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法国人,不是说干涉孩子的自由,你实在不了解人的本性,人类社会的历史,朝代演变的过程。一代又一代,很多传统家庭,之所以能延续很多年,是因为从很早开始,就注意教育,婚姻,联姻,财产积累考虑等等很多方面的深思熟虑。偶然性毕竟很少,偶然性也更多来自才华横溢或者特殊方面的精华,能给老家庭带来新鲜血液。
我孩子从小跟我跑国内,他对国内人思维行为爱好等等长期的观察,和同时平行在西方长期生活的参考,他更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中国大陆来的学生,都自己聚在一起,很少能在其他场合遇到。我儿子学习中文,他开始也是想和中国来的朋友交朋友的,可惜,他说中国学生穿着名牌的很多,打扮一看就有点过分,和北非有些富有家庭出来的学生一样,一生名牌,其实内涵很少。法国或者欧洲好家庭出来的孩子,一般不如深色,但是谈吐,拥有的思维,想到的观点,让人更容易接近和成为好朋友。
2个星期前我们在香港,他一些法国朋友也在香港实习,还有华威的朋友们,我们在国内只要一说到香港,别人都是一个调调 用他们媒介看到的观点来劝阻我们不要去 。 我们有自己的眼睛和思维,我们在深圳时,一位客户跟我说,他天天2头跑,我们就去玩了3天。呵呵
我从小在上海长大到19岁,所收到所有被教育的亲身经历,形式,和西方30年多的生活工作的亲身体验,自然而然,选择早已明了。
我们即了解中国的国情,人文,也理解西方为何如此看待。政治问题,我们自悟还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去影响,还是先把自我建设好吧。
至于无法和国内长大孩子玩到一起,这个我非常能理解。
比如,我姐姐的儿子,比我儿子大十岁,来过英国留学,现在在上海一个金融基金工作,已经结婚了3年多,媳妇不是上海人。他结婚那天,我们第一次遇到他的妻子,我和儿子,女儿就观察到很多点和法国女孩的不同。中国女孩如果生得漂亮一点,就会有一种天生的,别人都要为你服务的感觉。 其实个人谈吐,礼貌,待人接物等等实在无法和法国或者欧洲好家庭出来的女孩相比 结婚的那天,大概裙子被踩了一下,就大发脾气 她比我大儿子大5岁。
这是第一次的映像。后来几次,我们都看看而已,今年夏天,我儿子在上海呆了一个多月,那个表嫂很喜欢和我儿子一起上街,然后我儿子说,她最感兴趣的就是包包,衣服,谈吐里根本没有任何的思想。不懂历史,不懂起码的地理知识,文化艺术。听说还是哪里大学本科毕业的。
这次我们在姐姐家住了3天,目睹实际情况,姐姐天天做饭,买菜,或者我们外面吃,他们都来,从来不进厨房,甚至连浴都是我姐姐家洗了,回自己家,衣服都是我姐洗,内衣也是我姐淘宝买,儿子观察到,我们私下说,这样结婚有什么意义?
我和在深圳的那个原法国朋友说起来,她中国媳妇也是如此 她觉得是中国的大环境,造成了这种情况。也有家庭教育的因素。当时我朋友夫妇是反对的,无奈那个媳妇追得很紧,她大儿子当时去北京工作时,他妈就已经让他考虑清楚,中国媳妇和法国媳妇不同,让他思想明确,最后还是带了中国媳妇回来 更确切的说,是他回法国后,那个媳妇考上了法国第三商校,追来了巴黎。后来拖得太长了,就不得不答应了。
中国应试教育每年培养300多万大学生,极大提高了全面素质。 中国每年培养上百万工程师,比西方国家加起来都多。 中国依靠人才战略未来三十年中国会领先全球科技。 西方的体系,中国能学到已经学了。 西方最多保留10年优势。 很快被超越了。 所以中国教育没有什么不好
教育,其实就是把人分类,或者固定某些群体的方式。
不知你观察与否,很多富有家庭的孩子,外表就很帅气,阳光,让人容易产生好h感。来源于一方面经济条件环境成长,还有富有的男子一般更有能力,挑选到漂亮优雅的女性,产生后代
外表帅气,高大,的男性,更容易招致大多数女性的爱慕,挑选的余地就很大,这是是我这次和儿子一起旅行的体会。甚至于几次旅行空姐都过来和我们攀谈
我想说,这些资源都是常年累月的积累。下一代也是如此。
我儿子经常和我谈他的朋友们。比如有些朋友,智力相对不高,数学能力比较差,但是有家庭的支持,父母懂上哪些学校,从小适合的环境,加上一路课补,性格开朗,好歹也上华威,而且他们哥哥也是如此,后来成了有名的律师等等。
比如这个朋友社会处理能力很强,他们圣诞前放假时,办了一个晚会,很多人参加,我儿子是负责人之一,他晚会后就回法国,然后和我一起回国了。后来他才知道那天晚上有个第一年新生,女孩子,喝多了,被人带回后,醒来,发现牙子被掉了,然后打电话给妈妈,她是法国人,那个妈妈马上投诉学校,还是那个朋友脑子清醒,马上联系了各种医疗保险,有直升机立刻来把女生送回法国,也平了这事,儿子说佩服他,能力太强了。
应试教育看你怎么理解,考试毕竟需要,不然这么多人,资源有限,但是应试,也不是从小到大一味读书,那就是废人了,这种人很多,后来在校园里就消失了,除非天才。
我们孩子从小在家附近公立幼儿园到小学,儿子初中上的也是公立,他要和朋友在一起,渐渐长大,高中去了凡尔赛私立,然后预科,人群渐渐分类,小时候小朋友都要上我家来玩,因为大,有各种好玩的,高中后,有钱人家集中,他们之间组织的年轻人晚会,rallye就是大户人家有子女的出份子钱,举报各种晚会,让年轻人参加,增加认识的机会,我想这不仅仅是凡尔赛和巴黎16区,伦敦也应该有类似的,就是这样,年轻男女有交友的机会,还有几个传统的学校,大学也是如此,百分之30左右的婚姻,大概是产生在大学。儿子说预科时几个女生想考巴黎高商的目的,就是能遇到未来的丈夫,组织家庭。他很多朋友的父母都是来自同一学校等等。
受教育和学习生涯,是一种认识社会,为未来成年人做准备的计划方案,偶然性很少的。
中国有其特殊历史背景,不能和西方阶层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相提并论,中国在建设期,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高级罗斯丁。
中国也开始走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文社科开始的演变。
人文教养,大多数中国家庭孩子和欧洲好人家出来孩子,一眼就分辨得出了。
比如儿子说他女友,家庭其实是非常富有的,住的是巴黎市中心3,4百万欧的大平房,从小父母的教育,旅行,懂吃苦,个人生活料理干净利落,我儿子经常在他们租住的别墅里开会,他女友会给他们做饭,整理儿子的房间等等,而且特有耐心,儿子说无法想象中国大陆的女孩能这样的,而且女友人特漂亮,眼睛特别好看 如果换成中国公主,不是要让儿子帮她拎箱子了 等等
中国表面上看,从建筑上,光鲜亮丽的地方看,是很了不起的的。但是人文素质提高,还需要很多年。
我朋友他儿子住在香港一个每个月要五万港币的山上套房里。她说有一次,她孙女在玩跑,有个人从后面过来,推了玻璃门快速出去,根本看也不看后面马上过来的小女孩,她当时吓死,冲上去把那个门把住,不然后果无法想象。
还有几次,她在她老公被聘请的公司家属院里走路,他老公是技术副总裁。有名的法国博士。他们住的是大套房。她在那个需要开车的很大院内散步,有次过马路,突然穿出一辆汽车,从她面前驶过,根本就不放慢行驶,让她过,她很生气,她说这些人的素质,几代人都无法改,住那个院子里的还都是最好大学出来的精英人群。
就如上面我描述朋友喜欢法国媳妇更多,是因为她有起码的教养,礼貌和和人亲和的本性。
而楼主没有看到事情本质,还认为我朋友法国化,西方化
其实我想说,人有通性,一般大多数文化人文,还是需要讲究为人处事和谐和睦,愉悦感,国内很多教育下出来的人,顾忌不到别人,所以比较难相处。要么只有同一个模式出来的才会相互理解,这样环境下出来的孩子,也会重复父母的模式。
我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生人,我朋友是50年代末出生,我们那个时代和后来80年代的人完全没有同样背景的中国。我朋友刚完成了自传,她想让下一代了解祖辈的历史。我们小时都是很多家庭群居,她说她小时3个姐妹和父母是挤轧在9平米里,没有次所,要到外面,一直到她在2004年给父母在北京买了大套房,他们才脱离公共厕所的生活。这种背景从小到大,让人和人的交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生存之道。
这种环境下来的人更懂得珍惜,和相互友好,替别人着想等等。
谢谢您的回复, 您的很多观点和建议值得我学习和深思。
我才离开中国十几年, 变化就超级大了。 您离开30年了,变化很大呃。
再说我觉得曾接受中国教育的您也很优秀,很有思辨能力啊。
梦想是好的!我也希望是。
我理解中国教育肯定最适合中国国情。
见过有人批判中国学生没有很多创新思维, 只会死记硬背。 这个您怎么看?
死记硬背也没啥不好,中国是摸美国的石头过河,只要美国把握好探索研发方向就可以了。
我们那时来法国时,可以说是国内思想比较活跃开放的特殊时期,然后又一下变调 收紧。让人无所有措。
我们到达法国时,没有成见,我从小习画,西方精髓的地方比较崇拜,就是带着这种热爱开始了西方生活,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也曾经有过,是在最初的5,6年,有了工作,但没有成家,工作很忙,我从93年开始和国内贸易,每年起码国内要跑3,4回,走南闯北,几乎走遍了天南地北,我是看着中国一点点发展起来的,我对真实的中国,可以说比很多人了解得更确实,然后用西方历史人文演变来考虑。我儿子也是如此,他是支持中国现政府的。不同国情,不同资源,不同人文,不能照抄复制。只有我们自己,去不断改变适应现有形势,选择适合自己的。
我有一个巴黎高师著名教授朋友,前几天我们聊天,他说,他很多事用经济原理来解释,因为资源,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资源,只要是有限,就存在着利弊,结果,然后如何面对处理这个结果的成本是多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无限的只有存在在各自头脑里想象,才不受到上面所说的制约,那么去自己空想吧
我们来自不同的源泉,如果有相交的机会,产生各自的光彩,那么源泉会变得光大和更多彩。关键是如何相互吸引,相互分享,共鸣,就如音乐,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交融可能性很大,或者艺术家,艺术想通,不受年代,时间的限制。
能死记硬背也是一种本事
呵呵,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强项,咱们不是创新的料,就走填鸭式捷径呗,不要以己之短慕他人所长.自己要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扬长避短。
都那么会创新,那还学习做什么呢?都学爱迪生好了呗?
学习为了什么,不就是学习人家先进的理论先进的知识为己所用吗?中国人学习能力就很强,别人的idea拿过来研究再翻新一下有什么不好?难道没有创新的能力偏要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吗?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路就好了。
特别感谢大家的讨论, 我珍惜和尊重各种观点。 如果大家有关于中国教育的最新资料 - 中英文都可以,能给我个链接或者书名就太感谢了!
M M,融入这个词没有那么难理解,但凡有过这种困惑的人都明白你的意思。前些年我一直因为找不到归属感而感到孤独无比,我这人不喜欢长年的孤独,也不想通过造人来排解内心的孤独。但是我从始至终也没有想过要融入英国社会,我打心眼里是歧视英国佬的,我不愿意也不想去融入他们中去。我只是在这里工作生活,没有在此扎根养老的想法。上班时间和鬼佬说说笑笑聊天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可以,但是我一点也不想和他们交朋友。多交几个中国的好朋友共同支撑走下去也许会好一些吧。
很喜欢看妹妹的发言。
每个人的命运,背景都是不同的。缘分或者偶然,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只要用心,用自己的心,去观察,看待自己每天生活着,遇到的,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存在,不要强求别人,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故计和评判别人。如果有幸遇到可以深入的朋友或者知己,那么就是存在的意义。
我们那时来法国的年代,国内生活条件很少有自己独门独户的,尤其是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的市中心。我到达巴黎的第一个晚上,被安排在市中心一个顶楼简陋的小窝,里面有水,有地毯,有暖气,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犹如来到了天堂 因为国内从小到大居家是和另一个家庭共用卫生间和厨房。有时急需,冬天的时候还需要去室外取水。
所以当时的我,对巴黎的新生活充满了热情和重生的感觉,一切都是新鲜好奇的。进商店,都是敞开式,开始时,不适应,我们那时国内的商店,都是柜台后营业员站着,要看商品,需要请营业员拿出来等等,似乎这才是正常的,那时的我,一下子来到一个自由的世界,没有人监视你,强迫你,如果你做错什么,不懂什么,或者不合时宜,有长者,或者朋友,平常的指正,或者善意的提意见,让自己不断的自我修改。比如,用餐姿态,饭座交谈,饮食习惯典故等等,在巴黎的头3年,是我近距离吸收西方文化最基础的时期,因为我帮带2,3个法国中上家庭的孩子,所以有机会和法国家庭日常生活,学会了很多后来的处世之道。
加上我从小就被西方文化吸引,自由的表达自我的生存方式,很好的能在法国实现。
中国很大,人很大,到站了,回头继续。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 哈哈哈, 也行啊,关键巨人让咱站才行。 现在不是有很多什么专利权吗?
再说中国人没有创新思维,这话是真的? 四大发明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嘛,在海外的华人创新思维也很好, 这不是基因问题!
所以不是中国人没有创新思维, 而是教育或者是贫穷(国家没有投入太多科研经费)的原因,如果是这些可改变的原因的话, 如果创新对现在的中国重要的话, 就可以提倡啊。
干嘛歧视他们啊
人之初性本善。 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如果遇到不那么和善的多半也是因为彼此不了解或者固有的偏见。
我刚来英国时同学就提醒我小心印度人, 可是我遇到的印度人真的很好。
比如刚开始我不习惯说谢谢对不起, 我房东英国人就提醒我。
我现在说的贼溜。 当然我也告诉她我们中国人比较含蓄, 通常通过动作比如微笑来表示感谢,例外我们说谢谢的时候就是真的很感谢, 并不只是表达礼貌。
你让我想到我老公,他是法国东部一个原工业家大家庭,兄弟姐妹6个,他们家就是读书,从小私立,很多生活中的事情,他缺乏经验,我有时觉得,他实在需要一本生活指南书, 最好把所有的生活日常遇事全部写进去,照样做就可以了 真的,他是理工型,典型的工程师,装卸机械电脑啥的,有说明书,就容易,生活没说明书,就不知所措了。
教育没有说明书啊,教育是父母自己每天对生活的感受分享或者传承影响到每天每夜一起生活的亲人和下一代。
我也很喜欢这个洒脱有度量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