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动物集锦

鹦鹉螺



鹦鹉螺属于头足纲中的四鳃类。古老的头足类也都像鹦鹉螺一样,有不同形状的贝壳。但到现在它们大都已经灭绝,唯一剩下的只有在海底生活的鹦鹉螺了,所以鹦鹉螺是一种“活化石”,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很久以来便是动物进化系统研究中的很有价值的材料之一。



鹦鹉螺是一种底栖性的动物,平时在海底爬行,偶然也漂浮在海中游泳。它的游泳方式跟乌贼相仿,是利用它的两片互相包被的漏斗喷水进行的。鹦鹉螺的触手数目很多,一共有90个。其中有两个合在一起变得很肥厚,当肉体缩到贝壳里的时候,用它盖住壳口,这与腹足类的厣的作用相当。



世界上生活的鹦鹉螺一共只有3种,数量也不多。它们的贝壳很好看,珍珠层很厚,可供玩赏或制造工艺品

最为珍贵的鹿类──黑麂



黑麂是体形较大的麂类,体长100~120厘米,肩高56~62厘米,体重21~26千克。通体毛色为棕黑色,额部有一簇呈鲜棕色、浅褐色或淡黄色的毛,长度可达5~7厘米,有时甚至能遮住两只短角。根据额毛的颜色以及身体的颜色,就可以与其他麂类相区别。尾巴较长,一般超过20厘米,背面为黑色,腹面和侧面为纯白色。只有雄兽的头上有角,但很短,长度角柄很长,为5~7厘米,角冠却很短,仅有1~5厘米,大多数短于角柄。



黑麂是我国的特产动物,没有亚种分化,分布范围十分狭小,仅见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黑麂主要栖息于海拔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中,比其他麂类栖息的位置较高。早春时常在茅草丛中寻找嫩草;夏季生活于地势较高的林间,常在阴坡或水源附近,偶而也到高山草甸;冬季则向下迁移,在积雪的时候被迫下迁到山坡下的农田附近,大在阳坡活动。大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常在大树根下或在石洞中休息,在陡峭的地方活动时有较为固定的路线,常踩踏出16~20厘米宽的小道,但在平缓处则没有固定的路线。一般雄雌成对在一起,活动比较隐蔽,有领域性,一般在领域范围内活动,还具有惊人的游泳本领。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叶和嫩枝等为食,种类多达近百种,包括伞菌、三尖杉、矩圆叶鼠刺、杜鹃、南五味子、爬岩红等。更令人惊奇的是,曾在它的胃内发现过一些碎肉块,表明它能偶而也吃动物性食物,这在鹿类动物中还是绝无仅有的。



黑麂全年都能繁殖,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雌兽每胎产1仔,产后就可以发情和怀孕,估计每4年内能产3胎。



在国外,黑麂不但迄今未曾在任何外国动物园展出过,而且仅有1~2件标本收藏,即使是我国的动物园也仅展出过1~2只,因此被国际上公认为最为珍贵的鹿类之一。目前,野生的黑麂有2个分布中心,一个是在安徽南部,另一个在浙江西部,总数仅有5000~6000只。现在已经在这2个中心区建立了清凉峰、古牛降、九龙山、凤阳山等自然保护区

塞舌尔猫头鹰



猫头鹰,又叫鸮,为鸮形目夜行性猛禽。鸮形目下分两个科:鸱鸮科和草鸮科。属于鸱鸮科的猫头鹰大约有167种,属于草鸮科的猫头鹰有14种。



猫头鹰的大眼睛只能朝前看,要向两边看的时候,就必须转动它的脖子。猫头鹰的脖子又长又柔软,能转动270度。由于是夜间出来捕食的猛禽,因此听力显得特别重要。猫头鹰的头骨不对称,两只耳朵不在同一水平上,有利于根据地面猎物发的声间来确定猎物的正确位置。



猫头鹰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北极地区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猫头鹰的踪影。猫头鹰的窝有的筑在树洞里,有的筑在岩石缝中,有的筑在地面上,还有的筑在仙人掌中。各种猫头鹰下的蛋都是白色的。



猫头鹰完全依靠捕捉活的动物为食。猎物的大小视猫头鹰的体型大小而定,小到昆虫,大到兔子都有。也有一些以捉鱼过日子的。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部分,如骨头、毛发、羽毛,会压缩成小球反刍出来。分析小球的成分,可以断定猫头鹰的猎物类型。



比较常见的猫头鹰有北美东部地区的锐鸣鸮(又叫长耳鸮、叫鸮),栖息在欧洲南部到贝加尔湖的鸺鶹(角鸮属的一种猫头鹰)。



多种产于热带地区的猫头鹰数量稀少,有的只能从博物馆的标本中看到,它们的习性也很少有人研究过。



许多种大型猫头鹰外形很相似,但叫声不同,根据叫声可以把它们区别开来。鹰鸮是大型猫头鹰的一种。,头上有簇状羽毛,不少人误认为是耳朵,实际上它与耳朵没有任何关系。大型猫头鹰中,栖息在美洲的只有大角鸮,还有大约17种分布在欧洲、亚洲和非洲。北方的鹰鸮分布最广,从斯堪的纳维亚和西班牙的日本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长大约有71厘米。



妖鸮是猫头鹰中体型最小的,产于美国南方和墨西哥。身长只有13厘米,在啄木鸟于巨仙人掌中啄出的洞里筑窝,以食小昆虫为生

卷羽鹈鹕



卷羽鹈鹕,别名塘鹅、鹈鹕,学名 Pelecanus onocrotalus,英文名 European white pelican,为鹈鹕科 Pelecanidae鸟类,分布在我国新疆、青海及山东以南沿海等地。



卷羽鹈鹕,大型涉禽。全长约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长卷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红色。嘴宽大,直长而尖,嘴的下面有一个与嘴等长且能伸缩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黄色,脚肉色。



卷羽鹈鹕栖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会潜水。以鱼为主食。成年鹈鹕一般配对生活,在地面营巢产卵。每窝产卵1-3枚。两性孵卵并喂雏。刚出蛋壳的小鹈鹕体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浅浅的白绒毛。亲鸟以半消化的鱼肉喂雏鸟,等雏鸟长大后,把头伸进亲鸟张开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带回的小鱼。



卷羽鹈鹕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南非国鸟——蓝鹤





全世界共有15种鹤,而蓝鹤(Anthropoide sparadiseus)是非洲所拥有的6种鹤之一。它高雅而美丽的外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有多层柔美而悠长的羽毛,由此构成特别长的“内翅”(三级飞翔),乍一看,会使人以为它有很长的尾翼,其实不然。大多数鹤类在头部和脸部都会有艳丽的装饰,最典型的就是头部有红色羽毛或者红色的裸皮,而全身羽毛球则纯黑或纯灰、纯白,偶尔会间以明显的条纹,或配有精美的鸟冠。可是在这方面,蓝鹤却非常朴实无华。它的头形很一般,仿佛只给自己挑选了一项朴素无沿的便帽。但头后部的羽毛却长得特别长,顺顺滑滑地构成一个弧形,使头部看起来非常圆润,也将颈子衬托得特别纤细。

鹤的种类

鹤主要是湿地鸟类,“进化链”与鹤形目相关。在这个族群中,有各种各样的秧鸡、黑水鸡、红骨顶鸡、泽鸡和白骨顶鸡等。秧鸡类相对比较体小,矮胖,喜欢躲躲闪闪、藏藏掖掖的。无论是从长相还是从举止上看,跟优雅大方的鹤确实很难相提并论。但是,种种细微的迹象表明,二者又的确属于同一种源。例如:在换羽时,它们都是“一次性”换完,而不是“陆陆续续”换掉的;还有,它们都选择平地筑巢孵卵。跟其他同类所不同的是,蓝鹤和它的近亲蓑羽鹤(Demoislle crane)已经从湿地“解放出来了”。对于它们,湿地仅是一处栖息地,至于觅食和筑巢孵卵这类事情,它们都会在旱地上完成。只不过蓝鹤选择筑巢的草地,往往与潮湿地带比较接近而已。大多数现存的鹤类,比如南非的灰冠鹤(Grey Crowned Crane)和垂肉鹤(Wattled Crane)也都会离开湿地到别处觅食,至少会偶尔如此。不过到了繁殖期,它们肯定还会回到湿地。

由于已经能够从很有局限性的湿地“解放”出来,所以在南部非洲的3个鹤种之中。蓝鹤成为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然而,除了栖息地的区别之外,蓝鹤在其他生活习性上,与自己的同类仍是十分相像的。作为一个群体,鹤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们行为模式的保守性。在这方面,无论是哪一种鹤,都十分相象。在觅食方面,虽然不同的鹤对食物各有所爱,但基本上都以植物为主,辅以各种昆虫,在繁殖期尤其如此。实际上,所有鹤类都喜欢到刚发芽的农田去捞取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外快”,此举往往会导致它们和农民之间发生冲突。

也许是因为它们具有雍容华贵的帝王气质吧,所以在与配偶的关系上,它们是十分忠诚的。这使得它们在悠久的民间传说中一直拥有良好的口碑。在鹤类社会,一旦双方确定了配偶关系,那么彼此肯定会“从一而终”,直至其中一方去世。最令人称奇的是,双方只要“结了婚”,肯定会时时刻刻形影不离,极少出现一方远离到对方视野以外的情况。甚至在非繁殖期,当“夫妻俩”要暂时回到群体中过集体生活时,它们仍会恩爱有加,如影随形,时刻保持着“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亲密状态。鹤群的另一个惹人喜爱的特征,是它们那引人入胜的舞姿。翩翩起舞是它们的一种习俗,舞者既可以是一对恩爱夫妻,也可以是鹤群中正含情脉脉企图寻找配偶的年轻的鹤。

有趣的生活习性

蓝鹤一般在春天筑巢孵蛋,通常一窝蛋只有两枚。有时这两枚蛋就直接产在光秃秃的地面上。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在蛋的底部发现一层不很明显的、薄薄的垫子。它是由干草、动物排泄物,甚至小石头等物构成的。在我观察过的一个鹤巢里,就发现有几百件这样的小东西。蓝鹤应该属于在繁殖期会变得特别醒目而漂亮的鸟类之一。而且看来在选址筑巢方面,它们显然十分粗心,过于草率。因为它们用于孵蛋的鸟巢总是筑在毫无遮掩的平地上。此外,它们全身的羽毛也毫无伪装。在这方面它们跟其他一些同样喜欢在平地上筑巢孵蛋的大型鸟类相比,如斯坦利的地鵏(Stanley’s Bustard),就大不一样。通常,人们在大约一公里之外就可以发现正在孵蛋的蓝鹤。

那么,古时候这种鸟到底是如何与非洲那些凶猛的食肉动物周旋的呢?这简直是一个谜。也许,其成功之道全仗它们那种与生俱来的高度警惕性。不错,你可以从很远的地方发现正在孵蛋的蓝鹤,但是请放心,它肯定会在你发现它之前就早已发现了你。只要你流露出一丝企图靠近它的迹象,它就会警觉地倏然离去。待你向鸟巢附近靠拢时,它早就跑到几百米之外了。这时,除非你在此前已经为这个鸟巢仔细做好记号,否则根本找不到它。它们的蛋个头虽然不小,可是蛋壳上却有巧妙而隐秘的图案。明明走十步你就应该可以看到它的,可是你转了一百来步还是发现不了它。

大鸟通常会将孵出来的两只雏鸟一起喂养,这一点很令人吃惊。因为在圈养的蓝鹤中,新生的小蓝鹤表现得十分好斗。如果不及时将同一窝的两只雏鸟隔离开来,肯定会造成二者相斗,两败俱伤,甚至命丧黄泉的恶果。不过,这种现象通常会在一个星期左右就自然消失了,就像在一些捕食猎物的大鸟中常见的“手足反目,自相残杀”情形一样。在野生环境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巧妙方法就是及时将刚孵出的雏鸟带开。对自己的“新生儿”采取“骨肉分离法”,是一些秧鸡类鸟的又一特性。父母双方各带开一只雏鸟,并负责养育它,经此来解决这一难题。但是,雏鸟为什么会具有这种天生的“杀亲”本能,至今仍是一个有特解释的问题。为了保护自己的雏鸟,蓝鹤们通常会做出一些吸引人注意的掩护动作,比如展开双翅,或假装受伤等等,就像大鸻常做的那样。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当它们的家庭受到只有中等个子的猛兽,比如狗的威胁时,它们也敢于无所畏惧地迎战。这个时候,它们那利如双刃剑的细长鸟喙,也不是好对付的。

繁殖期结束之后,蓝鹤夫妻带着已经基本上长大了的幼鸟,回到由非繁殖期的蓝鹤组成的鹤群中过集体生活。然后,几乎在整年的时间里都随同鹤群在栖息地活动。鹤群里当然还有很多年轻的蓝鹤,正等待着自己繁殖期的到来。下一个筑巢周期来临之时,繁殖期的蓝鹤“夫妻”就会离开鹤群,将自己的后代留在“亲戚”们中间,让它们代为照看,直至这些幼鹤长大成熟,进入繁殖期,并组成自己的家庭。

世界上有许多种鹤都具有迁徙性,每年都在相隔数千公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季节性地飞来飞去。在这一点上,蓝鹤和其他的鹤也没什么两样。尤其是到了冬季,它们总会离开涨拔较高的繁殖地。但是它们迁徙的准确模式至今还没能搞清楚,而且经常出现颇为矛盾的现象。在许多文章中,关于蓝鹤的迁徙行为众说纷纭。几乎是有多少作者就有多少种说法。其实,就是最近的一次对小群蓝鹤的卫星跟踪,也只能比较深入地提示蓝鹤在自己“区域内”的活动规律。只有一只带着色圈标志的年轻蓝鹤是个例外。它飞越了整个蓝鹤分布地,从Mpumalanga 的Dullstroom一直飞到西南岬(south-western Cape)的“山那边”(Overberg)。

国鸟的命运

蓝鹤是南非的国鸟。然而最近,在为南非军队制服的盾形纹章选择新标志时,它败给了具有战士雄风的“秘书鸟”(鹭鹰)。蓝鹤同时也是先前的“南非鸟类学会”的会标。不过最近新成立的“南非鸟生活”组织,则以国际通用的燕鸥标志作为其会标。其实用蓝鹤作为象征南非的国鸟是再合适不过了。它个头够大,体形独特优美,外表安详而自信。尤其是当它偶尔像芭蕾舞者那样旋转着翩翩起舞时,或是快乐地“高歌”时,就更能充分地展示它超凡脱俗的特色。最重要的还是它所独具的土生土长的“地方性”。蓝鹤原本只分布在南非,唯独有一个小分支,远离它们南方的“表亲”,北上栖息在纳米比亚的埃托沙盐沼地(Etosha Pan)。蓝鹤也会季节性地跨越国界,飞到邻近的莱索托、斯威士兰、博茨瓦纳,甚至津巴布韦等国家,偶尔还会在这些地方筑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99%的蓝鹤是以南非为家的。

遗憾的是,其实它们在“家”里所得到的待遇并不很好。就像它们出现在各种纹章标志上的机会在减少一样,野生蓝鹤数量也在减少,二者之间似乎不无关系。的确,不再把它们当作军服纹章标志的理由之一,就是它们已经丧失了过去那种“无处不在”的优势。在许多它们以前栖息的地方,已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

所幸的是,蓝鹤的厄运还不至于差到“绝望”的境地。如今它们的状况还是有好有坏,参差不齐的。境况最差的是那些原本分布在辽阔的草原生物群落区的蓝鹤。那里曾经是它们可靠的“根据地”。可如今在这类地区,90%的蓝鹤已经在过去的20年中逐渐消失了。只剩下大约9000只还稀稀拉拉地“坚守”在这里。起先,人们对这一严重情况并无觉察,等到发现时已经“悔之晚矣”。导致这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毒死亡”。

漫不经心、不负责任地滥施农药是最主要的罪魁祸首。更为恶劣的是,有些农民在发现蓝鹤“人侵”他们的农田时,会有目的地针对蓝鹤施放毒药。当然,也有的蓝鹤是在农民对其他鸟类或哺乳类“入侵者”施放毒药时被“误杀”的。甚至是因为农民为了“打野食”而下药捕捉其他鸟如珍珠鸡等时,被“捎带着”丧命的。

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在南非,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之一的草原地带,是承受人类压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因为,有许多颇具威胁的其他因素都与草地有关。比如,在草原地带人居稠密,就像Guateng和前Transkei地区的情况那样。由于人居稠密,能给像蓝鹤这样的大鸟留下的生活空间就十分有限了。尤其是当它们要寻找一块比较安静的地方筑巢孵蛋时,就更感到难以落脚。大规模“地毯式”的商业性造林也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活动范围较大的蓝鹤所需要的开阔地。此外,在海拔4000英尺以上的高原地带以及其他地方,像迷宫一样分布得越来越广泛的高压电线对蓝鹤的威胁也不小。一旦撞上了,它们总会九死一伤,很少能幸免于难。造成威胁的因素还有:由于推行“一统经”的农田连片耕作法,田地与田地之间完全没有了间隔,这就更加缩小了蓝鹤可能生存的空间。因而出现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现象:蓝鹤群从西部的草原生物群落区,向与之相邻的干燥台地东部半干旱地区“渗透”。显然,这种贫瘠的草地稀疏的地方并不是它们理想的栖息地。在这里,它们也只能稀稀拉拉地勉强落下脚。

不过好消息还是有的。它们来自西海岬(Western Cape)的fynbos生物群落区,特别是位于波特河(Bot River)的摩色尔湾(Mossel Bay)之间的南部沿海平原上的“山那边”(Overberg)一带。从历史上看,这里以前从来就没有过蓝鹤。因为在这里,贫瘠的土地被多叶的灌木丛密密扎扎地覆盖着,这种环境并不适合蓝鹤栖息。然而,在人们进行了农业开发之后,蓝鹤们陆陆续续地来了,数目还相当可观。

刚开始时,迁来的蓝鹤并不很多,它们的迁徙处于一种“低调”状态。大约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至80年代,由于人们在这里采取了庄稼地休耕、农田与牧场轮流变换等混合型农业运作方法,使得这里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善,这样一来,此地蓝鹤的数量简直是爆炸性的猛增。可喜的是,这一现象也向西部沿海平原蔓延,一直发展到斯瓦特兰(Swartland)。对这一地区蓝鹤数量的统计表明,在西海岬(Western Cape)至少有6000只至10000只。

不过,这里还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问题:在南部这一片新发现的蓝鹤的“人造天堂”里,蓝鹤的繁荣完全依赖于农民耕作的“时尚”,或者说“流行模式”。如果有一天,人们由于兴致所至使流行的农田与牧场轮流变换的方法不再时尚了,那么蓝鹤群从该地区消失的速度,肯定会像它们当初突然猛增的速度一样。

近几十年来,南非对蓝鹤的保护力度在加大。最初,只是向农场主强调这一问题。如今,已重视对所有农业工人进行教育。此外,在全国范围内还普遍开展了沿路计算蓝鹤数量的活动,以监控蓝鹤(包括其他大鸟)的数量。这种努力是具有典范作用的,它为其他地方的鸟类保护工作树立了榜样。但是,如果想更长久地保护好蓝鹤,那么我们还需学习和掌握更多关于野生蓝鹤的生物学方面的知识
[ 编辑 Faylovingyou 在 06-02-11 19:45 ]

喜马拉雅塔尔羊





喜马拉雅塔尔羊,别名长毛羊、塔尔羊,属于牛科,学名为 Hemitragus jemlahicus。



我国是在1974年发现塔尔羊的。其体型粗壮,体长120~140厘米,肩高84~101厘米,雄性体重可达90千克。整个头形狭长,雌雄具灰褐色的角,但雄羊角比雌羊角粗大,正面观二角呈倒“人”字形。颌下无胡须,尾短而腹面裸露。雌羊比雄羊体小,全身被毛粗硬呈暗灰褐色或褐色。雄羊颈部、肩部和臀部被毛可长达12~18厘米。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喜马拉稚山南坡,常活动于崎岖的裸岩山地及林缘,适应严寒多雨的气候。晚上在高山灌丛带或多岩石地区隐蔽。多为几十只集群,活动范围较固定。性机警,难以接近。以草本植物为主食,也吃灌木的嫩叶。一般冬未春初交配,孕期6~7个月,6月份产仔,每胎1仔,有时产2仔。



产于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在我国属边缘分布,数量稀少。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可爱的遗鸥





遗鸥,属于鸥科,学名为 Larus relictus。



中型水鸟。全长44厘米左右。上体灰色。头、上颈黑色;眼上下各有一半圆形白斑;颈项、腰、尾白色。初级飞羽,以白色为主,具黑斑,次级飞羽银灰色。下体纯白。嘴、脚暗红色。



栖息于大型水域。主食鱼类、水生无脊椎动物及草叶。筑巢于沙岛上,常与燕鸥、噪鸥、巨鸥的巢混在一起。以枯水草为材。5月中下旬产卵,每窝2~3枚,灰绿色具黑斑,卵色变异大。孵卵期24~26天。雏鸟约40天后具飞翔能力。



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甘肃。遗鸥为世界濒危物种,近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比较稳定的繁殖种群,为世界已知最大的群体之一,应严加保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多才多艺”的貂熊



貂熊,别名狼灌、飞熊、月熊,属于鼬科,学名为 Gulo gulo。



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厘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



貂熊为寒温带动物,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穴,洞穴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食胜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有半冬眠的习惯。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发情,以吼声吸引异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



貂熊数量很少,现已处于濒危状况,应加以严格保护。



产于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新疆部分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世界上最大的鹰――菲律宾鹰



菲律宾鹰是菲律宾的“国鸟”,被人们赞为世界上“最高贵的飞翔者”,但这种珍稀鸟类目前已经濒临灭绝。



据粗略估计,目前菲律宾仅存不到500对菲律宾鹰,主要集中到棉兰老岛的雨林中。为了挽救濒危的菲律宾鹰,“菲律宾鹰中心”研究人员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人工繁殖。一只名叫“卡巴延”的17个月大的鹰,上月被研究人员放飞,成为从这里飞出去的第一只人工培育的菲律宾鹰。



菲律宾鹰繁育计划负责人多明戈・塔德纳说,他们在小卡巴延的身上安装了一个重约70克的信号发射器,以便生物学家监测它的一举一动,到目前为止,它在大自然中生活得还不错,能够在几公里的范围内活动、捕食。



据总部设在美国爱达荷州的世界食肉鸟类中心的统计,菲律宾鹰是目前所有大型森林鹰类中最为珍稀的一种,其翼展长达2.2米。由于以前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菲律宾鹰在这个群岛国家随处可见;而现在,只能在吕宋岛、萨马岛、莱特岛及棉兰老岛南部偶尔见到它们的踪影

五彩斑斓的黑鸟



黑鸟,在新大陆是指几种属雀形目拟椋鸟科的美洲黑鸟;在旧大陆是指一种类似鸫的鸟。



旧大陆黑鸟体长25厘米。雄成鸟羽毛黑色,雌成鸟羽毛褐色,都有橙色的喙和眼眶。通常栖息在欧洲气候温和的森林和花园中。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可看见。习性有点像美洲的知更鸟。



美洲黑鸟中最出名的是红翅黑鸟,分布在从加拿大到西印度群岛以及中美洲的广大地区。体长约20厘米。雄鸟黑色的羽毛上有红色的披肩。锈色黑鸟,又叫锈色黑鹂、锈色鹩哥,栖息在美国东部。春天的时候,所有的羽毛都呈蓝黑色,到秋天羽毛边缘会变成锈色。蓝头黑鸟,又叫蓝头拟黑雀,广泛分布于北美洲西部。雄鸟呈暗淡的灰褐色。红胸黑鸟是南美洲分布最广泛的美洲黑鸟。黄头黑鸟又叫黄肩黑鸟,属濒危动物

斑海豹





斑海豹,别名海豹、港海豹,属于海豹科,学名为Phoca largha。



斑海豹体粗圆呈纺锤形,体重20~30千克。全身被短毛,背部蓝灰色,腹部乳黄色,带有蓝黑色斑点。头近圆形,眼大而圆。无外耳廓。吻短而宽,上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四肢均具5趾,趾间有蹼,形成鳍状,具锋利爪;后鳍肢大,向后延伸,尾短小而扁平。雌性有一对乳房。毛色随年龄和季节发生变化,幼兽色深,成兽色浅。初生仔有一层具保护作用的白色绒毛。



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斑海豹在冰上产仔,当冰融化之后,幼兽才开始独立在水中生活。繁殖期不集群,仔兽出生后,组成家庭群,哺乳期过后,家庭群结束。少数繁殖期推后的个体则不得不在沿岸的沙滩上产仔。斑海豹食物以鱼类为主,也食甲壳类及头足类。



主要产于渤海、黄海,东海也有发现,个别远达南海。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型猛禽:雪鸮



雪鸮,别名白夜猫子,属于鸱鸮科,学名为 Nyctea scandiaca。



雪鸮属大型猛禽,全长约6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具褐斑。眼先和面盘稍染浅褐色;头顶杂有少数黑褐色斑点。下体腹部具窄的褐色横斑。嘴铅灰或黑褐色。爪灰褐,端黑。



栖息于冻土和苔原地带,也见于荒地丘陵。以鼠类、鸟类、昆虫为食。在北极和西伯利亚繁殖,越冬时可见于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十分罕见。



为新疆、黑龙江、辽宁、陕西等地冬候鸟。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虎头海雕





虎头海雕,别名虎头雕,属于鹰科,学名为 Haliaeetus pelagicus。



虎头海雕属大型猛禽。全长约100厘米。体羽大部为黑褐色,具灰褐色纵纹。额、肩、腰、尾上及尾下覆羽、腿覆羽及尾羽白色。幼鸟这些白色羽毛大多具有暗褐色斑纹。嘴、脚深黄色。



栖息于近海的河沼地区高树上。主食鱼类,也捕食水禽、啮齿动物和腐尸。在崖壁或大树上以枯枝编巢,每窝产卵2枚,白色。



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本种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在台湾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金绿色铃蛙



正如这个名字所告诉你的,这种铃蛙的身体是有着金色的标记的绿色。它们的后腿是亮蓝色的,身体硕大。当你去碰触它的时候,它会喷出一种有辛辣气味的液体。



它们生活在温暖气候的地方,它们也生活在新南威尔士沿岸到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的热带草丛中。



金绿色蛙是濒危物种主要是因为它们缺少生活环境,科学家们对它们的幼苗也知之甚少

角龟



龟是指龟鳖目中的一类陆栖爬行动物。龟科共分7个属。有一个属只分布在马达加斯加。有4个属只在非洲才能找得到。也就是说,龟同时分布在旧大陆和新大陆,但占大多数的大约40种较老的龟种都分布在非洲和马达加斯加。



在英国,龟是指所有在陆地上栖息的龟类爬行动物。民间故事中,龟行动迟缓但意志坚定,而且是长寿的象征。



龟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坚硬而隆起的厚厚的背壳。它们后腿的样子长得像大象一样。



欧洲龟的龟壳一般长18~25厘米,呈褐色,上面有黑色的斑点。栖息在许多岛屿上的多种大型巨龟现在不是已经绝种就是数量稀少。原因和岛屿上居住的人口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上除了人类对它们滥加捕杀以外,有些地方还引进猎、羊等家畜。它们不但和龟争夺食物,而且会伤害幼龟。据调查,原先分布在印度洋30多个岛屿上的巨龟,除了南阿尔达布拉群岛上的一种以外,都已经绝种。加拉哥斯岛上的10~15种龟。也已经陷入濒危的境地。这些巨龟背壳的长度可达1.3米,重量可达140千克。在厄瓜多尔的圣克鲁斯岛上,曾经发现过重180千克的巨龟。



陆龟属的龟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



4种分布在北美洲的穴居沙龟壳长20~35厘米,呈棕色。它们的前肢较平,适于掘洞。沙龟分布在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的沙漠和开阔的森林地带。



角龟、科隆群等多种龟皆属濒危动物

威风凛凛的绿毛乌龟



珍稀动物――绿毛乌龟,是我国特有的水生欣赏动物。因其是富贵长寿的象征,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爱好者的关注。湖南省邵东县唐氏绿毛龟养殖集团弘扬国粹,经过数年探索已掌握了生长规律,投资近百万元大量养殖,将其销往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和地区,回报甚丰。被当地政府认定为“龙头企业”

沙丘鹤



沙丘鹤又叫棕鹤或加拿大鹤,是大型涉禽,体长100~110厘米。通体的羽色均为灰色而缀有褐色,下体稍淡。前额、眼先和头顶的前部都有裸露的皮肤,呈鲜红色,被有稀疏的象头发一样的刚毛。颏部和喉部为白色。初级飞羽为11枚,第三枚最长,飞羽的内为黑褐色,三级飞羽延长成弓状,羽端的羽枝分离,覆盖在尾羽上。尾羽为12枚,短而直。长腿几乎为黑色。



沙丘鹤在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极北部,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和古巴等,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鹤类,共分化为5个亚种,总数超过50万只,但其中的密西西比亚种具有120只左右,古巴亚种不足100只,均处于濒危状态。我国仅有指名亚种,分别在江苏北部和江西鄱阳湖各发现过1只,很可能是失群的迷鸟。



沙丘鹤栖息于富有灌丛和水草的平原沼泽、湖边草地、水塘及河岸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在有树木和草本植物的高原地带。常成家族群活动,性机警而胆小,常匿藏在灌木和较高的草丛中,仅将头部和颈部伸出于灌丛或草丛的上面,稍有危险便立刻起飞。起飞时需要在地上跑走一段距离,然后才能飞起,同时发出高声的鸣叫。主要以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草籽和谷粒等为食,也吃部分昆虫。



繁殖期为5~7月。配偶为一雄一雌制,到达繁殖地后不久便开始配对和求偶。求偶炫耀时雄鸟和雌鸟不断地相对鸣叫、跳跃和舞蹈,一起飞向空中,然后又落到地面上。营巢于紧靠水边的灌丛中或沙地上,常由亲鸟在地面上刨一个直径大约为60厘米的浅坑,坑内铺垫以枯草和羽毛。每窝产卵1~2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从肉桂褐色到橄榄褐色

性情温顺的毛丝鼠



毛丝鼠体长25~26厘米,尾长17~18厘米,体重5~6千克。体形小而肥胖。耳壳大而薄、钝圆形。脊背及身体两侧呈灰蓝色,体侧腹部逐渐变成白色。腹部有一条细窄而明显的白色带,全身以绒毛为主。前肢短小,后肢健壮,前肢足有五趾,后肢足有四趾,趾前端有一软垫,爪扁而弱。尾大似松鼠。



毛丝鼠分布于南美洲智利北部、玻利维亚等地。栖息于干燥的高山岩石地带。性情温顺。群居。善于跳跃,胆小。习惯于白天安睡,夜间觅食。以草、苔藓、地衣等为食。吃食时的姿势很像松鼠,后肢坐立,用前肢抓取食物,一点一点地送进嘴里。每年产1~3胎。雌兽的怀孕期为100天。每胎产1~6仔。寿命为15~20年。



在历史上,毛丝鼠的原产地的印第安人很早就用毛丝鼠制成轻柔漂亮的裘皮。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洲后,像掠夺金银财宝一样掠夺毛丝鼠。入侵者曾向西班牙国王进贡了一件毛丝鼠裘皮大衣,竞轰动了欧洲。



毛丝鼠的人工养殖早就取得了成功,其裘皮鲜艳美观、丰富致密、明亮光滑、状若绒丝,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显得雍荣华贵,且保暖御寒,是世界上最好的毛皮之一。按其重量计算,价值可以和黄金等价,故又有“金丝鼠”之称。近年来,我国先后以国外引进了2000多只种鼠,分别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等12个省市试养,并获得成功。



毛丝鼠是一种草食性小动物,饲料来源广泛,饲养设备简单,管理方便,投入劳力少,成本低廉(每只成年鼠饲养一年的成本为10元左右),收效快,收益多,有较大的发展前途。



毛丝鼠人工饲养的棚舍应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多在室内饲养。一般用组合式铁丝鼠笼(最好用镀锌铁丝笼),每个笼的体积为50厘米×45厘米×10厘米,或60厘米×30厘米× 30厘米,笼舍通道口径为13厘米×13厘米。铁丝笼舍的网眼为2.4厘米×1.2厘米。如用竹木结构,笼子容易被啃坏。雄兽和雌兽在非发情繁殖期应分开饲养。笼内除设有饲槽、饮水管、跳板以外,雌兽妊娠产仔前笼内应放活动式木制产仔箱,规格为30厘米×25厘米×20厘米。此外鼠笼内放置沙盘(沙盘由木制或铁皮制成),规格为30厘米×15厘米×8厘米,内装4厘米厚干燥而洁净的细沙,最好放少量滑石粉。此外,笼中还可放入一些细木棍,供鼠磨牙。



毛丝鼠的消化道特别长,盲肠发达,因此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常饲喂干草、谷物和青饲料,或配合饲料,包括草本植物、蔬菜、野菜、桑叶、榆叶及苜蓿、谷物等,白菜等含水量太多的蔬菜不宜饲喂。精饲料除各种谷物以外,还可喂给麦麸、玉米面、豆饼粉。添加少量精食盐、酵母粉、骨粉和其他矿物质,如钙、锌、磷、纳、钾、铁、铜、钴、锰等,添加量一般为钙1%、磷0.5%、碘化钾0.3/万、硫酸铜0.5/万、硫酸锌1/万,硫酸亚铁1.5/万、硫酸锰1/万。目前一般采用混合颗粒饲料。颗粒饲料的配方应根据各地所产的饲料及毛丝鼠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繁殖期身体对营养需要来制定。例如:苜蓿草22%、玉米10%、豆饼粉18%、麦麸17.5%、小麦14%、大麦12%、骨粉2%、食盐0.5%、酵母粉4%。成体饲喂量每日每只约25克,再补以干草和青绿饲料如紫苜蓿、三叶草、野稗草、猫尾草、野菜、车前、蒲公英、苦菜、水芹菜、胡萝卜等,有利于生长发育,且鲜嫩多汁,适口性好,能够刺激食欲。青饲料与精饲料的配搭应根据季节、气温和毛丝鼠的粪便干湿等情况决定。怀孕雌兽要多强加适量维生素E和蛋白质饲喂。对临产雌兽还应适量增酸奶粉和多维葡萄糖(每餐加一勺),仔鼠出生后,继续补充营养,可提高仔鼠成活率。



对毛丝鼠的饲喂量应根据其生物学特性,科学地给予控制。喂量过大,不但浪费,增大成本,而且毛丝鼠过饱而减少运动,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引起胃肠病。毛丝鼠白天活动量小,吃食少;夜间活动量大,因而夜间饲喂食量大。成体体重一般在500克左右,日采食量约为体重的5%~6%。其中颗粒饲料占80%,干草和青绿饲料占20%左右。每只每次喂1平匙颗粒饲料(大约15克),草料不受限制。一般1天喂两次,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4点投喂,以夜间饲喂效果较好。喂鲜绿饲料如鲜草时,先要晾晒,不能喂带露水的湿草,干草要切短,谷物要磨碎。细粉饲料易呛喉,常引起异物性肺炎,湿料易腐败,喂后易引起肠炎。饲喂的饲料品种要稳定,从喂干到喂鲜或从鲜到干,都必须逐步进行,过度时间应不少于1周,同时要全天保持饮水器内有清洁饮水。



毛丝鼠缺乏汗腺,喜欢干燥阴凉的环境,适宜的温度是2~30℃,气温为零度以下,或30℃以上均不适宜其生长。雨水太多,潮湿和寒风对毛丝鼠的生长发育都不利。室内温度以14℃左右为宜,最低不得低于0℃,最高不得超过30℃,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60%。每天饲喂之前应开窗通风换气。在南方梅雨季节和冬季要注意防潮防湿。北方天气寒冷,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特别要注意对幼仔的保暖。在炎热天气要搞好通风、遮阳,有条件的最好安装降温设施,并供给充足饮水。毛丝鼠喜清洁、爱沙浴,对饲具要定期消毒,每周至少要进行1次沙浴,每次沙浴20~30分钟,以增进健康。此外,平时尽量少惊扰和抚弄它,尽量避免外人参观,严禁猫、狗等动物进入场舍,要保持笼舍的安静

新西兰岸鸻



鸻是一类胸部比较肥胖的海岸栖息鸟,属行目行科,全世界大约有36种。它们的身长在15~30厘米,长翅膀,中等长短的腿,短头颈。喙笔直,比它的头短一些。多数鸻鸟身体的上部清一色的褐色、灰色或者沙土色。下部白色。环鸻有白色的前额,脸部有两个黑色的环。



多种鸻经常在海岸和海滩上奔跑,寻找小型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充饥。其他一些鸻鸟,如喧鸻,则在牧场和草地上寻找食虫的动植物来吃。鸻非常机警,一有风吹草动就展翅疾飞,逃之矢矢。它们的叫声像音调优美的口哨,根据叫声的不同可以区别它们的种类。鸻在地面上筑窝,每窝产2~5个有斑点的蛋,一般是4个。由父母双方轮流孵化。小鸟出世不久,就可以跟随父母到处跑。



鸻栖息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在北方筑窝的鸻鸟迁徙的路程很远。它们成群地觅食和旅行。这种长距离迁徙的鸻如欧洲的金鸻和美洲的金鸻。美洲东部的金鸻经常飞越大西洋和南美洲,来到南方的巴塔哥尼亚。然后沿着密西西比河流域返回。美洲西部的金鸻可以一口气不停地飞到南太平洋的鸟屿。



新西兰岸鸻数量稀少,属濒危动物。



分布在我国云南省的灰燕鸻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捕鼠能手:印度蟒



印度蟒,又叫黑尾蟒,属蟒科,蟒亚科。全世界属于蟒亚科的蟒蛇大约有20~25种。它们分布在从非洲西部到我国,以及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地区。在生理解剖学上有两个特征,一在于它的头骨结构,二在于有一对后肢退化的残迹,形状像鸟矩,坚硬而能活动。美洲中部的侏蟒亦属这一亚科。



蟒亚科的蟒蛇无毒,大部分栖息在水边,有的属树栖性动物,用缠绕窒息的办法来猎杀猎物。最大的可以吞下一只小羊、小猪或者小鹿。不过,它们一般食小得多的猎物,栖息在都市里的蟒蛇还是灭鼠的能手。



它们一窝可产15~100个蛋,数量的多少由其体型的大小而定。孵化的时间大约在60~80天。蟒亚科蟒蛇行动缓慢,容易驯服。为了获取它们的肉和皮,它们经常遭到人类的捕杀。



网纹蟒蛇亦属蟒亚科。它们看起来似乎比较温柔苗条,但一般认为是现代蛇中最长的一种,一般都有8米长,有人曾记录过9.6米的最高纪录。斑点网纹蟒蛇分布在东南亚的缅甸、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一带。它们常在城市里出没,特别是在河岸边。据说在马来西亚的萨里巴布岛上,曾经吃掉过一个14岁的男孩。印度尼西亚也曾发生过这种事情。



非洲属于蟒亚科的蟒蛇有岩蟒,也叫非洲蟒,体长可达7米。此外还有球蟒,又叫王蟒,它们常卷缩成球状,把头藏在里面。主要分布在非洲西部的赤道附近。



印度蟒在亚洲的南部曾经常见,它的身体厚实,体长一般不到4米,但也有长达8米的。它们是盛宴上很受欢迎的野味。由此可知,它们经常遭到人类的猎杀,数量逐年递减,已处于濒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