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动物集锦

濒临灭绝的印尼椰子蟹



印尼苏拉威西岛特产椰子蟹以其肉质鲜嫩而闻名于世。然而,由于人类对其疯狂的猎捕以及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椰子蟹在其栖息地越来越难觅其踪迹。



椰子蟹年幼时经常成为其他动物比如巨蜥、野猪和大鸟等的袭击目标。然而,对椰子蟹真正的威胁则来自于人类,来自于人类的滥捕滥杀。据调查,现在椰子蟹在雅加达餐馆的售价每公斤达到10万~20万盾(约合11.7~23.5美元),在苏拉威西等椰子蟹原产地其售价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高额利润驱使人们对椰子蟹趋之若鹜。



苏里斯蒂奥诺说,印尼椰子蟹现在仅存于印尼东部一些无人居住的小岛上,而在有人居住的岛屿上这种螃蟹已经基本绝迹。虽然对其具体数量尚无法准确统计,但可以肯定,椰子蟹的数量已极其稀少。苏里斯蒂奥诺希望政府加大对椰子蟹的研究并进行人工繁殖以保护这种濒危动物

蜂鹰



别名,蜜鹰、雕头鹰;学名 Pernis ptilorhynchus ;英文名 crested honey buzzard ;鹰科 Accipitridae 。



繁殖于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迁徙时大多数地区可见;在海南岛、台湾越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蜂鹰属大型猛禽,头部的羽冠有别于其他鹰类。全长65厘米左右。体色变异大,有暗褐型和栗棕型。头顶褐色,头后及枕部羽毛狭长,形成短羽冠,常明显露出;颏部黑纹与喉纹相连成横纹。背部及翅覆羽暗褐色,稍沾紫色。飞羽具灰褐色横斑。尾羽灰褐色,具3~5条黑色宽带斑及若干灰白色波状斑纹。下体棕褐色,腹羽具黑褐色条纹及白色横斑。



蜂鹰栖息于稀疏的森林或林缘。喜食蜜蜂、胡蜂等的成虫、幼虫及蜂蜜、蜂蜡,兼食鼠、蛙、蛇等动物。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有时利用虿杂サ鹊木沙病5月下旬到6月产卵,每窝2~3枚,淡灰黄而带红褐色斑点。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

数量稀少的东京鱊



东京鱊(Tanakia tanago),鱊外貌像鲤,属鲤科,因其特别的繁殖后代方式而出名。鱊栖息在欧洲中部和南部多石的淡水河中,是一类经济价值不大的银色鱼。上体的鳞呈银灰色,至腹部逐渐变成白色。体长大约3~9厘米。它每年4~6月产卵。在此期间,雄鱊的腹部会变成桔黄色,鳍会变成红色。



鱊和淡水中的蛤或者蚌类软体动物有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到繁殖期间,雌性鱊腹部会长出一根长管形状的产卵器。产卵的时候,雌鱼把产 卵器插入蛤或者蚌类软体动物用于呼吸的吸管中,用这种办法把卵产在它们的鳃里面。这时候,雄也会巧妙地在它们的附近排精,精子会跟这些软件动物呼吸的水流进入它们的鳃,和卵会合,完成受精的过程。



卵在软体动物的鳃里发育成熟。一个月以后,小鱊就会离开它的养母。当然,软体动物也不会白白地鱊养儿育女尽义务,它们会趁着这个机会把自己的幼虫寄放在小鱊的身上,幼虫在鱊的皮肤下面发育成长。它们的繁殖期也是如此不约而同地巧合,真是大自然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栖息在日本的东京鱊数量稀少,已名列濒危动物名单

极危物种桃花鱼



秭归人视桃花鱼为吉祥物,并把它与屈原、王昭君一起作为屈乡人的骄傲。每年桃花盛开时节,江边桃花鱼像飘落的一簇簇桃花瓣,淡红的、洁白的、乳白的、棕紫色的……无头无尾,身体透明,分成四瓣,柔软如绸,有铜钱那么大,好像一只只彩色的降落伞,又好似一块块漂亮的小手帕,缓缓地一张一缩,悠悠然飘荡上下,与长江两岸绽放的千万朵桃花相辉映,与碧水中五彩斑斓的鹅卵石相映衬,美妙无以言表。



奇特的物种



1826年《忠州直隶州志》记载:“桃花鱼淡墨色,形如桃花,桃花开放时,出皇华城折尾滩积水中。”1837年《归州志》记载:“桃花鱼出叱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1921年《湖北通志》记载,桃花鱼“以桃花为生死,桃花既尽,则是物无有矣。”从以上记载得知,古人之所以叫它桃花鱼,是因为它不仅形似桃花,艳如桃花,而且还与桃花开谢同步。



桃花鱼真的是“鱼”吗?答案是否定的,如同鳄鱼和鲸鱼就不是鱼一样。从生物进化史看,现有生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动物学家首先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较低级,按照从简单到复杂排列的顺序,包括单细胞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特点是体内有一条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椎,由低等到高等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桃花鱼属无脊椎低等多细胞腔肠动物,身体构造仅比原生动物复杂。体内有一条原始消化道―――腔肠,其前端为口,可摄取食物,但未消化完的食物残渣―――粪便,仍由口排除,既是嘴巴又是肛门。由此可见其等级之低,与有脊椎的鱼相差甚远;而其资历之长,又远远超过鱼类。腔肠动物因其体形有筒状、伞状之别又分为水螅(筒状)、水母(伞状)两大类。水母一般形体较大,大多生活于海洋中(如海蛰),仅有少数生活在淡水中,且形体较小,“桃花鱼”属后者,其正确名称应是桃花水母。



人类研究桃花鱼的生活习性,掌握其繁殖技术,为自然界保存一个物种基因库,在发展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水生物学、水环境生态学以及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老的历史



地球已有50亿年历史,水母这类低等多细胞动物比大熊猫、白鳍豚资历更老,约出现于15亿年前。那时陆地尚无生物,水域中就数它们先进、强大。



历史上桃花水母曾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据记载:欧、亚、美洲和大洋洲的温带地区,都有桃花水母,但随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而绝迹。在我国,桃花水母分布也很广。从发现地点看,长江流域与南方各省及港、台等11个省38个市、县都有报道。淮河流域的河南信阳在1961年也曾发现,后因修建水库而消失。目前,全球范围内,桃花水母仅存于三峡库区的秭归县境内。



桃花水母在我国分布虽广,记载也多,但经生物学家研究报道正式定名者却较少。从1880年6月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种植的王莲水槽中发现小型水母,经研究定名为“索氏桃花水母”之后,世界各地才陆续有生物学家对淡水水母进行研究报道。据统计:自1880年至1984年这100多年间,世界各地由学者发现的淡水水母仅有75次,1922年在日本伊势县发现的水母,经研究发表,定名为“伊势桃花水母”;1939年2月武汉大学教授高尚荫、公立华在四川嘉定大渡河边一水池中发现了几个直径约为18毫米的桃花水母,经研究发表,定名为“中华桃花水母”;1984年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和振武和云南大学教授寇治通合作,发表了“四川桃花水母”;紧接着,和振武、许人和夫妇又发表了“秭归桃花水母”。至此,全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桃花水母仅有5个种类。



“秭归桃花水母”正式发表后,美国、日本、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生物学家纷纷写信给和振武,要求前来秭归参观考察。英国皇家科学院已将“秭归桃花水母”作为新种注册登记。1988年4月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水螅生物学会会议上,和振武宣读了关于“秭归桃花水母”的学术论文。从此,秭归的桃花水母登上了世界科学殿堂。



生死之谜



人们往往只在桃花盛开时节才能领略桃花鱼的倩影,它的“以桃花为生死”之说,给其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想解开这个谜的人实属不少,然而谈何容易。



桃花鱼的产生并非民间传说中所说的昭君涕泪所化。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明显《桃花水母》一文介绍,1924年,美国人潘恩在北美印地安那州波斯湖对桃花水母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桃花水母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当时中国及其他国家尚无人从事此项研究工作。上世纪60年代四川大学生物系马德和钟远辉教授,曾在校内建水母池从事这项研究。■■期间,马德教授蒙冤自杀,水母池被填平,研究工作中断。



1985年至1988年,秭归县一中高级生物教师黄达茂首先发现了三种形态结构异于“秭归桃花水母”的新类型;其次是发现了桃花鱼的色彩与吞食不同颜色食物积累其色素有关;三是发现了桃花鱼的死亡之谜―――被它的天敌寄生致死并食尸灭迹;四是发现了桃花鱼的繁殖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交替进行的。桃花鱼有雌、雄之分,其后代的产生既要通过有性繁殖,还要经过无性繁殖―――产生水母芽,脱落后即为小桃花鱼;五是发现了桃花鱼并不“以桃花为生死”。一般人认为,桃花鱼只在桃花开时才出现,桃花谢了就没有了,其实不然,水下一年四季都有。因为夏天阳光强烈,水面温度较高,又有洪水的冲击,而冬天水面温度较低,没有它们所需要的浮游生物,所以它们就在水下和石头缝里觅食,只有春暖花开时节,桃花鱼才浮到水面来。发现了这一秘密后,黄达茂便特制了一个深入水底捕捞桃花鱼的网勺―――这就是他家为何常有桃花鱼的缘故。中央电视台和省市台关于桃花鱼的报道,许多镜头都是在他家里拍摄的。



众人情牵桃花鱼



2003年6月,随着三峡大坝第二期工程的结束,秭归境内原适宜桃花鱼生存环境的水域水位被抬高,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桃花鱼生生不息的这片圣地。桃花鱼的命运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有识之士先后向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出了呼吁,秭归县民间自发组织召开了全国首届桃花水母保护研讨会,有关专家建议在古归州长江附近再选择一处合适地带,建一个与长江相通的人工水池,用缆车提取长江水,经过反应沉淀后,还原桃花鱼的生存环境。县政府迅速作出反应,编制了《桃花水母异地放养工程建设书》。但据了解,这一设想尚存3个问题无法解决。一是工程建设上存在技术上的困难;二是缺乏对桃花鱼研究的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三是资金上的困难。据测算,如果按照此设想来保护桃花鱼,整个工程将耗资465万元,这对于本属国家级贫困县的秭归县来说是无力办到的。



能不能通过人工繁殖延续“桃花鱼”生命呢?早在1992年7月,黄达茂老师经过8年多时间的业余研究,在家中阳台的小水池中繁育出了芥菜籽般大小的桃花鱼,但这些鱼只活了一个多月。在这个过程中,黄达茂拍到了一组显微照片,展示了从有性世代之雌雄水母产生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受精卵通过发育,逐步成为无性世代的螅状的过程。黄达茂说,秭归桃花鱼对当地的生存环境十分依赖,异地人工繁殖、放养均很困难。因为它们对水质要求极高,在别的水池中无法避开天敌的袭击,存活率几乎为零。



日前,中科院院士、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宋大祥,河南师大教授和振武在专程赴秭归县考察桃花鱼的生存现状后,联名向国务院相关部门呼吁挽救桃花鱼。他们介绍说,2003年3月召开的我国物种红色名录研讨会上,桃花鱼被列为濒危物种的最高级――极危物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假如其灭绝将是我国物种多样性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古时记载桃花鱼这一文化资源的永久损失,如果只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保护动物名录中留下记载,那将成为一个永久的遗憾。



直到目前,桃花鱼的人工繁殖仍是横亘在国内外生物学家面前的一道难题,迫切需要有关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抢救性方案,给桃花鱼找到一个安全、幸福的新家,使这个三峡库区最古老的“居民”生命延续,世代相传

美国埋葬虫



埋葬虫,又叫锤甲虫,属于昆虫中最大的一个目――鞘翅目,埋葬虫科。该科昆虫全世界大约有175种。绝大部分埋葬虫食动物死亡和腐烂的尸体,把它们转化成在生态系统中更容易进行循环的物质,像是自然界里的清道夫,起着净化自然环境的作用 。它们有些住在像蜜蜂的蜂房巢穴里;有些,特别是那些种类则住在洞穴里,食蝙蝠的粪便。



埋葬虫的体长从很小到3.5厘米都有,平均体长大约是1.2厘米。它们的外表有的呈黑色,有的呈五光六色,明亮的橙色、黄色、红色都有。身体扁平而柔软,适合于在动物的尸体下面爬行。它们的卵下在动物的尸体上,幼虫孵化出来以后,头二三天靠父母的褐色液体养活。



埋葬虫在食动物尸体的时候,总是有停地挖掘尸体下面的土地,最后会自然而然地把尸体埋葬在地下,它们也因此而得名。



据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调查,美国的埋葬虫数量在急剧减少,他们已经把它列入濒危动物的名单,并且正在采取措施,使它们的数量不断增加,免于绝种。这使有些人感到困惑不解,干吗去关心这些小虫?也许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回答最有说服力“在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不论是奔跑的小孩、凶猛的老虎、温顺的斑鸠、流浪的青蛙,还是美丽的鲜花,都以我们尚不知晓的某种方式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人类不去关心它们,让它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球上消失,那么总有一天,这个命运也会落到我们人类的头上。”

黄唇鱼



黄唇鱼,闽粤人称金钱鱼(鱼免),又名(鱼高)。温州人称黄甘,属硬骨鱼纲鲈形同石首鱼科。系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



黄唇鱼是中国的特有鱼种,体长、侧扁,尾柄细长。吻突出。头部被圆鳞,体被银元般栉鳞。体背侧棕灰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胸鳍腋下有一黑斑;眼似铜铃,上侧位;口端位,斜裂;牙细小,上额外行牙和下额内行牙扩大;背鳍连续;臀鳍第二鳍棘粗长,尾鳍楔形。为名贵珍稀鱼类。



据老渔民介绍说,黄唇鱼在解放前,温州沿海各地常有捕捞,视为上等大补品,尤其是鱼膘(俗称“鱼胶”)甚为珍贵,素有“贵如黄金”之说。黄唇鱼虽体似黄鱼,但鱼鳔形状特殊,呈圆筒型,前端宽平,由两侧各伸出一把细长,约与鳔等长的侧管(俗称胡须)向后深人体壁肌肉层内。其鱼鳔上部粘有肥厚的胶原蛋白;以金黄色,鲜艳有光泽和鼓状波纹为上品。鱼胶的特殊功效滋补肝肾功能,赛如高丽(参),止血甚佳,尤对孕妇产后血崩等有药到病除之效。故从前一般渔村若捕到黄唇鱼、举村庆贺,分而食之。并将鱼鳔晒干,珍藏,以供产妇出血时之急用,可见民风淳朴之一斑。据说,洞头县北沙乡于1957年捕获一条65公斤的黄唇鱼,渔民将鳔取出风干后,呈寄北京献给毛泽东主席,而中央办公厅将其完壁归赵,并复信表示感谢。



黄唇鱼主要产区在广东沿海与闽南渔场。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栖息于河口及其附近沿岸,一般体长为1~1.5米,大者可达50公斤以上。该鱼以虾、蟹等甲壳类及小鱼为食。喜逆流浑水,厌强光;3~6月向沿岸洄游,产卵繁殖。在此期间,由于其鳔内空气振动在水下传出媚媚动听的声响,时强时弱,且有音乐之旋律,100米周围海区可闻其声。以往,温州洞头、南、北麂渔场及瓯江河口段也时有捕捞。



据了解:吃过黄甘鱼的现仍不乏其人,几位从事捕捞30余年的老渔民与老水产说起黄唇鱼的味道,均认为口感极一般,其肉呈瓣状,较粗糙,远不如大黄鱼鲜美。黄唇鱼鳔的医用价值与鱼胶一样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据分析,500克含蛋白质442克,脂肪l克,钙250毫克,磷145毫克,铁13毫克。中医认为:有扶正固本、大补真元、强身健体之药效,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可用于治疗结核、风湿性心脏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脉管炎、神经衰弱、妇女经亏等症,且对防治过敏性出血紫斑病、肾亏腰痛、食道癌也有一定的疗效

藏雪鸡(Fetarogallus tibetanus)



鸡形目,雉科,鹑亚科,雪鸡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藏雪鸡别名雪鸡、淡腹雪鸡,青藏区种类。下体白,故称淡腹雪鸡,头、颈褐灰,翅有一大白斑,上体全部土褐,大部呈黑褐色虫蠹状斑;前额和上胸各有暗色环带,下胸和腹杂以黑色纵纹。雄性成鸟前额、眼先及耳羽土棕色,眼先棕色比较深,背和腰土棕色,上背棕色较淡,成一淡色环带,下达至胸侧,尾上覆羽灰棕,尾羽深棕,均略缀以黑色斑点,两翅的覆羽与背同,但各羽两侧缘部白或棕白、形成显著的纵纹。初级飞羽和覆棕褐色,飞羽外翈部边缘和覆羽外翈均杂以黑褐色虫蠹状点斑,各羽端部有白缘,向外至外翈几全变白,成一大白斑,颏、喉及前颈均白色,颏带土棕,前颈有一灰褐色带环,上胸与背同,亦形成带环状,下胸以下为乳白色,羽毛两边黑色,因而使胸与腹均呈白色而具黑纹,尾下覆羽白,内翈略黑,雌性成鸟体色与雄鸟相似,但跗蹠无距。幼鸟上体与成鸟相似,眉以下稍沾棕,喉为沾土棕的白色,后胸以下为沾黄的白色,两胁个别羽毛一边具黑色纵纹。藏雪鸡虹膜褐色到红褐色,嘴角紫色,基部以及掩盖鼻孔之腊膜为橙红色,眼围和眼睑石板蓝色,跗蹠与距暗橙红色或深红色。



藏雪鸡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之间的高山裸岩带,好结群,一般3-5只结成群,有时特别在秋季也可见30-50只左右的大群,性怯畏人,翅强,善飞,但在遇敌害时往往奔走逃避,不得已时才鼓翼起飞,逃跑时,摇摇摆摆,略似雁行走姿势,尾特别直,显出白色的尾下覆羽,觅食时不设“岗哨” 但在休息时则由老鸟站高的岩石上,发现敌害就发出长而大的鸣听声。有季节性垂直迁移性。



藏雪鸡的食性以植物性由主,兼食少量昆虫,巢很隐蔽,置于裸岩裂缝的草丛中,很简陋,呈盘状,内铺干草、苔藓、兽毛和自身腹羽。6月中旬开始产卵,4-7枝,每1-2天产一 卵,10-15天产齐,产齐后才开始孵卵,孵卵过程全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7天,刚孵出的雉鸟体重45-47克,全身被以沙黄褐色绒

犀牛





犀牛是陆生动物中最强壮的动物之一。约6千万年前犀牛就已出现,现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白犀、印度犀、苏门答腊犀和爪哇犀等5种。它们体长2-4米,重1000-3600公斤,是第二大陆生动物。犀牛脚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长在鼻子上,白犀的角最长可达158厘米,一般为60-100厘米。它们胆小,爱睡觉,喜群居,小牛犊十分依恋母亲。犀牛的皮肤虽很坚硬,但其褶缝里的皮肤十分娇嫩,常有寄生虫在其中,为了赶走这些虫子,它们要常在泥水中打滚抹泥。有趣的是有一种犀牛鸟经常停在犀牛背上为它清除寄生虫。因为人类的大肆捕杀,犀牛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目前被列为国际保护动物

北部白犀牛(Sumatran rhinocerous)。



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瓜兰巴国家公园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边境上,由于当初建园的初衷就是准备把该公园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因此建造者们不遗余力,圈起大面积的草地与树林。瓜兰巴国家公园拥有许多世界稀有动物,例如丛林象、野牛和黑猩猩等。当然,最珍贵的动物还要算那些数目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了。



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



尽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热火朝天,在也门就有专门的犀牛角市场,在那里以犀牛角制成手柄的匕首是众多买家和卖家关注的焦点,是身份的象征

中华虎凤蝶正面临灭绝



中华虎凤蝶是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独有的一种野生蝶,由于其独特性、像大熊猫一样珍贵,被昆虫专家誉为“国宝”。其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其中,南京是中华虎凤蝶数量最多的地区。



一对蝶标本可卖一万美元



据丁贤东介绍,一对纯种的中华虎凤蝶标本出口到东南亚或北美能卖到1万美元。由于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中国独有的中华虎凤蝶数量急剧减少。“近10年间南京的中华虎凤蝶消失了三分之二,已濒临灭绝的边缘。”南京大学有关专家调查后呼吁:加强对中华虎凤蝶的保护已迫在眉睫,否则南京的中华虎凤蝶可能5年内就要灭绝。



“减少人为破坏、人为干扰就是给野生动物基地最大的保护。”南京林业站站长胥东说,几年前牛首山附近的普觉寺公墓和南京市水阁有机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使用,给中华虎凤蝶保护基地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台湾猴



别名黑肢猴,岩栖猕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cyclopis.



台湾猴体型与猕猴相似,雄性体长44-54厘米,雌性体长36-45厘米,雄性成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体毛多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红色.额部裸露无毛,





颜色灰黄,头部圆且具厚毛, 两颊密生浓须,顶毛向后披,手足均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



尾基部为橄榄色,其端部为灰色,尾中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



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种,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瓜果.多结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体魄强壮的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每胎产 1仔.寿命可达20岁.



产于台湾省的南部和中部

熊猴



别名蓉猴,山地猕猴,阿萨姆猴,属于猴科(Macaca assamensis).



熊猴个体略大于猕猴,雄性体重8-15千克,体长55-65厘米;雌性较小,体重5~9千克,体长42



-62厘米.其憨态可搁,体胖如熊,性情粗暴,故名熊猴.与一般灵长类不同,熊猴的皮下脂肪



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他猴类要强.体毛蓬松棕黄色,面部呈肉红色.与猕猴相比,其头大,



面长,吻部突出.头顶具"发旋",从中间向四周发散,头,颈毛发为淡黄色,体毛稍具光泽,臀部周围多毛.尾下垂,其长近体长的一半,毛稀呈褐色.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高山森林. 为昼行性动物,杂食,多以20-30只结群. 啼声有如犬吠且略带哑声,性情不似猕猴活跃,但遇险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



产于云南,广西,西藏,贵州等地.

蜂猴



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学名为 Nycticebus coucang。



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





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

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



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

倭蜂猴



别名风猴,小懒猴,属于懒猴科,学名为 Bycticebus pygmaeus.



倭蜂猴与蜂猴十分相似而体型更小,只有蜂猴的一半大,其身长21-22.5厘米,尾长1.2厘米,体重325-425克.头圆,眼圆而大,无颊囊,口,鼻,唇白色.体毛细绒状,多为橙色至赤褐色.



从背部中央至头顶有一深色纹,腹部,四肢有银灰色光泽.



栖息环境,食性与蜂猴相似.倭蜂猴在中国分布的科学记录是1986年,当时从云南获得的几只活体曾被认为是蜂猴幼体,但其中一只雌猴却产下1仔.倭蜂猴属于极为稀有而尚未深入进行研究



的低等猴类,其分布范围十分狭窄,受人为活动干扰相当严重,亟待加强保护.



只产于中国的云南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婆欧里鸟全世界仅剩3只



本报综合报道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12日报道,鸟类保护主义者10日在美国夏威夷群岛捕获了一只十分珍贵的雌性婆欧里鸟,为拯救这种濒临灭绝鸟类的“圈养繁殖计划”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

行踪隐秘难以捕捉



目前,婆欧里鸟在全世界仅剩下最后3只--一雄两雌,是世上离灭绝危险最近的鸟类。



婆欧里鸟只有蜂雀大小(长约14厘米),在夏威夷毛伊岛的热带雨林生活。这种鸟个头小、速度快、行踪隐秘,又喜欢生活在地形陡峭险峻、浓密潮湿的热带雨林中,因此十分难于捕捉。但是就在11日,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和夏威夷群岛的研究人员共同向外界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他们已经捕获了一只雌性婆欧里鸟。鸟类保护专家利伯曼14日将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再次前往夏威夷群岛,为抓到余下的两只婆欧里鸟--尤其是那只起关键作用的雄鸟--做最后的努力。



早在一年前,科学家就发现,世上仅剩的3只婆欧里鸟相距甚远,很难再有机会自然交配和繁殖。因此科学家决定实行“圈养繁殖计划”,为它们“制造”机会,以便让这一物种能够繁衍下去。



繁殖成功率不高



拯救行动如今却因为婆欧里鸟的“无情”而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野猪、野山羊已经将婆欧里鸟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破坏殆尽。其次,即使雄性的那只婆欧里鸟最终被抓住与雌鸟配对,也无法确保繁殖成功。因为这3只鸟都已届高龄--它们都至少7岁了,已超过鸟类最佳的繁殖年龄。



婆欧里鸟外形靓丽,有着黑色的头、白色的脸颊和胸脯,尾巴上还有几条浅红褐色的斑纹。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婆欧里鸟的数量已经极为稀少,大约只有几百只。如果拯救计划失败,这种鸟很快就将灭绝

褐马鸡



(刘美荣)人们都知道大熊猫为国宝、却很少有人知道褐马鸡也是国宝,并被誉为“东方宝石”。



褐马鸡为鸟纲、雉科,亦称鹖鸟、角鸡。河北省小五台山地区的农民叫它褐鸡子。褐马鸡为我国特产珍稀鸟类,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鸟类学会则把褐马鸡作为会标。山西省已将褐马鸡定为省鸟。褐马鸡在我国,除山西省吕梁山的关帝、管涔山林区少有分布外,河北省西北部小五台山林区36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1987年调查仅有数百只,目前约计有2000只左右。



褐马鸡性情暴、健勇善斗,有置死不避艰险的品格。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华后,把褐马鸡当作掠夺的对象。不少资本主义国家一向以羽毛点缀军装,因而名贵的褐马鸡羽毛就显得更加昂贵了。在清王朝时,一对褐马鸡在欧洲市场上可售银币千元以上。



褐马鸡成高约60厘米,体长1米~1.2米,体重5公斤,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头侧连目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簇伸出头后,宛如一块洁白的小围嘴。褐马鸡最爱炫耀的是它那引人瞩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故称“褐马线”。褐马鸡整个尾羽向后翘起、形似竖琴,十分美观。



褐马鸡是山区森林地带的栖息性鸟类。它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枝杈上,冬季多活动于1000米~1500米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500米~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



褐马鸡的生活很有规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进行交配繁殖。每到这个时期,雄鸟之间常常为争夺配偶而进行殊死搏斗。其间,雄鸡为了显示它的威风,叫声特别粗重而宏亮,远在两公里之外亦隐约可闻。它鸣叫时昂首伸颈,尾羽也高高翘起,煞是好看。然后,雌雄追随,离群交尾,并寻找藏密的林下或灌丛间地面占领巢区。4月份将巢内略铺一些干草枯叶,即偎窝产卵。褐马鸡一次产卵4枚~17枚,多达19枚。卵壳呈灰褐色,长50.6毫米,直径42.1毫米,约重56.3克。5月,其卵开始孵化,孵化期26天左右。6月,雏鸡出壳,由成鸡寻食哺育。7月,成鸡带领幼雏活动,进行避暑、换羽。8月,幼鸡能独立觅食。这时家庭之间开始混合成群,由高处地段逐渐转移到低处生栖。9月,幼鸡基本长成,活动能力增强,游荡范围扩大,随之群体数量也逐渐增多,且多以群居。11月,褐马鸡准备越冬。这时,产的防寒,抗逆本领显著增加,并能适应一般的环境独立生活。从12月至翌年的春季,为了适应较为复杂的环境和防御外来天敌的侵害,褐马鸡始终进行群体活动。



褐马鸡为杂食性鸟类,大多数植物和动物都是它采食的对象。其中,植物有山尖子、松子、刺梨以及沙棘果等四五十种,动物性食物有像蝇类、蚊类、蛇类以及蝗虫类等。褐马鸡也喜欢觅食真菌类的银盘和羊蹄、荞面蘑菇等。



为了保护发展褐马鸡这一稀有珍贵资源,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别在吕梁山的庞泉沟和芦芽山林区建立了褐马鸡自然保护区。河北省政府于1984年批准将蔚县小五台国有林场改建为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现我国不少动物园和保护区内都有人工繁殖的褐马鸡,并积累了成功的繁育经验

白颈乌鸦(Corvus leucognaphalus)



乌鸦是指属于雀形目,鸦科,鸦属的几种黑色飞鸟。它的身体和嘴都比同属于鸦的渡鸦小。通常也有人把渡鸦叫乌鸦。乌鸦的体长一般为50厘米,羽毛光滑而呈黑色。



乌鸦是杂食的鸟类。谷类、浆果、昆虫、腐肉, 以及其他鸟的蛋它们都吃。因为吃谷类,所以农民恨之入骨,经常捕杀它们。不过,他们忘记了乌鸦也吃许多有害的昆虫。有些种类的乌鸦喜欢群居,有时候可以成千上万。多数种类的乌鸦喜欢夫妻俩单独筑巢,通常用树枝筑在高高的树梢上。雌乌鸦一窝可产下5―6个绿色的蛋,上面的颜色较深的斑点。野生乌鸦的奉命约13年,饲养的乌鸦可活20年。作为宠物的乌鸦能学会说话,会数到3,4,还会在做上记号的盒子里找到食物。



白颈乌鸦数量烯少,属濒危动物

斑尾雉鸡 (Syrmaticus humaie)



雉鸡,又叫野鸡,属鸡形目,雉科。通常是指雉亚科下16个属中50多种鸟类。



雉鸡尾巴较长,在开阔的森林地带和平原上栖息。喜欢成群觅食。叫声嘶哑但富有变化。大多数种类的雄雉色彩鲜艳,雌雉的色彩比较暗淡。雄雉每到发情季节很好斗。在雌雉面前斗个你死我活。雌雉这时候却显得无动于衷。



雉鸡原产于我国和东南亚,后来不少种类传到世界各地。大约2000年以前,小亚细亚和欧洲就有人饲养亚洲传入的小雉鸡。雉鸡也是最好的猎鸟之一,不少种雉鸡由于人的狩猎几乎绝种。



斑尾雉、卡伯特角雉、喜马拉雅山区产的奇尔雉、我国产的红雉、白颈长尾雉、日本产的米卡多雉、斯维侯雉、褐耳雉鸡等十几种雉鸡已处濒危状态

北美红眼雀(Pipilo crissalis eremophilus)



北美红眼雀属雀形目,雀科,是几种长尾巴,吵吵闹闹地躲在丛林中觅食 的小鸟。比较常见的是产于美国东南部的红眼雀。它的体长大约20厘米,分布在加拿大到美洲中部地区。头黑色,尾巴尖角上有白色,身体两侧铁锈色。产于美洲西部的红眼雀翅膀上有白色的斑点。色彩单调的褐色红眼雀也是美国西部常见的品种。此外,还有绿尾红眼雀也产于北美西部地区,头呈红褐 色,羽毛呈灰色、白色和绿色。



产于加利福尼亚的褐色红眼雀数量稀少,已被美国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列入濒危动物名单

捕蚋鸟 (Polioptila californica californica)



捕蚋的鸟属莺科,灰羽莺属,是一类小型的产于北美和南美的食蚊鸣禽,约有11种。蓝灰捕蚋鸟连白边的长尾巴在内,身长大约11厘米,样子像是小型的嘲鸟。它们在从加拿大东部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巴哈马群岛、危地马拉地区繁殖和生息。黑尾捕蚋鸟则在美国的西南部沙漠地区栖息。其他捕蚋鸟分布在南美的中南部和古巴等地。



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地区的捕蚋鸟属濒危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