销及波斯之上,如果这时连杆出了问题那下场就是你的引擎要进厂大修了。现在的赛车引擎大多使用锻造的合金连杆,连杆的品质关系着引擎的可靠度,但是却无法以肉眼检视连杆的品质或瑕疵,必须以特殊的非破坏检验或X光做检测,这是选购及改装连杆时最大隐忧。连杆各项尺寸精密度的要求会随着压缩比及运转转速的提高而提高,即使仅是千分之几寸的尺寸误差在高转速时都会造成活塞间隙明显的变化。如果用了强度不足的铝合金连杆,在高转速时由於惯性作用会使连杆长度变长,造成引擎的损害或是压缩比的增加。在活塞连杆的组件中对於尺寸要求最严格的当属连杆轴承(也就是俗称的波斯),这也是最可能导致连杆损害的组件。所以对赛车或高性能引擎来说,应该尽可能的使用最高品质的轴承,以确保引擎的可靠度。



曲轴



曲轴可是为引擎的心脏,如果它的功能无法准确的执行,那麽引擎的马力就无法正常的发挥。曲轴的各相对角度必须正确,否则点火正时和汽门正时就无法精确有序的一个汽缸接着一个汽缸的运作。如果这顺序出了问题,可以想见这结果就是爆震连连。曲轴轴承的间隙也是另一个重点,主轴承和连杆轴承都必须有适当的间隙以使机油能够流动产生润滑和冷却效果。如果太小汽缸壁、活塞、汽门机构…等就无法获得充分的润滑,会造成机件的磨损。如果太大抛出的机油量增加会使活塞和活塞环的工作加重,造成燃烧室过多的机油残留,导致积碳及相关後遗症。曲轴的平衡是最常被大家所提起的,曲轴的先天平衡性在引擎设计的时候就已决定,实际的平衡度则会由於材质及制作精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了引擎的长治久安,你必须好好考虑曲轴平衡。



压缩比



压缩比是活塞在下死点和上死点时汽缸容积的比值。改变压缩比可提高引擎的效率但是在制作过程必须要求严谨,因为压缩比会直接影响汽油的燃烧效率并且和点火正时的设定有密切的关连。在很多高性能引擎都有着很高的压缩比,在赛车引擎更是如此,但是一般经济取向的引擎却会适度的降低压缩比。随着压缩比的提高对汽油品质及辛烷值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也是很多高压缩比引擎所遇到的难题,汽油引擎的压缩比应该超过8.5:1,但是当压缩比超过12.5:1时对性能的提升的效益就变得很小,而且伴随而来的汽门和活塞相对距离不足、爆震、预燃及其他伴随而来的後遗症会使问题变得很复杂。因此在进行提高压缩比之前必须先知道汽门的扬程和凸轮轴所设定的气门开启时间、正确的进汽门和排汽门的尺寸甚至燃烧室的形状及尺寸。此外如果汽缸头曾经研磨过或是使用了薄的汽缸垫片,其相关的数据也应一并考虑。引擎内部组件改装时,必须特别注意材料的选择、制作精度及平衡度的要求,更不能忽略各组件间的搭配,从上文可知引擎的改装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单对某一部份进行改装通常会破坏引擎的平衡性,而且效果不彰,因此如果你考虑对引擎进行改装时,请务必选择专业改装厂所出产的产品,并尊重专业的搭配,千万不可土法炼钢,否则因小失大就得不偿失。此外安装的手工也是一大难题。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点火系统的改装



点火系统在引擎运转时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任何引擎转速及不同的引擎负荷下,均能在适当的时机提供足够的电压,使火花塞能产生足以点燃汽缸内混合气的火花,让引擎得到最佳的燃烧效率。 点火系统的基本装置包含了电源(电瓶)、点火触发装置、点火正时控制装置、高压产生器(高压线圈)、高压电分配装置(分电盘)、高压导线及火花塞。现代的点火提前装置则已改由引擎管理电脑所控制,电脑收集引擎转速、进气歧管压力或空气流量、节气门位置、电瓶电压、水温、爆震...等讯号,算出最佳点火正时提前角度,再发出点火讯号,达到控制点火正时的目的。

点火系统改装

在谈点火系统的改装之前,你必须先了解你的车点火系统是否仍维持原设计的性能,确认之后再谈改装的需求。 火花塞是否定期更换?火花塞的寿命约为一万公里。冷热值是否正确?这可由拆下的火花塞电极状况判断,太冷的(散热能力太好的)电极会出现黑色积碳,太热的电极则会呈现白色、电极熔蚀、陶瓷裂开等状态。高压导线是否破损漏电?电瓶的电压是否充足?(装了高功率的音响扩大机后,是否配合换用安培数较大的电瓶?)点火正时是否作了正确的调整? 点火系统的改装是为补原有点火系统之不足,改装的目标在於缩短充磁所需时间,提高二次电压,降低跳火电压,增长火花时期,减少传输损耗。其方法可由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高压线

高压导线顾名思义就是肩负着传输由高压线圈所发出的高压电流到火花塞的任务。一组优良的高压导线必须具备最少的电流损耗及避免高压电传输过程产生的电磁干扰。 一般车上的高压导线由於包覆材质所限,因此设计成约有5k 的电阻值,以防止电磁干扰,但这电阻值确会降低导线的传输效率,造成电流的损耗。若将导线包覆的材料改为矽树脂,则干扰的问题可获得解决,电阻值也可大幅降低,高压电流因传输而造成的损耗也可降低,这也就是改用『矽导线』的目的。改用矽导线绝不可能让你的点火系统脱胎换骨,但能收强化体质之效,也可为后续的点火系统改装铺路。

高压线圈

前面所提的两项充其量不过是点火系统的强化工作,尚称不上改装,点火系统的改装应从高压线圈开始算起。 点火用的高压电流是由高压线圈所产生,改用线圈材质较佳或一、二次线圈圈数比值比较高的高压线圈,均能产生较高的高压电流,并且能承受较高的电流输出负荷。点火电压的提高对火花时期的延长有直接、正面的影响。 目前有许多ó种都将分电盘和高压线圈设计在一起,若要改装高压线圈则必须将原有高压线圈的线路外接,另外装一组改装用部品。

电容放电系统

电容放电点火系统就是利用每次的点火间隔,将点火能量储存於电容器的电场中,点火时再一次释放,因此比起传统的点火系统能产生更大的点火能量。 CDI的产品中知名度较高的有ULTRA、MSD、其中特殊的要算是MSD(Multi Spark Discharge),字面意义是:多重火花放电。它在一次点火放电的过程中可产生多次连续的高压放电,具有极高的点火能量(可达一般点火系统的十倍)。如此高的点火能量可大幅延长火花时期,也由於点火能量(电流)的大幅增加,因此必须配合将火星赛的电极间隙适度的加大,让点火能量能(电流)在一次的点火时期正好消耗完,否则未能消耗的能量可能会寻找其它的方式消耗,其中可能的是在点火系统的其它电路中取一最短的路径,如此一来点火系统将有烧毁之虞,不可不慎。

其它系统的配合

点火系统改装后可能面临的是供油量不足的问题,尤其在高转速,若不能解决则可能导致引擎的过热问题,因此供油系统必须视点火系统改装的程度,适度的提高供油量。以MSD的改装为例,其附属配件就是一个调压阀,以不更动供油系统其他组件的情况下增加供油量。任合改装的成败及优劣,决定在改装后与其它系统的配合程度,单方面的加强某一部份,只会加速其它部份的损耗。成功的改装是在促成各机件均衡谐调的运作,不但要高效率,更要高度平衡性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底盘改装的程序


轮胎



底盘改装的第一步应该从选一条适用的好轮胎开始。轮胎是汽车性能的终端输出,再好的性能都必须靠四条轮胎才能表现。轮胎的改装不外乎加宽、降低扁平比、胎质的改变。 除非马力大幅度的提升,否则入若只单纯为了提高循迹性通常加宽10~20mm就足以应付一般道路上较剧烈的驾驶方式,而且不致造成转向特性及悬吊负荷的改变。随着动力性能的普片提升,扁平比的降低已是时势之所趋,通常也是配合着轮胎加宽、轮圈加大所做的调整。以市场主流的1600c.c.车种为例,-14,改装时则以195/55-15或205/45-16为主要选择。



轮圈



轮圈的加大必须是与轮胎配合着改变,有足够的理由使我们相信,超过半数以上的车主改用大尺寸的铝合金轮圈是为了美观的因素,除了美观的因素,轮圈的改装是为了散热及轻量化的因素。以铝合金或镁合金所制成的轮圈散热效果要比铁质的轮圈好上许多,若配合轮圈的特殊造型更能达到冷却效果。改装轮圈时要特别注意的是轮圈的Off-set,改用较宽的轮圈时Off-set的原则就是在不磨到轮拱和悬吊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原来的Off-set值。 在这儿要提醒读者的是轮圈的重量才是改装时最重要的考虑, 在赛车场上轮圈改装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争取更大的空间,以便容纳更大的刹车碟盘及卡钳。



避震器和弹簧



轮胎的问题解决後接下来就轮到避震器和弹簧,有人会把避震器和弹簧分开换,但我们的建议是高性能避震器应该和渐进式短弹簧一并处理,。理由是高性能避震器都有它最佳的工作行程范围,而原厂的弹簧的弹簧会使避震器在接进行程上限的情况下工作,无法使避震器发挥最大的效益。如果不得已必须分开换时,应该先换避震器,避免只换短弹簧时避震器抓不住弹簧,且悬吊坐底的情况。渐进式短弹簧是降低车身重心的正确途径。



防倾



先换防倾杆或先换避震器及弹簧常常有所争议,其实这是因为大家对於防倾杆的功用有不了解之处。防倾杆只有在左右悬吊动作不同步时才会产生作用,也就是说防倾杆的主要功能在於抑制侧倾,对於改善平路上高速直进时的漂浮感并没有帮助。因此如果有人在炫耀他装了粗的防倾杆後在高速公路上高速直进时变得多稳时,你必须知道那只不过是心理作用。 如果你的车直进时的稳定度已符合你的要求,但过弯或变换车道时的侧倾却让你不能接受那麽你应该先换防倾杆。如果连直进时都会有令人不悦的漂浮感,那麽你应该先从避震器和弹簧下手。高性能避震器和短弹簧虽然也会改善侧倾,但绝不可以加硬避震器和弹簧来抑制侧倾,这会使行路舒适性和行经不平路面时的循迹性严重劣化,应该要配和防倾杆的改装才能收最大的效益。



衬垫



悬吊的连接、支柱、转向机构、防倾 、避震器、弹簧都是经由衬垫和车身连结,一般的衬垫都是以橡皮制成,以减少噪音和震动传入车厢,因此衬垫会产生扭曲、变形,更会影响车手所能得到的回馈。使用软的衬垫在转向或是承受刹车产生的扭矩时,会因为衬垫的扭转和变形和其他定位角度的变化,破坏循迹性。因此对高性能车和赛车来说,衬垫必须采用对转向系统和悬吊系统影响较小的材质。如果你以换了高性能的弹簧、避震器、防倾 ,如果再换上硬的衬垫确保转向和悬吊的动作更精确。一般道路用的强化衬垫是以硬橡胶或 制成,而在赛车上为了要将衬垫对转向和悬吊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通常使用金属材质做为衬垫的材料。改了硬材质的衬垫後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噪音和震动。



底盘设定



当你花了大笔预算把车子从轮胎、悬吊进行强化时,千万不可忽略设定、调校的工作,唯有细心的设定才能把改装部品的性能充分发挥,从胎压、定位角度、到车身配重平衡,该做的都不能省略,而且改装部品每经过一次更动都必须重新进行设定,这是最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进气系统的原理及改装



进气系统的工作原理

进气系统包含了空气滤清器、进气歧管、进汽门机构。空气经空气滤清器过滤掉杂质后,流过空气流量计,经由进气道进入进气歧管,与喷油嘴喷出的汽油混合后形成市适当比例的油气,由进汽门送入汽缸内点火燃烧,产生动力。

一、 容积效率

引擎运转时,每一循环所能获得的空气量多少,是决定引擎动力大小的基本因素,而引擎的进气能力乃是藉由引擎的『容积效率』及『充填效率』来衡量。『容积效率』的定义是每一个进气行程中,汽缸所吸入的空气在大气压力下所占的体积和汽缸活塞行程容积的比值。之所以要用在所吸入空气在大气压力下所占的体积为标准,是因为空气进入汽缸时,汽缸内的压力比外在的大气压力为低,而且压力值会有所变化,所以采用一大气压的状态下的体积作为共通的标准。并且由於在进行吸气行程时,会遭受各种的进气阻力,加上汽缸内的高温作用,因此将吸入汽缸内的空气体积换算成一大气压下的状态时,一定小於汽缸的体积,也就是说自然吸气引擎的容积效率一定小於1。进气阻力的降低、汽缸内压力的提高、温度降低、排气回压降低、进汽门面积加大都可提高引擎的容积效率,而引擎在高转速运转时则会降低容积效率。

二、充填效率

由於空气的密度是因进气系统入口的大气状态(温度、压力)而有所不同,因此容积效率并不能表现实际上进入汽缸内空气的质量,於是我们必须靠"充填效率"来说明。"充填效率"的定义是每一个进气行程中所吸入的空气质量与标准状态下(1大气压、20℃、密度:1.187Kg/cm2)占有汽缸活塞行程容积的干燥空气质量的比值。在大气压力高、温度低、密度高时,引擎的充填效率也将随之提高。由此也可看出,容积效率所表现的是引擎构造及运转状态所造成引擎性能的差异,充填效率表现的则是运转当时大气状态所引起引擎性能的变化。

进气岐管与容积效率

另一项影响容积效率的重要因素是进气歧管的长度,由此也引发了与容积效率有关的『脉动』及『惯性』两种效应。

一、脉动效应: 引擎除了在极低的转速外,进汽门前的压力在进汽期间会不断的产生变动,这是由於进汽阀门的开、闭动作,使得进气歧管内产生一股压缩波以音速的大小前后波动。假如进汽歧管的长度设计正确,能让压缩波将在适当的时间到达进汽阀门,则油气可藉由本身的波动进入汽缸,提高引擎的容积效率,反之则会导致容积效率下降,此现象称为进气歧管的脉动效应,又称『共震效应』。

二、惯性效应: 进汽阀门打开,空气流入汽缸内时,由於惯性的作用,即使活塞已经到达下死点,空气仍将继续流入汽缸内,若在汽缸内压力达最大时,关闭进汽阀门的话,容积效率将成最大,此效应称为惯性效应。若想得到最佳的容积效率必须同时考律脉动效应及惯性效应,也就是说在汽缸压力达到最大,关闭进汽阀门的同时,前方进气歧管内的压缩波也同时达到最高的位置(波峰)。 较长的进气歧管在引擎低转速时的容积效率较高,最大扭力值会较高,但随转速的提高,容积效率及扭力都会急剧降低,不利高速运转。较短的进气歧管则可提高引擎高转速运转时的容积效率,但会降低引擎的最大扭力及其出现时机。因此若要兼顾引擎高低转速的动力输出,维持任何转速下的容积效率,唯有采用可变长度的进气歧管。

进气系统的改装

进气系统的改装基础就是要提高引擎『容积效率』,要达到此一目的通常可由以下的方式着手:

一、空气滤清器 进气系统改装的入门工作就是换用高效率、高流量的空气滤清器滤。换装高流量的空气滤芯可降低引擎进气的阻力,同时提高引擎运转时单位时间的进气量及容积效率,而由供油系统中的空气流量计量测出进气量的增加,将讯号送至供油电脑(ECU),ECU便会控制喷油嘴喷出较多的汽油与之配合,让较多的油气(并不是较浓)进入汽缸,达成增大马力输出的目的。 若换了滤芯仍不能满足你的需求,可将整个空气滤清器总承换成俗称″香菇头″的滤芯外露式滤清器,进一步的降低进气阻碍,增强引擎的″肺活量″。

二、进气道 进气道的改装可分成形状及材质两方面来谈。改变进气道的形状目的在於进气蓄压(以供急加速时节气阀突然全开之需)及增加进气的流速,但这类产品通常有特殊性的限制,也就是说A型车所用的若装在B型车上并不一定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 改变进气道材质乃是着眼於不吸热及重量轻,目前最常用的就是碳纤维的材质,其不吸热的特性,能让进气的温度完不受引擎室的高温所影响,让进气的密度较高,即单位体积的含氧量增加,提高引擎出力,唯一缺点是价格高不可攀。 进气道的改装常是形状及材质同时改变以收最大效果,同时将空气滤清器一并拆除,并将进气口延伸至车外,直接对准前方,以便随车速提高增加进气压力,提高进气量。

三、直喷式歧管 在赛车引擎上所需要的是高转速的动力表现,可牺牲低转速时的马力输出,因此都将进气歧管尽量缩短并取消空气滤清器,充分消除进气阻力,以求得最佳的高速表现。 传统式后方进气前方排气的引擎型式,在换装直喷式进气歧管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由车外导入足够的新鲜空气。直喷式的进气歧管与经过空气动力学设计的碳纤维进气道是最佳的组合,也是目前比赛厂车的不二选择。尤其在将引擎降低后,利用引擎上方所空出的空间,安装一大型进气导管,开口并与车头水箱护罩充份密合,让空气能有效的送达后方的进气歧管。

四、二次进气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利用二次进气原理所制成的产品,使用的人不少,价格也都不便宜。之所以称它为"二次进气"乃是因为除了原有从空气滤清器吸入的空气外,另外再利用进气歧管的真空压力差,从引擎PCV(曲轴箱强制通风)管路外接另一进气装置,导入适量的新鲜空气来达到提高容积效率的目的。二次进气所能得到的动力提升效果最主要的是在前段(低转速),因为在节气阀全开,空气大量进入真空度降低时,二次进气装置所能导入的空气量相形就变得微不足道了。进行大幅度的进气系统改装时,必须考虑与供油系统的配合问题。若只是大幅的增强进气能力,而供油系统无法提供足够的供油量与之配合,则势必无法达到提高马力的目的,因为引擎所需的是比例适当的油气而不只是大量的空气。 此外在实用上必须考虑噪音的问题。以往谈到噪音大家通常只想到排气管所产生的声浪,而忽略了进气也会产生噪音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座椅的改装



车狂曾经说过:『车子唯一接触地面的便是那四条轮胎,所以轮胎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车子的performance。』,大家不知有没想过,您一直接触车子的是身上的那个部位?哈!猜对了!就是您的『尊臀』(俗名是『屁股』),了解了吧?!不过笔者今天不是要跟您谈生理学,而是您尊臀底下的那张椅子! 椅子人人会坐,但怎样坐得正确,坐得舒服可是有点学问的,可别小看它,轻则让您腰酸背痛,重则影响操控,危及行车安全,在此笔者提供几点以供读者三考:

1. 头枕和后脑杓约保持一 的距离。

2. 将椅背和椅面的夹角调整到超过90度(约110度)。

3. 腰部支撑必须感觉到安定,但不可压迫到背部。

4. 椅面前端与膝盖内侧约莫保持三个手指头的宽度,使脚部能轻松灵活地踩放踏板。

5. 在背不离椅的情况下手掌必须能灵活地操作方向盘。

在F-1激烈的赛事中,坐姿良好与否会直接影响成绩的好坏,每个车队都会为旗下的车手量身订作个人专属的驾驶舱,虽说每个车手习惯不同,但据统计,他们所采的都是最轻松自然的坐姿,通常这也能使车手得到最低的氧气消耗量,也就是最不容易疲累的方式,否则不用比完一场,车没挂,人先挂!也许您每天待在车上的时间不多,下次有机会跑长途的话试试看,会不会腰酸背痛,手麻脚软?相信笔者的话,保您下次跑一趟长途下来,依然是神清气爽,像一条活龙.............. 有读者会问:『我怎么调整都找不出一个最适当的位置,怎么办?』,『难不成加个靠背,或垫张垫子?』,坦白说,原车的座椅要完全符合您的体型并不容易,但千万别在您的椅子上乱加东西,否则原本就不怎么样的包覆性更是被彻底的破坏掉了,除非您想试试左脸颊贴着窗户玻璃过弯的滋味!其实彻底的解决办法就是将那张恼人的椅子换掉,此时又有人会说:『市面上那些改装用的椅子动辄上万,似乎不太划算?』,没错!是动辄要上万,甚至上十万,但真的不划算吗?试问您车上的那些发烧级的减震筒、弹簧、来令片要多少钱?是不是也让您花得蛮心痛的?而且当您一换车,这些东西不是拆下来贱价转卖便是留给下一任车主,椅子可不同了,正常保养的话,它的使用寿命很长,最重要的是您换车时配合适当的脚架,它依然可以在新车上为您继续服务,您说划不划算?附带告诉您一个小秘密:一张包覆性好的椅子可以提高过弯的速度!不要怀疑,且听笔者娓娓道来:还记得牛顿吧?(小时候被苹果打到头的那个!)他老人家发现了地心引力的存在,更演算出三大运动定律,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中的第一定律:F = m×a,是最基本也是最好背的一个,但很多复杂的力学公式也都是由它而来,而且跟我们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譬如您要提升爱车的操控性,不外乎是换上硬一点的减震筒、磅数高的弹簧、抓地力强的轮胎...等等,以力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硬体只不过在帮助您去作抵抗离心力的功而已,车辆的失控、打滑都抵抗不了离心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可是经过人们巧妙地利用,这该死的离心力却也让车手们发展出不少的高级驾驶技巧。而一张包覆性好的座椅,正有助您抵抗上述无可避免的物理特性,能更牢固地将您固定在座位上,去体会更大的车辆极限,自然,面对同一个弯道,您能以更快的速度通过。

此时可能您已下定决心要将年终奖金投资在改装座椅上,恭喜您!不过先别急,坐椅子是门学问,选椅子也是门学问,RECARO SPG质轻、包覆性佳,A8酷,SPG-R样子更骚,但这些并不一定符合您的需要,以一般驾驶者而言,若不下场比赛,没有必要去选择赛车用的座椅,保证您颠得想吐!(不想当兵的试试看,颠到脊椎侧弯超过15度就无法报效国家了!),最好店家有提供试坐的服务,亲身体会一下座椅是否符合您的体型,调整的功能是否齐全,当然罗!调整的功能愈多价格自然地水涨船高,自己视预算而定吧!愿您『椅』到成功!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避震器的改装


悬吊是大多数人改装计画的第一步,而悬吊的改装通常都是由换装一套较硬的避震器开始着手。上一期我们曾经说过弹簧最主要的功用是用来消除行经不平路面的震动,既然有了可消除震动的弹簧,那麽又要避震器做什麽呢?避震器它并不是用来支持车身的重量而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後反弹时的震荡和吸收路面冲击的能量。假如你开过避震器坏掉的车,你就可以体会车子通过每一坑洞、起伏後馀波荡漾的弹跳,而避震器正是用来抑制这样的弹跳。没有避震器将无法控制弹簧的反弹,车子遇到崎岖路面时将会产生严重的弹跳,过弯时也会因为弹簧上下的震荡而造成轮胎抓地力和循迹性的丧失。最理想的状况是利用避震器来把弹簧的弹跳限制在一次。



阻尼



当我们以一固定的速度压缩或拉伸避震器其所产生的阻力就称为阻尼。这阻力来自於避震器作动时,活塞会把阻尼油加压使其通过小孔径的阀门,如果改变阀门的孔径就可以改变阻尼的大小。在日本自动车规格(JASO C602)规定以作动速度0.3m/s时的阻力大小来代表避震器的性能,我们称为阻尼系数,单位为Kgf,所谓较硬的避震器就是作动时可产生比较大的阻力。当我们让避震器以非常慢的速度压缩或拉伸时,它的阻力只有来自机构内部的摩擦力,阻尼油几乎不产生阻力。但是当作动速度增加时,阻力的增加会和避震器作动速度变化率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作动速度增为2倍时阻力却会增为4倍。



避震器的阻力可分为压缩和回弹两部份,压缩阻力和弹簧的硬度有加成效果,作动时可增加弹簧的强度,而回弹阻力则是发生在弹簧受路面冲击压缩後的反弹行程,这也是避震器存在的最大理由,它是用来抵挡弹簧压缩後再将轮胎压回地面的力量,减缓反弹的冲击并保持车辆的平稳。一般道路用的避震器,吸震行程的阻力通常远小於回弹行程,因为吸震行程的阻力太大时会影响行路舒适性,对道路用车来说冲击时和反弹时的阻尼力量比值大约是1:3,但对赛车来说则为1:2~1:1.5,较高的比值会降低舒适性,但却可改善行经不规则路的循迹性。



避震器与车身重量的转移



进弯和出弯时车身重量转移(Weight Transfer)的速度会影响操控的平衡,这影响会持续直到重量转移完成,而车身重量转移的速度是由避震器所控制,改变避震器在压缩和拉伸行程的速度可改变车身动量转移的速度。避震器越硬重量转移的速度越快,重量转移越快则车身子的转向反应也越快。



过弯时转动方向盘,轮胎会产生一个滑移角(Slip Angle),进而产生转向力,这力量作用在滚动中心(Roll Center)和重心(Center of Gravity),然後导致车身重量转移,车身产生滚动(Roll)。此时弯外轮的转向力会随着滑移角的增大及车身重量的转移而加大,车子在达到最大转向力及完成重量转移後会建立一个过弯姿势(Take a set),由於避震器控制重量转移的速度,因此也会影响建立过弯姿势的速度。由於转向反应对操控很重要,因此我们希望过弯姿势的建立越快越好,但也不可太快,必须有时间让车手去感觉过弯姿势的建立,并感受循迹性的极限,如果重量转移太快会让车手来不及去感觉,因此设定一个车身重量转移的速度让热车手去感觉极限的接近,并且有所反应是车辆悬吊设定时的重要课题。我们常说车队会依不同的车手而有不同的车辆设定,对悬吊系统设定来说,不同的车手由於驾驶技术和习惯的不同,对转向反应的感觉速度及反应速度也会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悬吊设定,以求得车手的充分发挥。



『一手太』原则



入弯时转动一次方向盘(方向盘在广东话称为太盘),就会产生一次车身的重量转移变化,建立一转向力与轮胎抓地力平衡的过弯姿势,所谓的过弯极限是出现在转向力等於轮胎的抓地力。有人在入弯後会连续的转动方向盘,这实在是天大的错误,因为这会造成车身在不平衡状态下过弯,如此车手将无从去驱使车辆逼进极限,降低了过弯的速度并存在着失控的危机。 过弯时应该尽量遵循所谓『一手太』原则,判定弯道角度後将方向盘一次打到定位,让车身尽速建立平衡的过弯姿势,出弯後也是一手太让转移的车身重量回复直行时的状态。若在弯中遇到突发状况则必须Smooth的修正,避免突然加剧已处於极限边缘的重量转移,让它变得不可控制,造成车身的失控。



避震器的难题



避震器的阻尼作用是把震动冲击的能量转换成热能。假如悬吊产生大幅度的运动,相对的避震器也会产生相当大的阻力来抑制它,这阻力来自避震器的活塞会把油压入通过小的阀门,如此会把阻力变成热。避震器内部产生的热会使阻尼油加温,油加热後黏度会变稀(这反应就如同引擎机油一般)。变稀後的阻尼油会使通过油阀门的阻力变低,降低了阻尼力,我们称为『阻尼衰退』(Shock Fade)。为了避免阻尼衰退,可由加大避震器或增加阻尼油的容量来改善。所以所谓的高性能的避震器通常都具有是较大的筒径,及较大的阻尼。避震器的另一个问题是阻尼油的气泡问题,避震器作动时活塞为会对阻尼油造成搅动的效果,造成组泥油产生气泡,气泡的产生会造成阻尼的丧失。为了对抗气泡,以除了使用品质较佳的阻尼油外,制造商通常利用田填充高压气体来减少气泡的产生,这做其中最具代性的产品当属Bilstein,Bilstein的产品有一项独特的设计,它有一个『气室』(Gas Chamber)用来抵抗气泡的产生,这如同用高压来抵抗你的水温问题一样(沸点与压力成正比)。此外这个气室也有有对柱栓的冷却效果,因为柱栓暴露在空气中可获致冷却效果。而油封不良造成的漏油问题则是避震器损坏的一大主因,这直接关系到避震器的『耐用性』,所以较贵的避震器通常也有较好的油封。



赛车避震器



和赛车用轮胎和轮圈不同的是赛车用的避震器可用在一般道路,唯一的缺点是价格相当贵,一支赛车用的避震器往往超过万元,这和一支可能只要几百元的『原厂』避震器相比真是有如天价,据了解一套HONDA EG6 Gr.A所用的Mugen避震器约要新台币8万,而March用的NISMO竞技用避震器也大约是这个价。 赛车用的避震器通常为可调式,甚至可分别调整压缩和回弹行程的阻尼,经由调整以得到最佳的抑制缓冲效果,这项工能在做悬吊设定的尝试错误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调整时由最软的模式开始,计算它上下摆动的次数(通常超过一次),慢慢加硬直到上下摆动一次後就恢复平静,并且每次比赛前都要再依场地确认设定的正确与否。赛车避震器通常没有橡皮的止档衬垫(End Bushing)取而代之金属的球状轴承,这虽可获得在通过小震动路面时较佳的阻尼效果,提供较清晰的路面反应,但却增加了来自悬吊的震动和噪音。赛车避震器通常有接近1:1的压缩和拉伸阻尼力。此外赛车避震器的作动行程也比较短,一般车也许有10 ,高性能版也许为7 ,赛车可能只有4~5 。所以单换高性能避震器而不换行程相搭配短弹簧可能无法得到应有的效果。



避震器的改装



在大部分市售车上,制造商都会使用最软而且最便宜的避震器,以降低成本并获得一般驾驶状态下最柔软舒适的行路性。但是若要用来应付剧烈驾驶则这些避震器就无法胜任了。 所谓避震器的改装实际上是换上阻尼较硬、品质较好并且能和弹簧充分配合的避震器,选择一组适合的避震器是最重要的,要在舒适性和操控性之间取得折衷尤其困难。若用在赛车上那麽一切以操控为依归不必考虑舒适性,但是要用在一般道路上就必须有所妥协,这时一组阻尼可调式的避震器,就可提高实用性,尤其在道路多变的台湾,可调式避震器似乎是可认真考虑的投资。



前面说过避震器的压缩阻力和弹簧的硬度有加成的效果,一组弹簧只有一种性能表现,要改变弹簧的硬度唯有更换另一组不同弹力系数的弹簧,有了可调式避震器正可弭补此一缺憾,随路况调高阻尼也等於调硬了弹簧,毕竟调硬避震器要比换一组弹簧来的得轻松的多,甚至有所谓电子调整式避震器,只要在操作车内的旋钮即可轻易的改变阻尼,达到悬吊设定微调的效果。 改装时要先选定一品质好的品牌,然後再从这品牌的系列产品中选出适合的规格型号。一支好的避震器必须有高精密度的柱栓及密闭性良好的油封,高品质的阻尼油(优质的阻尼油是阻尼衰退及气泡现象的治本之道),再加上填充高压气体的气室设计,当然最好是可调式的。目前国内常见的品牌中欧系的Bilstein、KONI以及日系的GAB都是口碑不错的主流派产品,目前的新趋势则是针对特有品牌的专属改装套件品牌,如TOYOTA的TRD、TOM’s,HONDA的Mugen,NISSAN的NISMO,都是很不错的产品。 选定品牌後,就得面临搭配性的问题,在悬吊改装过程中最棘手的课题就是避震器和弹簧的搭配,如果你的车降低车身超过2英 或是弹簧硬度增加超过20%,你就必须把避震器一并更换。硬的避震器和硬的弹簧要相互搭配,因为弹簧的硬度是由车重来决定,而较重的车需要较硬的避震器。所以在赛车或高性能车上的避震器要比一般车上的硬,用以匹配较硬的弹簧。假如避震器太软会造成车身上下的摆荡,如果太硬会造成太大的阻尼,使弹簧无法正常运作,而且会因为避震器的阻尼作用而造成行驶时车高的改变。由於避震器制造商通常不会提供他们产品太详细的相关技术资料,因此当你要为一部车作悬吊设定时你唯有不断的尝试错误。不过别担心,搭配性的问题可交给为你服务的改装店去烦恼,针对车主的需要搭配出最佳的悬吊组合是一家专业改装店的基本责任,也是顾客的基本权益。而根据经验,最适合台湾多变路况的道路版悬吊搭配,是以较软的弹簧(当然是渐进式的),配上较硬的可调式避震器,以避震器的硬度补弹簧强度的不足,加上可自由调整的阻尼,获得高度的路况适应性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刹车的工作原理与改装



前言

刹车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来自摩擦,利用来令片与刹车碟(鼓)及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将车辆行进的动能转换成摩擦後的热能,将车子停下来。一套良好有效率的刹车系统必须能提供稳定、足够、可控制的刹车力,并且具有良好的液压传递及散热能力,以确保驾驶人从刹车踏板所施的力能充分有效的传到总泵及各分泵,及避免高热所导致的液压失效及刹车衰退。车子上的刹车系统分为碟式和鼓式两大类,但是除了成本上的优势外,鼓式刹车的效率远比不上碟式刹车,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刹车系统将仅以碟式刹车为主。 开始还是注定悲情和你的新车保养的良否有着极大的关系。

摩擦

『摩擦』是指两相对运动物体接触面间的运动阻力。摩擦力(F)的大小是与摩擦系数(C)及摩擦受力面所受垂直方向的正压力(N)的乘积成正比,以物理学公式表示成:F=(N。对刹车系统来说:(是指来令片与刹车碟的摩擦系数,N是刹车卡钳活塞对来令片所施的力(Pedal Force)。摩擦系数越大所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大,但是来令片与碟盘间的摩擦系数会因为摩擦後所产生的高热而有所变化,也就是说摩擦系数(C)是随温度的的变化而变化,每一种来令片因为材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摩擦系数变化曲线,因此不同的来令片会有不同的最佳工作温度,及适用的工作温度范围,这是大家选购来令片时所必须知道的。

刹车力的传递

刹车卡钳活塞对来令片所施的力就称为:刹车踏板力(Pedal Force)。驾驶人踩在刹车踏板的力经由踏板机构的杠杆放大效果後,经由真空动力辅助器(power boost)利用真空压力差的原理再将力量放大,用来推动刹车总泵。刹车总泵所发出的液压力利用的液体不可压缩的动力传递效果,经由刹车油管传递到各分泵,并运用『帕斯卡原理』将压力放大,推动分泵的活塞对来令片施力。『帕斯卡原理』(Pascal's Law)是指在一密闭的容器内任何位置的一体压力均相同。

压力是由施力除以受力面积所得,压力相等的情况下,我们正可以利用改变施、受力面积的大小比例来达成动力放大的效果(P1=F1/A1=F2/A2=P2)。用在刹车系统上,总泵与分泵压力的比值就是总泵活塞面积和分泵活塞面积的比。

最物超所值的配备:ABS

ABS:Anti-lock Brake System,顾名思义就是『防锁死刹车系统』。大家都知道最大的制动效果是发生在轮胎锁死前的瞬间,如果能够让刹车制动力一直保持在与轮胎摩擦力平衡的状态,那麽将获得最大的制动效果。当刹车的制动力大过轮胎的摩擦力就会造成轮胎锁死,一旦发生轮胎锁死那麽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就由『静摩擦』变成『动摩擦』,不但摩擦力大幅降低更会失去转向循迹能力。由於轮胎的锁死是刹车制动力和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车子行进间轮胎锁死与否的极限是会随轮胎本身的特性、路面的状况、定位角度、胎压、悬吊系统的特性而『随时不同』。 ABS是利用装在四个轮子的车速感应器,去判断轮胎的锁死与否,排除了人体感官的不确定因素,准确的控制适时的释放刹车分泵的液压,达到防止刹车所死的目的。目前的ABS大多采用每秒钟可连续踩放12~60次的设计(12~60Hz),相对於顶尖职业赛车手的3~6次已是超高水准的表现,踩放的频率越高越能将刹车制动力维持在越接近极限的边缘。ABS所能达到的准确及可靠度已经超乎人的极限,因此我们说:ABS是买车时最物超所值的配备。尤其是Air-Bag相对於的危险性更是如此。

ABS的质疑

近来有很多报告指出:配备ABS的车子发生车祸的机率大於没有配备ABS的,也因此造成许多人对ABS功效的质疑。这是一般车主对刹车系统及ABS的认知不够所造成的,很多人都误认为装了ABS後可提高刹车制动力或轮胎与地面摩擦力的极限,事实上ABS虽然能将刹车制动力尽量维持在最大极限,但是却无法提高极限。在此重申:轮胎与地面摩擦力的极限是由轮胎本身的特性、路面的状况、定位角度、胎压、悬吊系统的特性所决定,但不包括ABS。ABS能将刹车系统的能力充分、有效的发挥,但对提高制动力或摩擦力却无济於事。此外紧急情况利用ABS来进行高速闪躲时,请记得先在直线做主减速动作再转方向盘,转动方向盘时不要将刹车踏板松掉,也不要因为踏板传来的ABS反馈动作而惊慌失措。 也有很多人认为ABS必须大脚踩刹车才有作用,这又是个对ABS的错误认知。防锁死刹车系统当然是在车轮锁死时才有作用,你如果开车经过结冰的路上,只要你轻点刹车ABS可能就动个不停;又如果你换了一组抓地力超强的大尺寸热溶胎,开在平坦乾燥的路面,如果你的刹车系统没有强化过,就算你用尽全力踏在刹车踏板上,说不定ABS依然没有动静,因为你的刹车制动力并不足以将轮胎锁死。如果车商在将配备ABS的车卖给消费者的同时,能针对上述两点做充分有效的告知,那麽ABS才能真正成为一项『主动安全』配备,否则让消费者在踩刹车时有恃无恐那肇事机率可能就不降反增。

刹车的改装

改装前的检视:对於一般道路用车或是赛车来说一套有效率的刹车系统都是必须的。在刹车改装之前必须先对原有刹车系统做一全面性的确认。检查刹车总泵、分泵和刹车油管是否有渗油的痕迹,如果有任何可疑的痕迹处必须追根究底,必要时将有问题的分泵、总泵或刹车管或刹车管换掉。 影响刹车稳定度最大的因素莫过於刹车碟盘或刹车鼓的表面的平整与否,异音或是不平衡的刹车往往都是由此而来。对碟式刹车系统来说,表面不能出现磨损凹槽线沟,而且左右碟盘的厚度必须相同,如此才能获得相同的刹车力分配,此外必须确保碟盘避免受到侧向的撞击。碟盘和刹车鼓的平衡也会严重的影响车轮的平衡,所以如果你要求绝佳的车轮平衡,有时候必须把进行轮胎的动态平衡。

刹车油

刹车系统的改装最基本的就是换上高性能的刹车油。当刹车油因为高温而劣化或是吸收了空气中的湿气,都会造成刹车油的沸点降低。沸腾的刹车油会使刹车踏板踩空,这种情况在剧烈频繁连续的使用刹车时会突然的发生。刹车油的沸腾是所面临刹车系统最大的问题。刹车由必须定期的更换,开封後保存时要将瓶口确实的密封,以避免空气中的湿气接触到刹车油。有些车种会限制所使用刹车油的品牌,因为有些刹车油会侵蚀橡皮制品,必须叁考使用手册上的警语,避免误用,尤其在使用含有矽胶成份的刹车油更要特别注意。更重要的是不要将不同的刹车油混合使用。 对一般道路用车来说刹车油应该每一年至少更换一次,对赛车来说则要每一次比赛後更换。

来令片

高性能的刹车来令片是提高刹车制动力最直接、有效、简单的方法。目前高性能的来令片大多采用碳纤维和金属材质为主要原料,并强调不含石棉的环保配方。由於来令片的Know-How就在於材质的配方因此消费者并不能从产品标示中得知实际的材质,因此来令片的选择除了以厂商所提供的摩擦系数-温度曲线及适用工作温度做为依据外(如果有的话),仅能从专业媒体的测试报告或使用心得做为叁考。就有车主误用了纯竞技的来令片,花了高价却得到比原厂来令片还差的制动效果,究其原因只是它温驯的开车方式让来令片始终无法达到最基本的工作温度,效果当然差了。换来令片最常遇到困扰就是伴随而来的噪音,如果碟盘是平的那就无解,要嘛接受要嘛就再换人做做看。

刹车油管

一般刹车系统的都会有一段材质是用软质的橡胶管,用来配合悬吊的活动,但是橡胶本身是有弹性的,承受刹车系统的液压力会产生变形,造成管径的变化,降低了刹车油液压的传递效果,使刹车分泵无法产生稳定的刹车力。这样的情况会随着使用年限及剧烈的操作刹车系统而加剧变形的程度。原本用在飞机液压系统,可承受高压、高温的金属油管,正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内为铁弗龙材质,外层包覆金属蛇管,不易产生变形的特性,提供了优良的液压传递效果,使由刹车总泵传来的液压力能完全用来推动分的活塞,提供稳定的刹车力道。此外金属材质也有不易破损的特性,可大幅减少油管破损造成刹车失灵的机率。刹车油管对赛车(尤其是RALLY赛车)是一种必要的改装,对一般道路用车来说则是提供了另一种的安全保障。

增加刹车踏板力

假如你用力将刹车踩死但却无法使轮胎锁死,那麽表示踏板所产生的刹车力不足,这是非常危险的。一部车如果刹车力太低,虽然在急踩时仍会产生锁死,但却也失去了循迹控制能力。刹车的极限是出现在刹车锁死之前的瞬间,而驾驶人必须能够把刹车踏板维持控制在这个力道。要增加刹车踏板力可先由加大刹车动力辅助器着手,换个尺寸较大的Air-Tank,但是加大幅度有限,因为过度加大的真空辅助力会让刹车失去渐进性,刹车一踩就是到底,如此一来驾驶人就无法有效、稳定的控制刹车。最理想的是改装总泵和分泵,利用进一步利用帕斯卡原理提高刹车踏板力。改装分泵和夹具时可同时配合加大碟盘的尺寸,制动力是来令片所产生的摩擦力对轮轴所施的力榘,因此碟盘的直径越大产生的制动力也越大。

刹车的冷却

温度过高是来令片衰退的主要原因,所以刹车的冷却就变得格外重要。对碟式刹车来说冷却空气应该直接吹向夹具。因为刹车的衰退主要原因是由於夹具内的刹车油沸腾,如能经由适当的管道或是经由有特殊设计的轮圈在行驶时将冷却空气导入夹具。此外如果轮圈本身的散热效果良好也能分担部份来自碟盘和夹具的热度。而划线、钻孔或是有通风设计的通风碟盘都可以维持稳定的刹车效果并避免来令片和碟盘间高温铁屑所产生的滑动效果,有效的确保刹车力。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弹簧的工作原理及改装



悬挂系统存在的意义有二:隔离路面的不平使行驶更舒适;行经不平路面时保持轮胎与路面接触。而改良悬挂对"飞车党"来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善操控性。

悬挂系统的弹簧以圈状弹簧最常用,原因是容易制作、性能效率高、价格低。弹簧在物理学上的定义就是储存能量,当我们施一固定的力於弹簧,它会产生变形,当我们移开施力则弹簧会有恢复原状的趋势,但弹簧在回弹时震汤的幅度往往会超过它原来的长度,直到有磨擦阻力的出现才会减缓弹簧回弹後造成的自由震汤,这减缓弹簧自由震汤的工作通常是避震器的任务。 一般的弹簧是所谓的『线性弹簧』,也就是弹簧受力时它的压缩变形量是遵循物理学上的『虎克定律』:F=KX,其中F为施力,K为弹力系数,X则为变形量。举例来说有一线性弹簧受力40Kg时会造成1cm的压缩,之後每增加40Kg的施力1cm一定会增加的压缩量。事实上悬挂的弹簧还有其他的压力存在,即使弹簧完全伸展时弹簧仍会受到压力以便让弹簧本身固定在车上。 在传统弹簧、吸震筒式的悬挂设计上,弹簧扮演支持车身以及吸收不平路面和其它施力对轮胎所造成的冲击,而这里所谓的其它施力包含了加速、减速、刹车、转弯等所对弹簧造成的施力。更重要的是在震动的消除过程中要保持轮胎与路面的持续接触,维持车子的循迹性。而改善这轮胎与路面的接触是我们改善操控性的首要考虑。 弹簧的最主要功能就是维持车子的舒适性和保持轮胎完全与地面接触,用错了弹簧会造成行车品质和操控性都有负面的影响。试想如果弹簧是完全僵硬的,那悬挂系统也就发挥不了作用。遇到不平的路面时车子跳起,轮胎也会完全离开地面,若这种情况发生在加速、刹车或转弯时,车子将会失去循迹性。如果弹簧很软,则很容意出现『坐底』的情况,也就是将悬挂的行程用尽。假如在过弯时发生坐底情况则可视为弹簧的弹力系数变成无限大(已无压缩的空间),车身会产生立即的重量转移,造成循迹性的丧失。如果这部车有着很长的避震行程,那麽或许可以避免『坐底』的情况发生,但相对的车身也会变得很高,而很高的车身意味着很高的车身重心,车身重心的高低对操控表现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太软的避震器会导致操控上的障碍。假如路面是绝对的平坦,那我们就不需要弹簧和悬挂系统了。如果路面的崎岖度较大那就需要比较软的弹簧才能确保轮胎与路面接触,同时弹簧的行程也必须增加。弹簧的硬度选择是要由路面的崎岖程度来决定,越崎岖要越软的弹簧,但要多软则是个关键的问题,通常这需要经验的累积,也是各车厂及各车队的重要课题。 一般说来软的弹簧可以提供较佳的舒适性以及行经较崎岖的路面时可保持比较好的循迹性。但是在行经一般路面时却会造成悬挂系统较大的上下摆动,影响操控。而在配备有良好空气动力学组件的车,软的弹簧在速度提高时会造成车高的变化,造成低速和高速时不同的操控特性。

弹簧的改装

弹簧的改装主要是要改善操控性,也就是要改用较硬的弹簧或是较短的弹簧。弹簧控制了很多有关操控的因素,弹簧的改变会造成很复杂的操控特性改变。以硬度的增加来说,可提高悬挂的滚动抑制能力,减少过弯时车身的滚动。而车高的降低则可同时降低车身的重心,减少过弯时车身重量的转移,提高稳定性。而车高的降低也可兼顾美观的效果。

渐进式弹簧

弹簧两个主要的功用:一是作为悬挂系统或底盘与地面的缓冲,也就是维持舒适性,二是使车子在行经不平路面时保持轮胎的贴地性。要达成这两个相冲突的目标需要有不同的弹力系数。保持轮胎的贴地性对操控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需要硬的弹簧设定,来保持贴地性。在遇到越颠簸的路面我们需要越软的弹簧设定。要同时达成这两个目的,使用具有复合弹力系数的『非线性弹簧』,也就是一般所谓的渐进式弹簧,式唯一可行的方法。 渐进式弹簧能随着弹簧的压缩而增加弹力系数,在设计和制造上都有相当的困难度。行经颠簸路面时,弹力系数就会增加维持车身稳定。而最初的弹力系数较软则用来提高行经颠簸路面时轮胎贴地性。渐渐变硬的弹簧可避免悬挂或弹簧出现坐底的情况。这能容许使用高度比原来低的弹簧,用以降低车身重心,并且在行经颠簸路面时维持最低而且最短悬挂行程,不致发生坐底的情况。 要达成渐进式弹簧就是要作出弹力系数会随这着受压缩而产生变化的非线性弹簧,因此目前的渐进是弹簧大多为采用不等螺距弹簧或圈径变化弹簧。不等螺距弹簧受压缩时会产生局部线间接触,以使有效圈数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弹力系数K的变化。经由弹簧上下圈径的变化则是改变弹力系数的最直接方法。

降低车身

改善操控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降低车身重心,如此可以降低过弯时车身的重量转移和车身滚动,降低车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由弹簧着手。使用短弹簧是最简单也最快的方法。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汽车改装的正确观念和认知



求新求变、追求POWER、速度,是人类科技文明的原动力。现代人的汽车消费理念已从“代步工具”向“个性时尚”转变了,汽车不仅仅再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是更多地与人融合在一起,彰显出独特的品位与风格。炫耀独特、飙车追风,年轻车主不惜耗费钜资对爱车进行改装,不外乎是希望拉风的爱车开上街头能赢得群众的瞩目和喝采。

其实这股改装风潮其来有自,二战之后,先从美国加州开始,然后漫延到工业国家,再传进中国。现在,原厂也都致力于正厂套件的开发供应和技术的辅导,让消费者在价格、品质和行车安全上得到保障。

热衷改装爱车的消费者应如何自处?我有下面几点的建议:

无论要怎么改车都不可牺牲爱车的安全性,除了不勾シü嬷外,更重要是保障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在外观及内装上作些炫丽的改变倒无伤大雅,但动到引擎和底盘的部件可就要谨慎从事了!

要慎选改装店,确定其专业能力、改装计画和套件的提供是合格、合理及合用的。

汽车是个}杂的综合体,各系统之间是相互牵就、相辅相成的,原车改装必须有配套措施,作全盘规划,而不能光作局部的修改和加强,否则爱车必定发生无穷的后遗症。譬如说引擎考虑加装进气增压机就要作降低压缩比的配套修改,否则过高的燃烧压力和温度会让引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夭折阵亡了。又如光是换用电脑控制晶片来增加喷油量以提升马力,马上就会带来引擎严重的积炭,也会使含氧感应器和触媒转化器等机件提早结束寿命了。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氙气前照灯改装探密


两倍于普通卤素前照灯的光照亮度,能耗仅为其三分之二,如日光般明亮的照明效果,使用寿命可达普通卤素灯的十倍――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氙气前照灯凭借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已成为越来越多车主心目中的首选。



氙前照灯极大地增加了驾 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还有助于缓解人们夜间行驶的紧张与疲劳。驾车者可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危险,从而获得足够的反应时间,很大程度减少了夜间事故发生率。时至今日,全球30%的汽车制造商都已经把氙气前照灯作为车辆的原配套设备,在中国近期推出的全新奥迪、帕萨特、别克君威、马自达等豪华款均配备了氙气前照灯。与此同时,由于现有车主对于氙气技术的不断了解, 将原车卤素前照灯改装为氙气灯也已成为市场的一大热点。到目前为止,市场上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改装方法。



HID 改装



HID改装起源于日本,自台湾香港等地区引入大陆。HID改装,就是将原车前照灯中的卤素灯泡摘除,换上氙气灯泡(含灯泡座),加装氙气镇流器同时在防尘罩上钻孔并引出线束。由于市场上已经推出了适配H7,H4,H3,H1,HB3,HB4等卤素灯泡的氙气灯泡,因此几乎所有的车型都可以适用。然而,这种方法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第一, 由于前照灯的反射镜与配光镜都是为原卤素灯泡而度身定造,在改换氙气光源后,由于氙气灯泡与原卤素灯泡的大小、尺寸都不尽相同,发光部分必然偏离了焦点位置(即由于HID灯发光部位置偏移所致),因此新的氙气光源与反射镜及配光镜的配合不可能达到原有的效果。可见,HID改装虽然可以提高前照灯的光源照明亮度,但却不能产生法规要求的光型。相反出现了包括不聚光、失去近光切割线(即明暗截止线)(根据ECE标准及中国国家标准GB4599-1994 7.3.1条款,近光应产生明显的明暗截止线)、无正确的远光功能(带远光功能的改装HID产品确实有,但光型并不理想,甚至不符合法规要求)等严重的负面影响,并导致会车眩目的可能性增加了100倍以上。第二,由于更改了原车的电路,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很可能引起短路起火的危险。



更换前照灯总成



在欧洲,法规已明确规定HID改装为非法,只有对整个前照灯系统的更换――即更换前照灯总成才被视作合法,并且还必须同时配备前照灯清洗装置及自动前照灯调节装置(详见欧洲经济委员会条款ECE-R48)。目前,中国虽然尚未颁布类似的法令,但中国的国家标准GB很大程度上借鉴并等效于欧洲ECE条款的惯例,很有可能今后也将出现相应的规定。这种改装方式主要采用原配套氙气前照灯,即氙气光源配合专门为其设计的配光镜和反射镜,因而成为一种最理想的改装方法。目前可改装氙气前照灯总成的车型,包括了帕萨特B5,奥迪A6 C5,以及宝马5系和奔驰E-级系列等。采用这种方式改装极为方便,一般只需拆换前照灯即可。



加装氙气辅助灯



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完全不改动原车的照明系统,而是将氙气辅助灯作为附加产品安装于车辆头部或顶部的相应位置。这种改装相对比较灵活,用户可以根据车辆的前围造型和自己的喜好挑选适合的产品,选择合理的安装位置进行安装,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氙气辅助灯以远光灯为主,外径一般小至80-90毫米,大至200毫米,分别可适合卡车、越野车、轿车等不同车型。氙气辅助灯中的铅笔光型产品,可以满足高速公路驾驶以及赛车驾驶的特殊需求,射程可达千米以上。然而,该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对于车辆前围保险杠及格栅有一定的尺寸要求,需仔细测量后再予以改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以上三种改装方法各有利弊,而且在长期时间内还将同时并存。然而随着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渐成熟,后两种方法应会成为大势所趋。作为新时代的“安全利器”,氙气前照灯也必将很快成为市场的主流。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供油系统的改装



供油系统分为化油器和燃油喷射系统两种,但是就马力输出、燃油效率、废气污染、可靠度....各方面来说,化油器比起燃油喷射系统可说是一无是处,所以我们可以说:化油器的时代已经过去,它已成为历史名词,无讨论的价值。所以,我们谈引擎供油系统就是单指燃油喷射系统。喷油系统是由燃油输送系统、感应器系统、电脑控制系统所组成。它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汽油帮浦将汽油加压以後,从油箱送进高压油路,经过压力调整器的调节作用,使系统中的供油压力维持在2.0~2.5 ,也就是将送到喷油嘴的汽油压力保持在2.0~2.5。同时由各感应器将引擎的进气量及运转状态以电压讯号的形式传送到供油电脑(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根据这些电压讯号加以分析,算出所需的喷油量,也就是算出喷油嘴的喷油时间,然後再将喷油讯号传送到喷油嘴的线圈,喷油嘴接受喷油讯号後,将喷油阀打开,汽油便喷到进汽门前方的进气岐管内,再随着进汽门的打开进入汽缸内。

喷射系统的分类

一、依喷射(喷油嘴)位置分类:

1、节气阀体喷射式又称为单点,只使用一或二支喷油嘴,装在节气阀上方,以较低的压力喷出汽油,汽油与流经节气阀的空气形成混合气後,必须先通过进气歧管再由进汽门进入汽缸。但是油气流经进气歧管时,部份油气会在歧管壁附着,并且会因进 气歧管的形状、长度不同而造成各缸混合气分配不均。因为油气从节气阀到汽缸必然会有的时间延迟,因此引擎加速时的反应会较慢。

2、进气口喷射式又称为多点喷射,每缸的进汽门口之前各有一支喷油嘴,对 准进汽门,以2~5 的高压将汽油喷出,而与进气歧管的空气一起进入汽缸,形成混合气。如此一来进入各汽缸油气的混合比得以平均。

二、依喷油方式分类:

1、连续喷射,又称机械喷射式,喷油嘴在引擎运转时不断的喷油,而喷油量的控制是经由改变供油压力来达成。

2、程序喷射式,使用电子式喷油嘴,需要喷油时将喷油嘴的线圈通电,使柱塞因为磁力的作用而往上提升,喷油嘴便可喷油。喷油量是由喷油时间的长短来控制,单位是微秒(ms)。 由於机械喷射已经是过时的设计,因此目前市面上的车种几乎都采用效率及经济性较佳的程序式喷射。而单点喷射除了价格较低、结构简单外,也无任何可和多点喷射媲美之处,况且它还有许多和化油器相同的缺点(效率低、各缸油气分配不均),因此多点喷射(MPI)可说是现代喷射供油系统的主流。

三、依空气流量检测方式分类: 进气量的检测方式分为直接和间接 两大类,一种是以进气歧管绝对压力感应器(MAP Sensor:Manifold Absolute Pressure Sensor)测出的进气歧管压力和引擎转速间接计算求得。另一种则是以空气流量计直接测得。较常见的空气流量计有叁种:翼板式、热线式、卡鲁曼涡流式。目前市场上的ó种是以MAP及热线式空气流量计为大宗。

供油量的计算

供油量的多寡是以喷油嘴燃料喷射时间的长短来计算,供油电脑(ECU)根据空气流量、引擎转速、及各个感应器所提供的补偿讯号,利用原先设定的供油程式算出所需的供油时间,这个供油程式我们可以用图形的方式来表现。ECU所算出的燃料喷射时间是『基本喷射时间』、『补偿喷射时间』和『无效喷射时间』的总和,单位是微秒(ms),1ms=0.001秒。其中喷油嘴在单位时间内所喷出的汽油量是由喷油嘴本身口径的大小及喷油压力大小所决定。

一、基本喷射时间 基本喷射时间是由进气量(此处是指重量)和引擎转速所决定。当你踩下油门踏板时,控制的是节气阀的开启角度,开度越大进气量越大,供油电脑根据空气流量计测出的进气量及当时的引擎转速来和预先所设定的供油程式比较後,算出所需供油量和相对的喷射时间。

二、补偿喷射时间 补偿喷射也就是一般人所称的『提速』,它是由各种感应器侦测出引擎当时的工作状况及负荷,将讯号传给电脑(ECU)以後,算出所需额外的供油量,用以维持引擎稳定、顺畅的运转。补偿喷射程式的设定是一复杂的工作,也因车而异。

供油系统的改装

引擎的最佳空燃比为14.7:1,但若在高转速、高负荷时若想要求得较高的引擎出力,通常要将空燃比提高到12:1~13:1。供油系统的改装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适量的提高供油量』,让空燃比适度变大,这『适时』与『适量』也是判断供油系统的优劣,够不够聪明的依据。 喷射供油系统的改装可分为改硬体和改软体两大类,改硬体的目是要提高单位时间的供油量。改软体主要是改变它的供油程式,由於原车的供油程式是考虑了废气控制、油耗经济性、运转稳性定、引擎材料耐用性所得的设定,所以在马力的输出表现上,往往无法达到注重性能的使用者的需求,例如大家最殷切需求的高转速、高负荷时的表现,往往呈现供油量不足的窘况,这时就有赖改装软体来达成。以下我们就针对供油系统的改装项目,一一说明。

一、调压阀 在多点喷射油路系统中的压力调整器,它负责对喷油嘴提供一固定的压力,压力越大那麽相同的喷射时间喷出的汽油量越多。调压阀是装置在压力调整器之後的回油管,经由调整可将喷油嘴的喷油压力提高(一般约可提高20%),进而达到不更动供油模式的情况下增加喷油量(约可增加5%~10%)。加装调压阀可说是供油系统的改装中最花费最便宜的,其安装也相当容易,只不过在调整压力时,需借助汽油压力表才能量测调出的压力。 事实上,对换排气管、改进气装置等,这类小幅改装的车,通常用加装条压阀来弥补其高转速时喷油量的不足,效果不错而且经济。在此要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若你的车在静止起步油门踩下的瞬间会出现短暂的爆震现象,装个调压阀也许就可改善。

二、喷油嘴 喷油嘴的大小决定了单位时间的喷油量,改用口径较大的喷油嘴是提高喷油量的最直接方法,要换到多大则需视引擎的改装程度而定。改喷油嘴最大的困难是可相容喷油嘴的取得,通常同车系或同系列引擎的喷油嘴才可相容,最常见的就是喜美可换用雅哥的喷油嘴,可增加约25%的喷油量。 改调喷油嘴所获得喷油量的增加是全面性的,也就是从低转速到高转速喷油量都会增加,这可能会造成中、低转速时的供油过浓,导致耗油量增加和运转不顺。通常”动过大手术”的引擎才会需要大幅的增加供油量,一般车主所需要的通常是高转速和重负荷时适度的增加喷油量,这就有赖软体的改装才能达成。但有个情况就是引擎大幅改装後,也许高转速时所需的喷油时间比引擎运转一个行程的进气时间还长,造成喷油嘴持续的喷油都无法提供足够的油量,这时加大喷油嘴已是必然的选择。

三、供油电脑晶片 车厂在设计一具引擎时便已将原先设定好的供油程式录在ROM上,这个程式通常是油耗、污染、运转平顺度等条件妥协下的产物,而且是不可更动的。就因为不可更动,所以若想改变供油程式就必须换用另一种模式的ROM。通常专业改装厂都会供应种车型的改装用电脑晶片,改装时要先把原电脑的晶片取下(通常原厂供油电脑的ROM都直接焊在电路板上),焊上一个IC座(如此一来可方便日後再更换),再插上改装用的晶片。如此所得的供油程式仍是固定的,它只是对原车的程式做修正,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可将补偿喷射程式中的断油控制时间延後甚至取消不再有断油之限制。 要注意的是一种改装用晶片都有它设定的适用条件(也就是改装的程度),改装时必须选用和您爱车改装状况相近的晶片,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晶片的选用唯有寻求经验丰富的改装厂谘询。

四、 可变程式供油电脑 这是供油系统改装中最贵也最有效的一项,就是HALTEC电脑。经由这个电脑车主可依照爱车引擎的改装程度,配合空燃比计的测量,设定出最佳的供油程式,也就是前文所提的基本喷射程式以及各个补偿喷射程式都可利用外接手提电脑任意更改。它与改晶片最大的不同,也是它最大的优点是日後引擎再作更动、改装时,若出现原有供油程式不合用情况,可经由程式的修正立刻获得解决。改装可变程式电脑後,原车的供由电脑便废弃不用,但较高等级的电脑能将原车的所有感应器功能悉数保留,也就是说各种供油补偿程式都可正常运作,也可更改,不因获得高性能而将运转顺畅度与实用性牺牲。 改装可变程式供油电脑的最大困难并不在於安装,而是供油程式的设定与最佳化修正。这往往需要借助经验和仪器,经由不断的测试才能完成。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改装迷们不可不看:经济改装爱车全攻略


很多越野爱好者称呼跟随自己跋山涉水的越野车为“战车”,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改装后的越野车不仅有炫酷的外表,而且大大提升了整车的性能,关键时候总能显示出“救主”的威力。那么,经常游走于市井的轿车是否也能为车主带来如此的荣耀呢?能!轿车改装就能把上下班途中枯燥的驾驶生活变得妙趣横生,不仅让爱车在车河中游刃有余,也能拽过来呼啦啦的一片眼球,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空前的满足。



改车正当时



在国外,轿车改装是很普遍的事情,常有一些车型一样的发烧友组成俱乐部,互相交流心得。最近几年,这股风也开始刮到了郑州,大街上经过改装的车辆缤纷夺目,改车的既有越野车也有轿车,开车的既有年轻小伙子也有妙龄女郎。据爱车族汽车工作室的技师孙海潮介绍,轿车改装过程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车辆改装的部位能够以年龄段来区分。20多岁的年轻人,改装的部位主要是大包围、尾翼、轮圈和排气管,整部车经过如此改装以后,好莱坞大片的味道明显增强,车主的虚荣心也急剧膨胀;而40岁左右的中年人改装的部位则主要是缸线、火花塞、地线等凸显内在品质而又不显山露水的部位。在改装的车辆中又以10万~20万元的居多,私家车改装偏重时尚,公务车改装偏重实用。特别是一些公务车改装后仅从外表看,根本看不出一丝改装的痕迹。



改装也需要有度,操之得当,则会“画龙点睛”,操之不当,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影响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孙海潮说,比如两厢富康,够老的吧,可是加装了大包围之后,明显年轻了很多,变得时尚起来;三厢赛欧不是“屁股”有点高吗,加个尾翼,就开始“靓丽”起来。还有一些老车型,经过一番修整,往往会达到“旧貌换新颜”的效果,对于那些既想要老车型价格又想要新车型时尚的购车者来说,改装往往也是非常值得考虑的事情。



根据不同人的情况,改车族往往分为炫酷唬人型和内在品质型,以下就是不同口味的人群改车的不同之处。



炫酷唬人型



大包围、尾翼 主要功效就是美观,增加高速行驶时候的稳定性。当然了,相应的后果是带来油耗的增加,想上人行道停个车、跨越个沟沟坎坎什么的,恐怕要多动动脑筋了。两项改装下来一般要1300元左右,但此价位部件的功能仅限于美观,对车辆性能的提升作用不大。



轮圈



轮圈改装前后的感觉好比脱下“松糕鞋”换上跑鞋。汽车是通过4个轮子来接触地面的,如果4个轮子不是很好的话,路感就不会太好,安全性就比较差。通过有针对性的改装,汽车的抓地力明显提高,行驶中的性能就会得到提升。轮圈改装会提高油耗,并且因为价格昂贵的原因,性价比比较差。



车身贴纸



说起车身贴纸,不得不说时下很多车主都很热衷粘贴但又“不求甚解”的“熊出没注意”。一种读法是“熊出,没注意”,非常无厘头;另一种读法是“熊出没,注意”,倒是比较符合越野族刻意寻求的那种刺激的感觉。岂不知,“熊出没注意”乃日本北海道防熊的警示标语。这个例子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车身贴纸的全部功效:彰显个性。车身贴纸的内容一般是改装的品牌、各种零部件的品牌和改装公司的名字,貌似唬人,其实不然。至于一些车主的DIY作品就很值得尊敬了。



内在品质型



进气、排气 空气进入发动机首先要经过空气滤清器,目前大部分原厂配置的是一次性纸质滤清器,而改装用的产品是由特殊的化学纤维制成,能够使进入燃烧室的空气流量、流速提高30%以上,从而令燃油燃烧更充分,效率更高。进气、点火系统好了,但是铸铁和铁皮的排气管由于内壁不光滑,影响排气速度,改装成为不锈钢的排气管后,燃烧室产生的废气能够快速排出,从而增大扭矩。



火花塞 火花塞因电极材料的不同分为普通、白金和铱金三种。通过更换为白金、铱金的火花塞,在极高转速的高温、高压下,依然能提供准时、强劲的火花。但是需要提醒车主的是,改装火花塞的前提是需要把自己车的情况和使用习惯联系在一起,白金火花塞价格比较贵,但性能稳定,而铱金火花塞则更贵,如果没有特别需要的话,好的白金火花塞比铱金的性价比要高一些。



平衡杆 平衡杆全称是车辆前避震顶端拉杆,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车身刚性结构,改善车辆在弯道行驶中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它连接两个避震器,使两边的力保持一致,能使车子在高速行驶中急转弯或避让时保持车身稳定,不至于侧倾乃至翻车,大大提高了行车安全性。此外,平衡杆还有抑制车身变形的功能。目前市场上比较不错的铝合金平衡杆,刚性较强,长期受力不易变形,售价约为400元。



改车要有规划



建议那些想加入改装一族的朋友,在为爱车进行梳妆打扮时,不妨学得成熟一些,先对火花塞、缸线、平衡杆等部位进行一期改造工程,等整车性能明显到让朋友也感到吃惊时,再对进气排气系统进行二期改造工程,大包围、轮圈、尾翼等这些锦上添花的改造放在三期工程进行。按照如此步骤改造下来,既符合改车的一般规律又能使爱车从内到外有一个令人惊喜的变化。



当然,千万不要小看了轿车的初级改装,也是很费银子的哟!小康水平的改装需要2万元左右,达到的效果仅仅是“抓眼”,让别人说“这车改装得不错”;大康水平的改装需要4万元左右,其中大部分花到了轮圈、排气等部位的改装;至于行家看后说“真牛”的境界,起步价就要5万元,建议非狂热分子不要轻易自愿“中招”!



[ 编辑者 Lawrence_Wind 于日期 06Aug04 ]


千万级的豪华音响 改装奔驰Pullnan


大概很少人会在车上装两套音响系统,可这台奔驰加长型的Pullnan就配备了两套音响,因为这部车中间有私密隔屏,绝对需要配备两套音响。所以对这辆车进行前后座各装一套独立音响系统的改装,就成为理为当然的事。



德国改装者的技巧相当高,尤其是整体的施工密合性。翻开后行李箱,除了最左边的Alpine CD和DVD换片机、PanasonicDVD卫星导航光碟机外,整个行李箱可以说是一片平整,看不出丝毫改装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