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位商人



从洋务运动到共和国近百年间,中国处于内外交困、新旧更迭的制度急转期。而彼时对中国商人来说,在破除几千年重农轻工商传统后,他们不仅得到了机会,并且获得了地位。他们对社会和政治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影响力,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历史的夹缝中显得华丽又苍凉。张謇、盛宣怀、唐廷枢、周学熙、范旭东、刘鸿生、卢作孚、荣毅仁、穆藕初、陈光甫,这十位在近代中国转型时期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商人,其商路历程值得历史认可和纪念。他们大多是近现代中国一些重要产业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他们中大部分人以商人的身份承担了传统文化中“士”的一部分责任——改造社会、思考国民性,甚至是服务社会公益。在历史的回旋中,他们的名字可能被隐没,但是他们的影响已经辐射到了今天。

张謇先生 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唐廷枢先生 一生中创下了许多个中国第一。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国产铁路;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开办了第一家由中国人办的保险公司;编纂了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第一部词典和教科书;还创建了上海历史上第一家医院。虽然他涉及的企业和行业数量不如盛宣怀,但是他展示了一种不同的商道,也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如果说盛宣怀代言的是"官"的力量,那么唐廷枢代表的则是更纯粹的"商"的力量。

范旭东先生 20世纪初叶的中国,中国大多数的民用物资都经历了从进口到国产的转变。创办这些企业的商人经常被称作"棉纱大王"、"面粉大王"、"火柴大王"等等,因为他们大多是这些产业在中国最初的拓荒者。在他们的创业过程中,他们经常需要学习、引进并且克服许多技术的困难,并且和外资展开激烈的竞争。他们都乐意提倡"国货",并且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热烈反响。这些"国货"的概念当然带有商业的目的,但是这些企业家开创中国前所未有的产业,抵制外资的倾销和垄断,确是值得历史认可和纪念的作为。解放后的许多国有企业就是从这些企业转型而来。

卢作孚先生 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人做了算术老师、国文教员、《川报》记者、主笔、社长和总编,还曾经创办了成都通俗教育馆和西部科学院;一个麻布贩子的儿子创立了领中国私营企业潮流之先的民生公司,统一四川航运交通,并且在抗战时期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撤退";一个脱胎于"五四"时代的热血青年,没有被湮没在理想和挫败中,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把重庆北碚建设成一个充满现代色彩的文明地域,在战乱时荫蔽了许多中华文化血脉的承继者--卢作孚用59年时间做了这么多事情。

荣氏家族 曾经有人这样总结荣氏四代的业绩:第一代白手起家;第二代另类传承;第三代隔代创业;第四代厚积薄发。这个家族似乎有一些始终延续的基因,很难言说,但是极为蓬勃旺盛。荣氏第一代的荣德生在创业艰难之时曾经说过一句:"天道变,世道却不变。"所谓人心、世道,甚至在政权的更迭中,对商人来说总是有可循的规律。这种规律带着荣氏家族几代人,从无到有,和各种政治力量周旋、妥协、融合,在巩固财富的同时走向权势。荣氏第一代的两位兄弟出身草根,并没有接受过很多教育,对政治也敬而远之,全凭商人的禀赋一心谋取企业规模和资本规模的扩大。在抗日战争期间,荣氏的主要企业也并没有和国民党政府一起西迁,而是留在上海,在战乱中险境求生,反而取得被后人称为"孤岛繁荣"的丰厚利润。但荣宗敬却也因为加入了一个伪政府组织而大受诟病,负气出走香港,客死他乡。(本文摘自《国商》 言夏 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时的4大家族应该有吧~ :cn09: :cn09: :cn09:

荣家好像现在也还是很猛吧

:cn09:
[ 编辑 NANAuk 在 08-06-30 0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