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大师的精彩点评(转载)p1,P3~P5

2003年11月,趁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北京举办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百年摄影作品精选暨“重访马科*波罗之路”大型摄影展的机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开办了一起高级摄影培训班,来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三位老师,以他们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向中国摄影师讲述了人文地理类摄影的精髓。

共四天的高级培训班,学员30位,每位学费2400元,绝对的超值培训。

四天中,老师安排了两次实践拍摄的机会,第一次的题目是“场景”和“细节”,第二次的题目是“瞬间”和“环境人物”。

最后一天的一项是老师的总评,从学员(报社、杂志的摄影记者)两次拍摄的片子里反复筛选出了61张照片,给与评定。

这次评定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是非常难得的经验之谈。对我们提高拍摄水平、对艺术的鉴赏力有着莫大的益处。

下面是贴出其中的几幅作品,照片下面话是老师给于的口头评定,是根据录音整理的。



[ 编辑者 WWEEOO 于日期 29Feb04 ]


1

老师点评(以下称“点评”):这是一幅非常不错的照片,焦点把握的很准确。瞬间捕获的也很好,而且将瞬间与环境结合的很好。作为一个摄影师应该尝试多角度看一个事物,可以侧身,或是蹲下来,或是别的方法,所以,这需要年轻而灵活的身体,可以看出来拍这张照片的人几乎是匍匐在地面上了。构图非常精彩,自行车车轮的圆形互相呼应,形成趣味构图。前景的虚化。背景行人们的鞋子和后景的天安门很好地交待了环境所在。

提示:把天安门作为一个“场景”在表现上是很难有所突破的,需要一个特别的“瞬间”。


2

点评:整个画面明暗各成一体,独立成为一个画面,明暗、动静互为补充,左边画面里的瞬间捕获的很好,两个游客的腿的形状和树根下部的分叉在构图上形成一致。

提示:远近、明暗、大小、动静构成了“场景”。


3

点评:不是所有照片都在回答问题,有时候一张照片也可提出问题。这就是一幅提出问题的照片。这个人是谁?在做什么?在哪里?

画面中所有的构图元素都在引导着目光集中在中间的人脸上,很好的视觉中心引导。男人的眼神、嘴部和耳朵的细节抓得很好,尤其是捕捉到了忧郁的神。

提示:环境、人物、眼神、在这里眼神是“环境人物”的靶心。


4

点评:整个画面被分割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成份利用了画面的空间。如果等骑自行车的人再近点,成为前景会更好些。光线用的非常好。


5

点评:有人认为这是一张失误的照片,但是画面中的场景却营造了一种梦境的感觉。如果前景中虚化的轮廓是个人物就更好了。早晨逆光的运用不错。

提示:“场景”有了人的存在就有了生气。


6

点评:画面中所有的东西仿佛都在说:“看我。看我。”但是观看者的视线还是被吸引到镜子里的女孩身上。很好地把场景表现出来,光线也很好,如果没有旁边的那个男人会更好。乍一看感觉画面太杂乱,可是所有画面元素的运用都引导着视线集中在女孩的身上,图片有很强的紧凑感。

提示:从“场景”的角度观察,常常会有不同的体会。


7

点评:圆形的缸在画面中成为主体,画面中的两个人的瞬间捕捉也很有趣。如果前面进行剪裁会更好些。用光用的很好,曝光技巧掌握的不错。

提示:人物动态的“瞬间”恰到好处,适当剪裁使“场景”更为突出。

先停停~~

这个对学好摄影有帮助阿,经典,顶一下!

支持!!!

经典阿!!

好东东!

稀饭稀饭~~

有些照片咋一看下还不觉得怎么特殊,经大师点评之后真是开了眼界,好帖子!顶啊~

不错的点评

不错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