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的命运,为何都如此悲惨?



















水浒里有这样一个小人物黄文炳,告发宋江题写反诗的就是这个人,也许在读者看来不是个好人,但他是一位忠臣。一个为大宋王朝尽忠的人却得不到他所效忠的go-vern-ment保护,全家被灭门。这是黄文炳的悲剧,也是大宋王朝的悲剧,尽心尽力忠于王事之臣没有保障,这个王朝的命运就可想而知。





《水浒》所描写的大宋王朝,其所属官吏大致上有四种:

第一种如林冲那样“朴忠”之人。能力超群,为人忠厚,行事端正,勤勉于王事。但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职业军官,为那个朝廷、那个官场所不容,只能雪夜上梁山。

第二种如宋江这样的能吏。依然是能力超群,又长于权谋。但看到了王朝的种种弊病和未来的命运。替朝廷打工完全是为了自己有机会寻租,自己利用所掌握的公共权力广交黑白两道人士,为自己早找退路。对王朝而言,这些人早就“身在曹营心在汉”,对王朝的律法都是敷衍了事,毫无内心的尊重与敬畏,甚至与“反贼”们暗通款曲,如果他们反戈一击,杀伤力最大。





第三种如蔡九、高廉这样占据要津的官吏。他们大多无能无德,唯一会做的事情是奉承巴结上宪,欺压敲诈百姓与下属。他们惹起了沸腾的民怨,他们为王朝制造种种仇恨。但由于他们大多“根正苗红”,在朝廷有强大的靠山,他们的贪污腐败行为只要玩得巧妙,大多不会给他们带来处分,甚至会青云直上。这类官员和林冲等类官员是天生的敌人,他们必须将林冲这样的“干净”官员排挤掉,才能为所欲为。和宋江这类官员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种种矛盾。他们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蔡九这样的官需要宋江这样的吏办事,宋江这样的吏需要借重蔡九等官员的权势。但由于宋江等小吏有能力无靠山,只能为混蛋官员屈身做吏,因此内心是十分瞧不起和反感蔡九这些昏官的,因此有机会就会哄骗、利用他们。蔡九们让皇帝做“冤大头”,宋江们就让蔡九们做“冤大头。”





第四种官员就如黄文炳。他们寒窗苦读出身,有学识也有能力,在官场这个大酱缸中,为了找到晋身之道,一方面勤恳地为朝廷办事,另一方面牺牲自己的自尊,扭曲自己的人格,让自己的品行污染得和官场一种颜色。因此对百姓而言他是坏蛋,对朝廷而言却是忠臣。由于没有蔡太师这样的父亲,高太尉这样的兄长。在官场他们有先天的不足,只能厚颜去攀附蔡太师这样的大树。但这种攀附来的关系是不牢靠的,大官们也只是利用他们办事,未必把他们看成嫡系。而一般百姓和有良心的官员却不齿其为人,不愿和他们为伍。这样的官员是属“蝙蝠”的,上庙堂无门,下江湖无路。因此我觉得,像黄文炳这样的官员很可怜。





黄文炳是一个在闲通判。在宋代,通判是知州的属官,大概相当于副州长这个级别,算个中级官员。但在帝制时代,主官和副官的级别只差一点,权力却有天壤之别。做通判的大多是科举出身,通过任通判处理各种公务的历炼,然后一步步升为主官。苏东坡中进士后,开始做过数任通判,后来熬到知州。黄文炳怎样被罢免实缺,赋闲在家,书中未做交代。但我想不外乎这几个原因:一是因为贪污受贿,在帝制时代,“千里做官只为财”,因贪污事发一般是因为政治斗争,这点成为政敌攻击的“阿喀琉斯足跟”。其二是办事不利得罪上司,被整下来了。第三是和同事关系太差,得罪的人太多,无法容身。但根本原因是没有硬高山,如有蔡京、高俅那样的靠山,贪墨就不是毛病了,上司也不敢整他,出了事故平调到异地做官就行了,同事们那就更奈何他不得。





罢官回家的黄文炳只能住在无为军这样“野去处”,而不是在通省大衢,哥哥也只是个土财主。过江去探望蔡九,因为蔡九家摆公宴而不敢进去,可知他根本进不了蔡九这些“公子party”的圈子。作为这样一个寒窗苦读出身,混了一官半职又被罢官的人,想走关系投门子起复,重新做官,应算是一种合理的期望。他总归是想在大宋王朝的体制内寻求一条出路,而不是像宋江等那样,暗中勾连梁山强寇,做好造反的准备。如果宋江都敢自夸“忠义”,黄文炳更是“愚忠”了。至于书中说他,“这人虽读经书,确是阿谀谄佞之徒,心地匾窄,只是嫉贤妒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这是施耐庵的道德评价,和是否忠于王朝的 “大节”没有必然联系。历史上长于待人接物,仗义疏财的奸臣不乏其人。







看到宋江题写的诗词,一般的混蛋看不明白,而看得明白的人往往不在意,谁骂朝廷的娘,没准他还附和。可黄文炳希望起复的欲望太强烈,便抄下来去蔡九那里邀功。――看他向酒保借笔墨纸张抄写,又问清楚题诗的人模样,再吩咐酒保不要将墙壁上的诗词刮掉,以免证据灭失。――如此有条不紊,可见他真是个能干的官员。

在府衙听到蔡九叙述父亲蔡京信中所说的京城童谣和异常天象,他立即想到“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和题写反诗的“郓城宋江”是一人,两条不相干的证据一对照,便发现了重大问题。是何等的具有斗争经验和警惕性。时时刻刻观察舆情,时时刻刻警惕民间对朝廷不满的迹象。这样的官员,大宋太少了,有这么一个还赋闲在家,像蔡九那样的傻蛋,却起居八座,开府建牙。





宋江装疯卖傻,被黄文炳识破。

吴用等人伪造蔡京的假书信,亦被他识破。

他又建议蔡九将宋江、戴宗斩首于市,早除后患。

这种政治敏锐性,这种细致清醒而又当机立断的办事风格,显示他真是宋代文官制度培养出来十分合格的官员。作为王朝培养的官员,看到不寻常的舆情而熟视无睹,面对犯罪的破绽而不能识破,才是最大的失职。

对宋江而言,因题写反诗而被关进死囚牢,是因言获罪,是不折不扣的文字狱。

对黄文炳而言,朝廷既然将题写反诗视为“谋反”、“犯罪”,他及时侦破是为人臣的本份。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宋江、戴宗不被晁盖劫走而是顺利斩首,上报到朝廷,第一功臣肯定是蔡九,黄文炳顶多分一瓢羹。黄文炳依然得不到他应该得到的。

黄文炳在具体事务面前通达敏捷,但他只有小聪明,不具备大智慧。他没有看到他满怀希望的大宋王朝已是外强中干,身体各个器官已经失灵。宋江等官吏,甚至包括宿太尉这样的大官比他看得更远,对强盗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提供方便,根本不对朝廷抱太大的希望,口说“忠诚”,内怀小九九,反而两面讨好。因此黄文炳没想到堂堂的江州府官兵,在梁山贼寇面前不堪一击;更没想到蔡九办事会犯那样的低级错误,斩首私通梁山强寇的要犯,竟然事前不清场,不关闭城门,让梁山人回娘家似的从容进来劫法场;对法场一旦被劫的应急预案也不做,让劫了法场的人全身而退;对于黄文炳如此重要的举报人,也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果蔡九那个位置换上黄文炳去坐,这一切可能都不会发生。――黄文炳落入宋江之手后,也许在痛骂蔡九:“竖子不足与谋!”





黄文炳的哥哥黄文烨是个大善人,他对弟弟的作为很担忧,骂他说:“又做这等短命促掐的事!与你无干,何故定要害他?倘若有天理之时,报应只在眼前,却不是反遭其祸!”作为官员的黄文炳,主动揭发侦破宋江题写反诗、通贼的种种行为,却被“大善人”视为“害人”;蔡九、慕容这样的昏庸之官,位置却坐得很稳;而宋江、朱仝这样的官吏,为强盗通风报信、甚至私放盗贼的人却被民间尊为“义士”。大宋王朝在老百姓心中,形象何等的不堪!





宋江对黄文炳的报复是那样的残酷、那样的没有人性。害宋江的是大宋王朝,黄文炳只是大宋王朝这条大船上的一个螺丝钉,可宋江杀掉了黄文炳一家四五十号人,放火烧了人家的房子。当张顺把黄文炳抓到宋江面前时,黄文炳倒还是显出一个读书人的气节,说了句:“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他知道自己的过失恐怕不仅仅是多管朝廷的“闲事”吧,也许是后悔没看出自己所依靠的知府是那样无能,自己效忠的朝廷是那样的虚弱。对黄文炳这样忠于自己朝廷的能人,在西方也许会获得敌人的尊重。可宋江自称“忠于朝廷”的人却如此痛恨真正的忠臣。让李逵用尖刀,割黄文炳的肉,一点点在炭火上烧烤着下酒,将黄文炳的心肝做了醒酒汤。可在梁山后期,宋江俘虏了大奸臣高俅,反而对其待若贵宾。





如此看来,黄文炳是真小人,宋江是伪君子。真小人比伪君子可爱。

黄文炳最大的错误在于他太把朝廷当回事,太相信朝廷的能力。黄文炳之死的警示意义在于:为朝廷做事太认真不行,弄不好引火烧身,朝廷可不会真心保护你,蔡九这样的大官一有风吹草动早就跑得远远的,黄文炳死后,顶多让大宋王朝表彰一下,追认为某府知府而已,可老百姓却一点也不会同情你。所以呀,办朝廷的事,该闭眼时则闭眼,能糊弄时就糊弄。

















[quote]kittyyi于2008-02-20写道:






















岳飞的“契约精神”





岳飞,字鹏举,按章回小说的胡柴,乃大鹏金翅鸟转世,充满了神性。据说小时母子俩人同处一缸中,被大水飘荡到一个河南汤阴的村落。于是,河南汤阴便有幸成为岳飞儿时嬉戏学习思维的天空。



春暖花开的时节,在杭州晃荡了几日,有点像南宋时代文人的赶考。末了去西湖,突然就发现了岳王庙。



岳飞是俺小时候的偶像,那时候娱乐方式单调,评书里岳飞的故事就成了难得的精神食粮。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幻想自己像牛皋一样成为岳武穆的部下,跟着这位英气逼人的英雄征战四方。



进入二十一世纪,有些发颠的学者企图否定岳飞的民族英雄地位,认为岳飞抗击的对象――女真人创建的大金,也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弘扬岳飞,不利于维护这个民族大家庭的和谐。



这个问题,难道女真人的后裔满清政府没有想过?然而,正是满清的那位胸怀四海的康熙王朝,在杭州重修了岳王庙,岳飞的故事,也正是在明清两代的小说家绘影绘色的弄成一个传奇,岳飞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到了内忧外患层出不穷的近代,尤其到了日本人侵华时期,岳飞更是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的一个精神象征。



起码,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从军记里,三毛走上战场之前,就是幻想自己摇身一变,成为背后插满了小旗儿的岳武穆,挥舞着大枪,抵御着接踵而来的日本大兵。而“精忠报国”更是成为当时那个时代的强音。



真实的岳飞,也许作为一个人,具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和瑕疵;可是当他成为人们纪念的英雄,成为一个文化的象征,岳飞,就不再仅仅是一个逝世了几百年的豫人,他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一种价值观的象征。



这种价值观,就是“忠”。



而“忠”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维护儒家秩序的一个核心部件。也是维护一个民族传统的关键法宝。岳飞的“忠”,在某些革命史家的眼里,甚至多了一些愚的味道,赵构那样的皇上,也值得岳飞去效忠?然而,岳飞的忠诚的对象,是具体的,是现在式的,不像现在的某些人,将自己的爱国的对象未来化、抽象化、条件化。



这个忠字,在现代中国,已经慢慢被人遗忘了。曾几何时,忠孝节义成为被批判被嘲弄的对象。然而,这个忠字,却在日本,尤其在日本的企业界,得到了升华,成为一种维系终身雇用体制下老板和员工关系的一个重要理由。



然而,这个满腔忠诚的岳飞,却死在一个文官手里。这个文官的字,可称一绝,是后世楷书的起源,如果没有与权力沾边的话,恐怕也是一代宗师。然而,这个叫秦桧的文官,却与赵构等合谋,以“莫须有”的罪名成就了岳飞的千古英名,也把自己塑造成“汉奸”的符号。



封建王朝中的君臣关系,因为缺少一种科学的体制,同时加上农业社会的信息不对称,如果臣子的能力太强,进取心太过,往往酿就悲壮的故事。岳飞死在风波亭,正源于此。



岳飞从走上职场开始,满腔充满了忠君报国之意。那现在的话说,当他领到来自老板的第一笔薪水开始,就决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机构。为此,他八千里路月和月,戎马倥偬,与他的岳家军纵横北方,企图从金人手里夺回大宋已经失去的市场占有率。



岳飞的时代,存在契约的行为,然而却没有契约精神的说法。



契约精神,被认为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之一。契约精神,就是那种对已经签订的契约,无论事态的发展对自己是否有利,都不打折扣,甚至完美执行契约的精神。契约签订前,双方可以唇枪舌剑,可以兵不厌诈,可以三十六计,可是,一旦签订了契约,就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



岳飞的忠,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用一种加倍付出的精神,不但不打折扣,而且近乎完美地履行自己与大宋之间的契约。赵构是不可能长期呆在前线的。岳飞的军事才能使他可以代替赵构完成这个任务,于是,他们之间就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然而,哪怕时光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现代经济学者心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仍然充满了问题。比如,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不如代理人懂得前线的情况;比如,孙猴子监管蟠桃园现象,王母娘娘无法一天24小时盯紧美猴王;比如委托人身边的近臣,比如赵构身边的秦桧们,会通过向委托人诉说代理人的坏话施加负面影响等等。



更何况那是一个在信息沟通技术和途径极其落后的古代,那是一个理智的君主不得不与前线将领约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时代,那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更容易发生误解的时代,然而,将契约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岳飞,没有顾虑到这些问题,只知道认认真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如果有谁拥有岳飞这样一个员工,又有谁不做梦都会笑呢?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英雄,民族英雄并不仅仅是民族利益的捍卫者,更多时候,民族英雄身上集中体现着一种民族的价值观。



许多英雄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比如,雷锋,只是一个普通士兵,然而,当一个人成为一种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成为一种理念的符号,那么,他就成为了英雄。如果一个人成为一个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那么,他就成为“东去长江水怎样也无法淘尽”的民族英雄。



岳飞,之所以成为包括汉、满等各个民族崇拜的民族英雄,已经不再是仅仅因为他的抗金业绩,而是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一种价值观,那就是“忠”,用现代人的理解,他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种体现在“把信送给加西亚”之类畅销书中的契约精神。忠字不灭,岳飞的形象便万古长青。
























[b]忠臣与良臣 [/b]


[b]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不希望自己的臣下是忠臣,唯独唐太宗例外。他希望大臣为良臣,不为忠臣,这同传统观念大相径庭,怎么回事呢?


原来唐太宗重用从前的政敌魏征,引起一些权贵的嫉妒和不满。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蜚语,造谣中伤魏征,并向唐太宗进谗言,侮蔑魏征包庇自己犯法的亲属。太宗听信了谗言,心中十分恼怒,认为魏征辜负了自己的重托和信任,立即派温彦博去查办此事。不料温彦博对太宗信任魏征也颇有微辞,便马上去调查魏征的「劣迹」。

他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搜集一些材料送给太宗,并且添油加醋的向太宗进谗言。太宗命温彦博去训斥魏征,魏征并不与之争辩。第二天一早,魏征面见太宗,君臣二人进行了一番饶有趣味的对话:


魏征向太宗说道:「我听说君主与臣下一条心,这才叫君臣一体,哪有抛开大公无私的精神,只在检点行为上下功夫的贤良之臣呢?如果君臣上下都注重细枝末节,谨言慎行,我看国家的兴亡祸福就无法预料了。」


唐太宗大吃一惊,但他毕竟聪明过人,马上反问魏征:「你说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魏征不正面回答太宗的提问,向太宗叩头请求说:「希望陛下让我做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 唐太宗饱读经史,从未听说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不解的问:「难道说忠臣、良臣有什么不同吗?」


魏征说:「像历史上的稷、契、咎陶就是良臣;夏朝的龙逢,商朝的比干,就是忠臣。所谓良臣,就是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且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与君共享富贵,流誉青史的大臣。所谓忠臣,虽然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并敢于规劝君主,对君主忠心耿耿,但最后被君主杀戮,国家灭亡,只落个忠臣的空名。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太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继续问道:「你讲得很对,作为君主怎样才能明智,怎样才会昏暗呢?」


魏征回答说:「君主能够听取各方面意见,就明智;君主偏信谗言,就昏暗。」他又列举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听偏信,被奸臣蒙蔽,死到临头还蒙在鼓里的实例,进一步阐明这个道理,引起太宗的高度警觉。太宗诚恳的对魏征说:「我接受你的劝诫,努力去做一个明君,你也要大胆进谏,无所顾忌和隐讳,做一个流芳百世的良臣。」魏征见太宗以做明君为己任,非常高兴,立即向太宗保证:「你做明君,我一定做良臣,决不辜负陛下的厚望。」从此以后,君臣相知,情如鱼水,凡有说魏征坏话的人,唐太宗一概不听,甚至严加痛斥和惩办,使那些爱进谗言、陷害正直大臣的小人消声匿迹,不敢为所欲为。


[u]贤君无傲臣 [/u]

在重用和尊敬功臣的同时,太宗还非常注意对他们的统辖,决不允许他们居功自傲。

尉迟敬德为李氏江山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李世民的信任。但他经常盛气凌人,骄纵无比。

一次酒宴之上,尉迟敬德竟然殴打任城王李道宗。敬德如此放肆,太宗十分不悦。

太宗严厉地对敬德说:“朕要与你同享富贵,而你却居官自傲。你可知汉朝韩信、彭越为何被杀?那并不是汉高祖刘邦的过错啊!”

太宗语重心长、用心良苦的一番话,让尉迟敬德大大警惕,这才有所收敛。

忧患生于欲望

太宗在位的时候,突厥经常进犯唐朝边境。

有一年,突厥遭遇大风雪,羊马死亡甚多,人民饥饿,牲畜瘦弱。这时群臣纷纷劝太宗借此机会大肆进攻!

原本以为太宗会赞成他们的建议,没想到太宗却说:“我和人家刚结盟就背弃盟约,这是不守信用;在人家遭灾的时候牟取好处,这是不仁爱;乘人家在危难的时候取得胜利,也不是正当的武装行动。即使突厥各个部落都叛乱了,牲畜一只也不剩,我也不进攻,一定待到他有罪了,我再讨伐它。”


有臣质疑这样的作法:“为铲除国家忧患,让国家富强,还需考虑这么多吗?”

太宗缓缓对群臣说:“皇帝依赖于国家,国家依赖于人民。如果苛求人民侍奉皇帝,就等于割下自己的肉填饱肚子,吃饱了也死了,皇帝富裕了国家也灭亡了。所以,皇帝的忧患不是来自于外面,而在于自身啊!皇帝欲望多花费就高,开支多人民赋税就重,民众因此而痛苦,国家就会危险。所以,若要国家富强,不放纵自己的欲望才是最重要的啊!”



唐太宗故事:真、赐绢警人


太宗初当皇帝,有人就给太宗上了一道奏本:“请求皇帝废除身边的奸邪大臣。”
不过,谁是奸邪大臣呢?这倒给太宗出了一道难题!

太宗于是召见此人:“朕的大臣,都是贤人,那么,谁是奸邪的人呢?”

那人想出了一个妙计:“臣在民间,不能确切知道奸邪的人是谁。不过,可以请陛下假装发怒去试验群臣,如果能不畏惧陛下盛怒,直言进谏的,就是正直的臣子;如果会顺着陛下喜怒,迎合心意的,就是奸邪的臣子。”


没想到,太宗却断然拒绝:“流水的清与浊,决定于他的水源,国君好比源头,臣民就如水流。如果国君自己以谎言欺世,却想要臣下正直真诚,就好比水源混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你说得办法不错,但朕要臣民真诚纯正,若还以此方式试探君臣,又怎能作为施行教化的办法呢?”


长孙顺德贪图小利 太宗赐绢警人以礼 太宗非常厌恶官吏受贿,但他处分受贿官吏的方法却颇为独到。

一次,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了别人的赠绢,事情败露之后,太宗十分生气!

太宗心想,长孙顺德作战勇猛,颇善骑射,但却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贪图小利。对此,太宗曾训戒过他,想不到如今却又旧病复发了。


唐太宗决定要严惩长孙顺德,以戒群臣。但是,当他念及顺德的功绩时不免又犹豫起来。到底该怎么处决呢?太宗久久地思索着。 两仪殿上,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刚刚分班立定,太宗召来长孙顺德,赏赐了几十匹绢。为此,许多大臣不解,以为是在助长贪欲。


太宗说:“如果他尚有廉耻,我赐他绢,那耻辱比受刑还要难受。如果他不知羞愧,不过是禽兽而已,杀也无益!”果然,长孙顺德万分羞愧,众臣也深有感触。


大臣们深为唐太宗这宽广的胸怀,英明的处理惊服了,连连说道:“陛下处事,真不失明君之风!”


[/b]



thank you for sharing

高处不胜寒的~ :oops:

LZ能不能讲讲顺关于顺治皇帝啊? :cn15:
[ 编辑 wongkh0509 在 08-02-21 00:11 ]

看看先 :cn07:

说的是没错

想当忠臣,大忠臣,有时候也得学习奸臣的“勾当”,甚至要比奸臣更奸。



戚继光,民族英雄吧?为什么他的兵那么猛呀,很重要的是首辅张居正和他够铁,军费从来不打白条。另外戚继光上上下下的关系好,经常有“来往”,以明朝官员的微薄收入来说,他肯定没那么多活动经费!但他去世后,家里也没什么富余。



李如松,超级牛人,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们被他在朝鲜打了个遍,他和他同样能打仗的老爹居然把朝廷的军屯田都私分了,杀头灭族的罪哪,呵呵。



不多说了,反正我就是这样想的。





顺便问问,哪个版或者俱乐部喜欢聊这些?初来乍到,找不到组织,呵呵。
[ 编辑 cloud_chen 在 08-02-21 00:22 ]

cloud_chen于2008-02-21写道:



想当忠臣,大忠臣,有时候也得学习奸臣的“勾当”,甚至要比奸臣更奸。



戚继光,民族英雄吧?为什么他的兵那么猛呀,很重要的是首辅张居正和他够铁,军费从来不打白条。另外戚继光上上下下的关系好,经常有“来往”,以明朝官员的微薄收入来说,他肯定没那么多活动经费!但他去世后,家里也没什么富余。



李如松,超级牛人,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们被他在朝鲜打了个遍,他和他同样能打仗的老爹居然把朝廷的军屯田都私分了,杀头灭族的罪哪,呵呵。



不多说了,反正我就是这样想的。





顺便问问,哪个版或者俱乐部喜欢聊这些?初来乍到,找不到组织,呵呵。

[ 编辑 cloud_chen 在 08-02-21 00:22 ]



军史版,你瞅瞅,最近此版在发展此类话题,不健全中

wongkh0509于2008-02-21写道:



LZ能不能讲讲顺关于顺治皇帝啊? :cn15:

[ 编辑 wongkh0509 在 08-02-21 00:11 ]



:cn06: 我可以帮你寻找一下,有不错的发上来


看了很久,想了很多~~ :cn11:





奸臣下场更惨。。。。



下场不惨的基本上不是庸才就是低级官员。。。。



sstudio于2008-02-21写道:



奸臣下场更惨。。。。



下场不惨的基本上不是庸才就是低级官员。。。。








忠臣有的惨,奸臣也有的惨,只是奸臣惨是应该的,忠臣的惨大家会格外注意。

都看完了。。唐太宗。。。的做法

敬佩

岳飞是功高震主了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cn14:

好文 :cn02:

这个… 表打我哟~ 我也是听来的…



圣经上说:现在的社会是由撒旦统治,而人类的不完美是由于始祖亚当和夏娃受魔鬼的迷惑而犯了罪,他们不忠心于上帝,还挑战上帝的权威. 上帝以施公正,所以让魔鬼撒旦来管理现行世界.由于撒旦是恶者,所以世界上好人的命都很惨! :cn13:












[ 编辑 sailinglin 在 08-02-21 02:45 ]

忠臣被杀,往往都有个必然性。



咱们就说岳飞吧,你好好带兵就完了,非给部队起个名叫岳家军,皇上姓宋,你说你要是皇上你怎么想。官场讲究权术,权术最重为兵权。当兵的都拥护你岳飞,没有人拥护皇上,那这皇上能坐得稳么?岳飞还有很多优秀的道德品质,不贪财,不好色。皇上赏的钱,你都分给部下,聚拢人心,送你美女,你赏赐左右,皇上天天就琢磨,你说这岳飞到底要什么啊?是不是就惦记我这天下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结果岳飞就被拿下了。其实岳飞很悲哀,一辈子精忠报国,文武双全,受人爱戴,可以说没有他不能的,但他偏偏不懂得如何维护上下级关系,秦会其实就是起了个煽风点火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宋徽宗早就想拿下岳飞,只是时间问题。宋徽宗这个人还好大喜功小心眼,就是典型的那种喜欢拿部下的功劳当自己的功劳那种boss,正好又碰上了岳飞功劳太大他不敢拿,拿了也没人信这种能臣,岳飞就是他心头一根刺。诸多必然因素凑一起,决定了岳飞的命运。 :cn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