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伦乡愁,徘徊在闹市和田园...

文章来源:BBC

涓终于从乡下搬到了城里住。

她在伦敦几年,一直住在郊区,一来节省房租,二来乡下风景好,不象城里这么拥挤。

第一个月,她抱怨烦得要死,城里拥挤吵闹,总不得安宁,她很后悔搬出来。

第三个月,她似乎已经悠然自得,开始享受到了城里的好处。

实际上,人不论住哪里,总会有个适应期。涓不过是开始适应了城里的生活。

到底,是城里,还是乡下好呢?

通常来说,英国的老派大户人家,都是偏爱住乡村的。大宅子,风景独好,时不时邀请朋友来家里聚会。大门紧闭,闲人免入。

也有偏爱闹市的显贵。伦敦金发市长约翰逊和首相卡梅隆都是诺丁汉党,他们都住在富贵西区的Notting Hill附近。撒切尔夫人生前也爱城市,卸任后一直住在中心区。娱乐大亨Simon Cowell也在靠中心区的Shepherd Bush拥有豪宅。

我有一英国老年朋友,近60岁,富裕,在牛津街附近拥有公寓,几乎一辈子没离开过闹市,近年在北安普顿乡村置业,教瑜珈太极。常感叹,每每回到乡下,宁静不可妙言,暗想我为什么要住在城里。但他还是多数时间住在城里,

这里有他的生活。

也许,就是习惯,也许就是那点对繁华热闹气息的贪恋,也许就是人在城市乡村两端奔波间的那点可以微妙的可调控的乐趣。

这是不是人性使然,城里、乡下,难以取舍?

一对新结婚的中国小两口,搬到肯特郡乡下,绿野环绕,宁静得如世外桃源。孩子仍在咿呀学语,但是乡下确实是独好的适合居家带孩子的地方。孩童在乡村长大,和自然泥土动物相处,天性里或会多些淳朴自然和勇敢。

去过他们家,陡然从闹市里解脱出来,觉得美好生活大概莫过如此。一房子,一花园,一孩子,一个家。在一个绿色小村庄。

这大概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吧。至少我是。

回国的时候,去二三线城市参观,所谓的洽谈商机。老派的古都城市已然无存,取代的一刀切似的齐崭崭的高楼。我觉陌生和茫然。风味全无。朋友某天发来张照片,曰:好像有香港的感觉。是哦,香港,存在于1997年前我们的记忆里,金融之都,繁华热闹。不过20年后,我们处处是“香港”。

给某法国品牌做关于中国居民生活内容调查的时候,一家人的居家环保生活图片让人印象深刻,高楼中的简单公寓房,小小的阳台,用小格分出来的土壤基地,种满了蔬菜:辣椒,青菜,番茄等等,现摘现炒现吃,充满生活气息。我觉莞尔,这就是中国人,能在狭窄艰难的环境中,还可以有如此的绿色健康生活,充满智能,乐观和幽默。我跟举办方说,若要评奖,非它莫属。

不知道西方人能从这些图片里看出什么来?看出不可思议,还是看出满腹肚疼的搞笑?正如我一英国朋友,制药公司青年科学家,去印度某城市出差,看到

大街上居然有人牵着驴走过一样,他在facebook上说笑到肚疼。

他不懂发展中的亚洲。

可是就是这样环境中生活的我们,在城市和乡村间辗转失落。

多少人怀念乡村?又有多少人留在国外,也许就是那点可以接近自然的乐趣、可自由呼吸绿野的清新空气?

不到40岁的朋友,在国内省城乡郊开始买地,准备修个小房子,50岁后开始半退休,钓鱼,种地,过日子。

在中东石油之都打拼过的朋友,移民到加拿大,贸易生意基本不做了,游山玩水,摄影娱乐。并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人过不惑之年后,忽然开始明白的真正的乐趣所在。

静在30出头来到英国留学,很显然,一种生活观念的颠覆,把她改造成了不务正业,不思进取的人。过去所谓的奋进,赚钱,升迁,在这里彻底被瓦解。在国内拼了10年,准备国外拿个文凭回去继续奋斗的,结果在这里自动缴枪,准备卸甲归田了。她在慈善组织任职,拿不高的收入,但开开心心的活着。

乡下,农妇,山泉,有点田。多少人的梦想生活。

涓开始了在城里的美好生活。工作,读书,看电影,聚会,吃饭,逛街,从冷清的乡下解脱出来,觉得一切简直太方便了。但她支付不菲的房租,唯一条件就是要拥有中心区大公园。

闹市生活紧张,工作投入,有公园绿色可调节生活。

说个段子。

我曾短暂居住过英国南部乡下,传说是古时某个国王狩猎的地方。小村子人不多,流水孱孱,林木茂盛。国内某从事艺术市场开发的朋友探访,小住几日,临走的时候说:咱们把这地方开发了,皇家狩猎场,名头足够响,国内企业商家肯定愿意来投资。

我忽然想起秋游青城山的时候,满树上挂满了中国结,红心里则是诡异的银行广告,一路招摇,走哪里跟哪里,怎么看都觉得突兀。

冬天我要住城里, 夏天我要住乡下。

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