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动物集锦

大鲵





别名娃娃鱼,属于隐鳃鲵科,学名为 Andrias davidianus。



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肉味鲜美,被视为珍品,遭到捕杀,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需加强保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编辑 Faylovingyou 在 06-02-11 18:32 ]

白肩鵰



[三类保护鸟] 白肩鵰(Aquila heliaco)又名御鵰。体型比金鵰小。全身黑褐色,背部具有光泽,肩有白羽。头、颈为褐色,缀以黑斑。尾灰褐色,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 飞翔时,缓慢地鼓动着翅膀,在空中滑翔。它有一个怪脾气,喜欢长时间蹲在一个地方不动,窥视猎物的到来,当黄鼠、跳鼠等出现时,突然飞起捕捉;也吃一些鸟类和动物尸体。



分布在沿海的旅顺、福建、广东等地,甘肃西北也有所见,为少见的旅鸟和冬候鸟。它栖息于山地,可达海拔1,400米的高处,也见于草原、丘陵、河流的砂岸等地。



于4-5月间繁殖。营巢于高大的密林或林缘的树上,巢距地面高度约有10-25米。以树枝筑巢,内衬以兽毛鸟羽、布片等物。每窝产卵两枚,卵白色,有褐色斑点。雌雄共同孵卵约一个半月。育雏期间,雌鸟留在巢中,雄鸟捕猎食物来喂,喂时次数多时可达5-6次

玉带海鵰



[三类保护鸟]玉带海鵰(Haliaeetus leucoryphus),有的地方称它为黑鹰。体大小似金鵰,但嘴稍细,头细长,颈也较长。上体暗褐色,下体棕褐,头部金黄褐色,呈矛纹状羽饰。尾黑褐色,中部具有一条宽的白横带,宽约10厘米。它在空中展开双翅达2米长,再加上在空中旋转,张着一双凶狠发光的眼睛,使它的猎物视之发抖。雌鸟羽似雄鸟,但体型稍大。嘴铅灰色,脚及趾淡黄或暗土黄色,爪黑。





它栖息于开阔河谷地区以至荒漠及草原地区,也能居留海拔4,000米高山地区。在湖泊岸边吃淡水鱼和雁鸭等水禽。在草原及荒漠地带以旱獭、黄鼠、鼠兔等啮齿动物为主要食物。偶尔也吃羊羔,特别在4-5月产羔季节为甚。



玉带海鵰于3月间开始营巢,一般在高大树上。在缺林地区则在苇丛中地面或高山崖缝内筑巢。以粗树枝搭成巢,内铺细枝、兽毛、马粪等。巢直径约1米,高65厘米左右,深20厘米。一般2-4枚卵,白色壳具光泽。在我国西北的新疆、青海、西藏南部,内蒙东部,东北北部等地繁殖,一般为留鸟,在其它季节我国东部也偶尔见到,但此鸟数量十分稀少。

非洲象



长鼻目(Proboscidea) 象科(Elephantidae)



学名:Loxodonta africana



英文名:African elephant



保护类别: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是现存最大的一种陆生哺乳动物。产在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栖息在各种生境―草原、河谷、密林和沙漠丛林。



非洲象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长达1.5米。前足五蹄、后足三蹄,有21对肋骨和最多26个尾椎骨。非洲象的前额突起,背部更加倾斜,肩部是最高点,鼻端有两个指状突,雌、雄均有长獠牙,但雌性的小得多。体长6-7.5米,尾长1-1.3米,肩高3-4米,体重5-7.5吨。



非洲象结成大小不一的群,一般20-30只。象群包括一只成年雄象、数只较年轻的雄象,一些雌象及幼象。老年雄象单独生活。非洲象很聪明,不难驯顺,但很少象亚洲象那样为人役用。



雌象每产一仔,一般7、8月间出生,孕期约21-22个月,13―14岁性成熟,寿命可达60-70年。幼象出生后,象群等到它有足够力量能跟上它们才继续行走,通常需要等两天时间。





据记录,最大的一只非洲雄象是1974年11月7日在安哥拉南部被射杀,它肩高约3.96米,体全身10.67米,前足周长1.8米,体重11.75吨。最大的象牙(非洲雄象)长350厘米,重约107公斤;雌象牙重约18公斤;而一般母象牙平均只重约7公斤。

马来貘



奇蹄目(Perissodactrla)



貘科(Tapiridae)



学名:Tapirus indicus



英文名:Malayan Tapir 



保护类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



分布于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



栖息在热带丛林内、沼泽地带。单独或结小群活动。夜行性。嗅觉与听觉敏锐,视觉差,性机警、温顺而胆小。

也能奔跑,喜欢在泥中跋涉、还善于游泳。以水生植物的枝、叶与低矮植物上的果子等为食。



它是4种貘中体型最巨者。体色很独特:它们的头部、肩部、前肢和后肢为黑色,其余部位均是白色。看起来这种黑白分明的毛色似乎很醒目,但在月夜的阴影中却能与周围环境融于一体。新生幼仔的毛色与亲兽完全不同,不是黑白两色而是全身棕色带有黄色和白色的纵向条纹及斑点,通常在6-8个月时变换毛色,逐渐脱颖成亲兽的毛色。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390-400天,每产1仔,极少两仔,4—5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



奇蹄目(Perissodactrla)



本目包括3科6属16种现存动物。当人们想到由化石中鉴定出已灭绝的奇蹄类动物有152属,而现在此类动物只剩6属,的确令人惊讶。这一数字使奇蹄目的哺乳纲所有现存科目中占最高的灭绝比例。本目成员都是些大型食草动物。称之奇蹄是因为第三趾特别发达,其余趾不发达或退化,躯体的重量及全足的中轴也在第三趾上

白腹海鵰



白腹海鵰[二类保护鸟](Haliaeetus leucogaster)为大形猛禽,上体羽灰褐色,成鸟头颈部、下体和尾尖为白色,翅羽暗褐色。脚和趾灰白色,爪角褐色。

此鸟分布于印度半岛、东南亚及澳洲沿海与岛屿。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及海南岛沿海地区,数量很少,是罕见鸟类。在沿海及岛屿、河口地带栖息和繁殖,营巢于大树顶部。主要捕食鱼类、蛙及晰蜴等,偶尔也捕食水鸟及家禽。巢用枯枝及草叶、羽毛、兽毛等柔软物质,巢径约1.5米,高70厘米。每窝产二枚纯白色卵,卵径77×53毫米。





中美貘



奇蹄目(Perissodactrla) 貘科(Tapiridae)



学名:Tapirus bairdi



英文名:Baird’s Tapir



保护类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中美貘又名拜氏貘,自墨西哥南部至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安第斯山以西都有分布,在南美西北部它与南美貘一同出没。貘多地区,甚至有它们踏出从栖息地到水源的路。



栖息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白天在林中休息,夜间到附近丛林中觅食。吃水生植物、树叶、细树枝、嫩芽与低矮植物上的果子。有时也损坏庄稼,在墨西哥和中美尤甚。喜欢在泥中跋涉、水中嬉戏。



嗅觉与听觉敏锐,但视觉差。其性情温顺而胆小。遇到危险时会逃到水中或冲入茂密的丛林里。它们的主要敌害是些大型猫科动物,如美洲虎、老虎。



全年均可繁殖,每产1仔,极少两仔。孕期390-400天,4―5岁性成熟,寿命20 ―25年。



貘科



有1属4种动物,除一种产在亚洲外,其余3种均产在美洲。它们是奇蹄目中在美洲唯一的代表。貘的躯体粗壮,腿短,鼻部与上唇发育成厚而柔软的筒状吻,可以用来钩住树叶送入嘴内。它们前足4趾,后足3趾,是奇蹄类中仅有的前足四趾的动物。体长1.8-2.5米,尾长5-10厘米,肩高74-100厘米,体重225-300公斤

亚洲野驴



奇蹄目(Perissodactrla) 马科(Equidae)



学名:Equus hemionus



英文名:Asiatic Wild Ass(onager)



保护类别:为中国Ⅰ级保护动物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



产在亚洲与近东,有5个亚种。产在我国的有西藏野驴(E.h.kiang)和蒙古野驴(E.h.hemionus)。



野驴一般为沙黄色至棕色,耳长、蹄小、前额无额毛。体长2-2.2米,尾长42-49厘米,肩高0.9-1.5米,体重约260公斤。野驴的视觉、听觉、嗅觉均敏锐,尤其是视觉和听觉更发达。



栖息在高原,有稀疏灌木的沙漠平原及丘陵地带。它们单独或结成小群5-9只一起,偶有数十只大群。它们营迁移生活,清晨到有水源处饮水,白天大部分时间在水源附近觅食和休息,傍晚回到宿地。行走时排成一行,一般公驴领先,母驴在后面。野驴迁移性很大,每天走很多路。有时与藏羚及盘羊同栖。它们善于奔跑和游水,还喜欢在溪流中洗浴。栖居在沙漠地区的野驴可以数日不饮水。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45公里。



繁殖期8—9月,孕期11个月,每产1仔,3—4岁性成熟,寿命25 —30年。



奇蹄目(Perissodactrla)



本目包括3科6属16种现存动物。当人们想到由化石中鉴定出已灭绝的奇蹄类动物有152属,而现在此类动物只剩6属,的确令人惊讶。这一数字使奇蹄目的哺乳纲所有现存科目中占最高的灭绝比例。本目成员都是些大型食草动物。称之奇蹄是因为第三趾特别发达,其余趾不发达或退化,躯体的重量及全足的中轴也在第三趾上

印度犀(独角犀)



奇蹄目 犀科



学名:Rhinoceros unicornis



英文名:Indian Rhinoceros



保护类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印度犀现在仅产于尼伯尔和印度东北部。世界上现存印度犀约1000-1500只。



喜欢栖息在高草地、芦苇地和沼泽草原地区。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草、芦苇和细树枝等。



身上有明显的皮褶,皮上还有许多圆钉头似的小鼓包,好象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但皮褶之间的皮肤却很细嫩,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因而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



体长2.1-4.2米,尾长60-75厘米,肩高1.1-2米,体重2000-4000公斤。



雌犀3-4岁成熟,雄犀7-9岁成熟。每产一仔,2月底至4月底出生,孕期约17个月。新生幼犀体长1-1.2米,肩高约60厘米,体重约65公斤,幼犀每天可增重2-3公斤,约两岁断乳。寿命可达50年。



奇蹄目



本目包括3科6属16种现存动物。本目成员都是些大型食草动物。称之奇蹄是因为第三趾特别发达,其余趾不发达或退化,躯体的重量及全足的中轴也在第三趾上

孔雀雉



[二类保护鸟]孔雀雉(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又称灰孔雀雉。体形比金鸡稍小一些,雄性通体为褐色,各羽上布满了棕白色细点和横斑,头上有蓬松而延长的发状冠羽,在颈后边还披有翎领。上体的棕白色点状斑由前向后逐渐扩大,两翼内侧各羽的近端部有一金属蓝紫色眼状斑,它的外边还围以黑色与棕白色圈。尾羽在靠近末端处有成对的眼状斑。该鸟的颊和喉部白色,下体与背部同色。雌性体型较小,羽色也较暗淡。尾较短,眼状斑也不明显。



分布于云南的南部及海南岛。栖于海拔1,5000米的山地森林及竹丛中。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地面上觅食,晚间在树上过夜。孔雀雉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吃的几乎全部是昆虫和蠕虫类,这种特性在雉类中少见的。孔雀雉比较稀有,是珍稀观赏鸟类之一,应该大力加强保护

牦牛(Bos grunniens)



种类划分:偶蹄目(Artiodactyla)

牛科(Bovidae)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偶蹄目



包括9科82属,近200种动物。它们几乎遍布全世界,澳大利亚、新西兰、北极和南极除外。本目中有许多体型优美的动物,也有相当丑陋的,还有一些对人类很有用的动物。



偶蹄目的动物特征是趾为双数,第一趾已完退化,第二趾与第五趾不发达或缺如,第三、四趾发达,支撑全身重量。胃有二至四室。



偶蹄目和奇蹄目虽然都是有蹄动物,但它们是从不同体系进化到现在而有区别。无论从种类、数量或分布范围来看,偶蹄类均比奇蹄类成功的多。它们具复杂的消化系统,绝大多数偶蹄动物(真反刍动物有170多种)胃有四室,即有特殊的反刍系统。这使它们能迅速吞咽食物,进入瘤胃、网胃,等它们避开猛兽能安全休息时,再使食物逆转至口中重新咀嚼并第二次咽下去,慢慢地消化。



本目动物的体形大小也相差很多,最小有鼷鹿肩高仅20厘米,体长46厘米,体重2.5公斤。而最高的长颈鹿肩高达3.5米,躯体笨重的河马体重可达4.5吨。



牛科



包括各种羚羊、弯角羚、长角羚、薮羚、水羚、牛羚、瞪羚、野牛、水牛、羊等,共有49属120多种动物。本科动物分布广泛,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格陵兰均有,但主要产在东半球,还被引进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



本科动物胃有四室,反刍。它们角的开头和大小各有不同,大多数动物雌雄均有角,在本科的49属中只有9属是仅雄性有角。它们没有上门齿和上犬齿。它们的体型差异很大,羚羊多大躯体细长优美,牛则粗壮笨重。水牛属(Bubalus)和野牛属(Bison)动物肩高达1.9米,而王羚肩高只有25.5-30.5厘米。四角羚(Tetracerus

quadricornis)是本科中的独特动物,因它长四个角。



牦牛(野牦牛)



我国特产的动物,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



野牦牛是当今世界上分布在最高地带的大型有蹄类动物。它们栖息在高山和非常寒凉的地方。冬季多生活在2000-3000米高的地方,夏季则上到5、6千米处。



它们肩高可达2米,体重500多公斤。牦牛生有一身粗糙浓密的毛,非常耐寒。



喜欢到处漫游,觅食各种杂草,夏季喝水,冬季吃冰雪。雄牛及幼牛结成群十余只至上百只,成年雄牛独栖或3、5只在一起。年轻雄牛组成“单身汉”群。它们虽然躯体粗壮,看上去很笨重,但很善于攀爬登山。



清晨和停晚吃食,白天常在荒山峭壁上休息、睡觉。在遇到危险时,全群集中到一起,青年牛挺身向前,将幼牛置于中间。



它们在秋季交配,孕期约9个月。



西藏人早以驯养牦牛作家畜用,家牦牛比野牦牛体型小。牦牛体格健壮,适应高山气候,又是能负重致远,一向是西藏高原的重要运输工具,素有“高原之车”的称号。牦牛又可做驮兽,其肉和奶可食,粪便晒干后亦做燃料。



野牦牛嗅觉敏锐,又栖息在荒僻的高山上,很难捕获。世界上只有很少的动物园展览有野牦牛

雪兔(L.timidus)



别名:白兔、变色兔、高山兔



种类划分:兔形目(Magomorpha)兔科(Leporidae)兔属(Lepus)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兔形目 本目有两种10属,是一些进化成功的动物,除南极和马达加斯加外,它们遍布所有陆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原不产兔,是人后来引进的。它们已适应于各种产地条件,无论是海平面还是雪线,从沙漠到北极,从草原到森林都有兔。大多数种类都喜欢草原,因为其主要食物是草。在开阔的地区,良好的视力和听觉使它们能及早发现敌人。



它们与啮齿类的区别在于它们有两对门齿,一前一后。前门齿象啮齿类那样终生生长。它们与啮齿类的另一区别是门齿两面均生有坚硬的珐琅质。过去曾把本目划在啮齿目内,后来认识到它们的相似处大多仅是表面的,就给兔另立一目。



兔科 本科有9属约50种。



兔属 本属约有30种,分布范围广泛,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等地均有。它们大多居住在开阔的多草地区;也有的栖息在树林中。它们不掘地洞,也不在地洞中居住。主要在夜间活动,有些种也在清晨和傍晚活动。栖息在温带地区的母兔年产2-3窝,孕期41-47天。



雪兔



分布于北极及其附近的寒带地区,在我国分布于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



雪兔冬毛全身雪白,仅耳尖及眼圈呈褐色;夏毛头部、背部为棕褐色或棕黄色,腹部白色,喉部、胸部及前后肢的背面呈淡褐色。

体长50厘米。



雪兔主要栖息在森林边缘、森林草原及丛林地区,也栖于湖泊及河流的沿岸。多在夜间活动,白天隐居洞穴中。主要吃草本植物,冬季取食树枝、树皮、干草等植物。其天敌有猞猁、

狼、黄鼬以及鹰等。



冬季,雪兔喜欢生活在桤木丛生的灌丛中,吃睡都在里面不轻易出来。在它们生活的灌丛旁,常有一些低矮的柳树,雪兔只要钻出灌丛,跑到开阔的雪地上,就能吃到那些可口的嫩柳树枝。可是雪兔为了躲避敌害的袭击,轻易不跑到雪地上去的,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水鹿(Cervus unicolor)



别名: 黑鹿、春鹿



种类划分: 偶蹄目(Artiodactyla) 鹿科(Cervidae)



保护级别: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偶蹄目:



包括9科82属,近200种动物。它们几乎遍布全世界,澳大利亚、新西兰、北极和南极除外。本目中有许多体型优美的动物,也有相当丑陋的,还有一些对人类很有用的动物。



偶蹄目的动物特征是趾为双数,第一趾已完退化,第二趾与第五趾不发达或缺如,第三、四趾发达,支撑全身重量。胃有二至四室。



偶蹄目动物具复杂的消化系统,绝大多数偶蹄动物(真反刍动物有170多种)胃有四室,即有特殊的反刍系统。这使它们能迅速吞咽食物,进入瘤胃、网胃,等它们避开猛兽能安全休息时,再使食物逆转至口中重新咀嚼并第二次咽下去,慢慢地消化。



本目动物的体形大小也相差很多,最小有鼷鹿肩高仅20厘米,体长46厘米,体重2.5公斤。而最高的长颈鹿肩高达3.5米,躯体笨重的河马体重可达4.5吨。



鹿科:



有17属约40余种动物,产在亚洲、欧洲、非洲、南美和北美各地,被引进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它们栖居地区多种多样,包括森林、北极苔原、干旱的沙漠、开阔的灌木地带和海洋。



这些细长腿动物的特点是头上有角或有獠牙。本科中仅两属两种动物无角而具獠牙,即麝与河麂。除驯鹿雌雄均有角外,其余鹿类都仅雄性有角。角为分叉而无鞘的骨质实角,每年脱换。新长出的角有一层茸毛并满血管(即中药中的鹿茸)生长完全后血管停止供血,角骨化,外皮茸毛脱落,成为硬角。鹿在一、二岁时长第一对角,一般只是短而直的小角,不分叉。角的大小和叉数随年岁增长而增大加多。



雌性比雄性躯体小且更加细长。本科动物均每足四趾,第三、四趾发达,第二、五趾小。雌兽有两对乳头,麝只有一对乳头。它们胃分四室,反刍。本科中体型最小的成员是麝和普度鹿,最大的驼鹿。它们均为食草动物,吃草、树皮、细枝、嫩树芽和其它植物。



水鹿:



国内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广东、台湾等省区。国外产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水鹿体型粗壮,颈长,具长而蓬松的鬣毛;尾甚长,密生长而蓬松的毛,显得尾很粗大;体毛一般为暗栗棕色,臂部无白色斑,颌下、腹部、四肢内侧、尾巴底下为黄白色。



水鹿一般栖息在海拔1400~3500米的各类森林、稀树高草坡等环境中,喜欢活动于夹杂在森林中的草坡地带。有季节性小区域的垂直迁移现象。其活动范围大,没有固定的窝,很少到远离水的地方去。水鹿全年均喜欢在泥水中跋涉,甚至在冬天地面上出现寒霜时,也常见到水鹿卧在浅水中。水鹿在雨后特别活跃,夏天常到偏僻的水洼地打滚洗浴,弄得满身泥污借以防止蚊蝇。



水鹿主要在夜间活动觅食。它主要吃草,尤其喜欢吃靠近水源的嫩草,也吃树叶、嫩芽和野果
[ 编辑 Faylovingyou 在 06-02-11 18:46 ]

塔尔羊(Hemitragus)



种类划分:偶蹄目(Artiodactyla) 牛科(Bovidae)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偶蹄目

包括9科82属,近200种动物。它们几乎遍布全世界,澳大利亚、新西兰、北极和南极除外。



偶蹄目的动物特征是趾为双数,第一趾已完退化,第二趾与第五趾不发达或缺如,第三、四趾发达,支撑全身重量。胃有二至四室。它们具复杂的消化系统,绝大多数偶蹄动物(真反刍动物有170多种)胃有四室,即有特殊的反刍系统。这使它们能迅速吞咽食物,进入瘤胃、网胃,等它们避开猛兽能安全休息时,再使食物逆转至口中重新咀嚼并第二次咽下去,慢慢地消化。



牛科

本科包括各种羚羊、扭角羚、长角羚、薮羚、水羚、牛羚、瞪羚、野牛、水牛、羊等,共有49属120多种动物。本科动物分布广泛,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格陵兰均有,但主要产在东半球,还被引进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



它们的体型差异很大,羚羊多大躯体细长优美,牛则粗壮笨重。水牛属(Bubalus)和野牛属(Bison)动物肩高达1.9米,而王羚肩高只有25.5-30.5厘米。



本科动物胃有四室,反刍.它们角的开头和大小各有不同,大多数动物雌雄均有角,在本科的49属中只有9属是仅雄性有角。它们没有上门齿和上犬齿。四角羚(Tetracerus

quadricornis)是本科中的独特动物,因为有它长四个角。



塔尔羊



有三种:模式种塔尔羊(H.jemlahicus)产在喜马拉雅山区、克什米尔、尼泊尔;阿拉伯塔尔羊(H.jayarari)产在



阿拉伯半岛南部;尼尔吉里塔尔羊产在印度尼尔吉里山和印度南部。



塔尔羊体长约1.1米,尾长约9厘米,肩高61-106厘米,体重可达100公斤。



它们栖息在有树木的山坡上。清晨和傍晚觅食,即吃草也吃树叶,几乎什么植物都吃。白天找有遮蔽的地方休息。它们结成群一起活动,有时可达30-40只。它们很警觉,对手难以接近,尤其是从坡下向上走更难接近它们,因为群中总有担任警卫的羊,密切注意着周围有无危险征兆。



老年雄性在夏季另组成小群,居住在最崎岖险峻之处,到冬季回到大群中,一起过冬。



仔兽产在6-7月间,每胎1-2仔,孕期180-242天。寿命16-18年。它们能适应人为饲养的条件。



尼尔吉里塔尔羊数量稀少,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把它列为濒危级动物。塔尔羊产地山区居民认为塔尔羊的肉可治疗发热与风湿病

长臂猿



种类:灵长目(Primates)猩猩科(Pongidae)长臂猿属(Hylobates)



保护级别: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灵长类是哺乳动物中最聪明的动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大而发达的脑子,这一点最明显地表现在人属(Homo)的身上。从祖系来说,灵长类与食虫类关系最密切。



长臂猿是现存类人猿中最小的一类。类人猿共有5属,均产在东半球的热带森林中,它们在灵长类中,除人以外是最先进的动物。它们的脑子很发达,与人的关系最密切;可以只用腿行走;没有尾巴;拇指可与其它四指相对。它们都白天活动,主要是素食性的。



长臂猿属有6种,产在中国、印度、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它们是体型最小的类人猿,也是高级灵长类中最落后的成员。长臂猿生有一身厚密的毛,没有尾巴。体长45-64厘米,体重5-8公斤。



长臂猿属名Hylobates的意思是“树中居住者”,它们的确当之无愧。它们的行动迅速敏捷,超过任何其它哺乳动物。它们在树上主要是用两只长臂悠来悠久去,一下子能悠出3米多远,而在树枝上能一下跳出9米多远。它们在地面上或大树枝上时用双腿走路,身躯直立起来,同时把胳膊抬起来保持平衡。



长臂猿是很嘈杂、喧闹的猿猴,日出时会在树顶上发出一系列的呼叫声,叫声越来越高,然后减弱消失。有的长臂猿有声囊,如黑长臂猿与合趾猿,可能发出响亮的声音。



它们住在由平地至海拨2000多米高处的雨林中,栖息于树林的最高层。它们很少到地面上来,夜晚睡在树上,也不做窝,而是两、三只挤在一起坐着睡觉。长臂猿组成一家庭一起活动。每群通常是两只到六只,由一对成年猿和它们的幼仔组成。每群长臂猿都有它们居住的界限,不准其它长臂猿进去。如果有其它长臂猿侵入,群中的雄猿就会发出拖长的叫声,同时做出威吓的动作,还会袭击对方,把对方赶走。



长臂猿主要吃果子、树叶和嫩芽,偶而也吃昆虫、幼鸟和鸟卵。它们会用手从树洞中舀水喝。



雌性长臂猿一般每两年产一仔,孕期为7个月。幼仔出生时几乎完全是白色的,以后毛色逐渐变深。幼猿在母猿的腹部紧紧抓住母猿,母猿在树间用前肢悠荡时把腿反起来托住幼猿,大多数长臂猿5-7岁性成熟。



白掌长臂猿(H.lar)产在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它们的躯体有黑色的,也有浅黄褐色的,但手和脚都是白色的。其躯体毛色的深浅与性别、年龄无关。



耸毛白掌长臂猿(H.l.pileatus)的幼仔出生时,毛是白色的,但数周后变变成浅黄褐色了。



黑长臂猿(H.concolor)产于中国云南、海南岛及越南、老挝。头上有冠毛,成年雄性全身都是黑色。



白眉长臂猿(H.hoolocr)的前额的一道白色横条纹。



灰长臂猿(H.moloch)产在爪哇和加里曼丹,毛色有很大差异,由银灰至黑色,一般为灰棕色。



长臂猿中体型最大者为合趾猿(Symphalangus syndactylus),最大体长为90厘米,体重8-13公斤,其特点是在二趾与三趾间有蹼,把两趾连在一起。雌、雄喉部都有裸露骨的声囊,呼叫前,声囊先膨大,使其叫声响亮,传出很远。



倭长臂猿(Symphalangus rlossi)体型最小,仅产于苏门答腊岛以西的明打威群岛上

紫貂



种类:食肉目(Carnivora) 鼬科(Mustelidae) 貂属(Martes)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食肉目包括8科101属约250种动物。除南极和一些岛屿外,本科成员遍布全世界。它们是些脑子发达、行动敏捷的动物。食肉动物每只至少有四趾,每趾均有爪,第一趾不与其它余趾相对。一般年产仔1-2窝。



鼬科包括25属将近70种动物,即有陆栖性也有水栖性动物。除澳大利亚和南极以外,本科的动物遍布全世界。鼬科动物主要都是食肉的,虽然有些种偶然也吃植物性食物,还有几属是杂食性的。它们常靠嗅觉猫食,虽然听觉和视觉也很发达。雄性体型一般比雌性大四分之一。许多鼬类以它们肛腺的恶臭分泌作防御武器。



貂属包括8种动物,其中有6种在东半球,两种在西半球。貂类一般都独体,日夜均活动。它们行动敏捷优美,吃多种类型的食物,除吃小型动物外,也吃腐肉、昆虫和野果。



紫貂(M.zibellina)(又名黑貂)在貂类中最著名。它的毛绒厚密,细致柔软,轻暖而有光泽,作为最珍贵的毛皮之一久负盛名。



紫貂常栖息浓密的原始森林中,在岩石间,树洞中或树根下做窝。主要捕食各种小型动物,也吃鸟类、植物种籽、松子及浆果。在人为饲养下,4-7月发情,每产1-4仔,孕期270-290天。刚生下的幼仔眼睛闭着,毛为白色,但过数小时后即变为灰色

细嘴松鸡



细嘴松鸡[二类保护鸟](Tetrao parvirostris)俗称林鸡,体型似家鸡。雄性成体最大者可达四公斤,多数重约三公斤;在头颈部有青紫色闪光。肩部、初级飞羽,以及翅和尾上的一些覆羽尖端部分为鲜白色;尾长大,其长度略短于翅长,外形似楔状;下体黑褐色,杂以白斑,尾下覆羽的尖端有宽达2-2.5厘米的白色端斑。雌性成鸟体重约二公斤,上体大致为棕色,但具黑褐色闪蓝光的横纹,在头顶上又常形成圆点状;尾及尾上覆羽黑褐色,有红棕色细纹;翅及尾上的覆羽也有白色端斑。两性的嘴均黑褐色。脚与趾黑色。在两眼的上方有红色裸皮。



细嘴松鸡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典型代表性鸟类,以往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在大兴安岭的南端阿尔山,小兴安岭的带岭均有分布,冬时在河北兴隆县偶尔亦能见到。如今,细嘴松鸡在大兴安岭主要分布在宾州铁路线以北地区,在小兴安岭地区,则主要沿黑龙江流域分布。细嘴松鸡垂直分布不明显,喜栖息于赤杨、柞树、杜鹃等阔叶树种与落叶松的混杂林内,在亚高山的矮曲林带很少见到,也很少到林缘、草甸及农田中活动。主要以红松、落叶松、桦树等的嫩芽和枝叶为食,亦食部分浆果、草籽及动物性食物的蜘蛛、蜗牛、甲虫和蚂蚁等。



细嘴松鸡约在三月下旬,当阳坡积雪开始融化时,即开始发情,经们常有固定的发情场所,在黎明前后常聚集10余只或数十只之多,雄性之间常有夺雌争斗。在地面上倒木下、灌丛中营巢,5月初产卵,每窝产卵6-12枚,呈淡灰褐色,有黄褐及赤褐色斑点和条纹,不同窝的卵深浅也有变化,卵的大小平均为59.6×41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2-24天。幼雏发育很快,三个月后,大小即与成鸟相似。细嘴松鸡主要敌害是紫貂

雪豹



食肉目猫科



学名:Panthera uncia



英文名:Snow leopard(0unce)



中国1级保护动物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是高山动物,夏季居住在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上;冬季则下降到1800-3000米的地方。产于亚洲中部地区,我国常见地区为四川、西藏、青海、新疆等地。



雪豹多栖息在空旷多岩石处或是高山坡上。有固定巢穴,一般在岩洞中或岩石缝间。在一个洞中能居住数年之久。它们不是总固定在高山积雪中活动,而是随着猎物迁移,有时到山上,有时下来。



主要猎食野山羊、岩羊、斑羚、鹿等,也吃土拨鼠、黄鼠、野兔等啮齿动物。它们借助周围环境及隐蔽物逐渐潜近猎食对象,然后猝然发起攻击。也有时埋伏在岩石后面伺候过往动物。雪豹独居,夜间活动,在黄昏和黎明时很活跃,白天很少出来,所以人们难得见到它。



雪豹的突出特征是尾部长而粗大,与体长比例为1:0.75至1:1之间。雪豹的毛比普通豹长得多。背部的毛长6厘米多,腹部的毛更长。雪豹生性凶猛机警,感官敏锐,四肢矫健、行动敏捷灵活,善攀爬、跳跃,在高山上没有敌手。



雌雪豹繁殖期2-3月,每产2-4仔,孕期93-110天,2-3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



雪豹毛色美丽,难以捕获,是稀有的展览动物。皮毛华丽、厚密而柔软,非常珍贵

白枕鹤

[二类保护鸟](Grus vipio)亦称白顶鹤、红面鹤。体型小于丹顶鹤,但稍大于白头鹤。通体大致灰色略带黑色,它的额部及两颊皮肤裸露呈艳红色,而得名红面鹤;头顶部、后颈及颈部两侧为白色;喉部、前颈及下体则为灰黑色。两翅、尾、嘴与脚均长于白头鹤。嘴的颜色为黄绿色,但脚为暗红色。雌鸟与雄鸟同色。白枕鹤的幼鸟两颊部尚未红起来,后颈及颈侧羽毛不是白色,而是黄色,两脚为青色。



白枕鹤性机繁,警惕性高。栖息地比较广泛,水田、旱地、荒田、湿地及海湾等均有。为杂食性,主要食植物种籽、草根、谷物及小麦,亦食麦根、麦的茎叶及嫩芽等;动物性食物有鱼类、吓、蚌、昆虫等。白枕鹤4月开始繁殖,喜在水深17-25厘米的低洼地上,长有草丛的地里营巢。巢较简陋,大多在产卵的当天临时筑巢,巢呈浅盘状,仅在中央部分略有凹陷,所利用的巢材,是就地取材,以芦苇为主,其他还有莎草、三棱草等,整个巢距水面约7-8厘米。白枕鹤年产卵一窝,每窝产卵2枚,卵呈灰绿色,钝端具密集的紫褐色斑点,尖端斑点稀疏而小。卵重约170克,最重者可达205克。孵卵期29天,雌雄鹤轮流孵卵。出壳后3-4小时的幼雏就可爬动,8小时后即能进食。白枕鹤,分布在我国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的下游以及吉林省的通榆县、镇来县。在我国比丹顶鹤少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大约有一百只左右。入冬前迁至长江下游江苏、安徽等省越冬

乌贼的秘密



乌贼,又叫墨鱼。其足生于头上,这是动物界绝无仅有的。乌贼共有10只足,8只短足围口而生,另有两足特别长,主要用于捕捉食物,称为捉足。



乌贼的背皮上有黄、黑、橙黄色等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的周围有放射状的纤维肌丝,可使色素细胞放大或缩小。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乌贼能随心所欲地把身体的颜色变换得和周围环境一模一样。乌贼就是靠着这变色隐身技能,在危急时刻摇身一变,使"敌人"即使近在咫尺也无法辨其所在。



乌贼不仅善于变色,而且还有一招施放"烟幕弹"的杀手锏。原来,在乌贼体内长有一个墨囊,里面贮满了浓墨的墨汁。每当它突遇强敌,无法逃脱之时,就立刻喷出一股浓墨,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漆黑。在对方惊慌失措的一刹那,它便趁机溜之大吉。



乌贼的游泳方式也很有特色,素有"海中火箭"之称。它在逃跑或追捕食物时,最快速度可达每秒15米,连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百米短跑冠军也望尘莫及。它靠什么动力获得如此惊人的速度呢?原来,在乌贼的尾部长着一个环形孔,海水经过环形孔进入外套膜,并有软骨把孔封住。当它要进行快速运动时,外套膜猛烈收缩,软骨松开,水便从前腹部的喷水管急速向后喷射出去,顿时产生了很大的推力,使乌贼象离弦之箭冲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