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用三年时间成为实干主义精英

这是一篇在人人上被转载了很多次的文章。 写得挺好的。
原标题为: 献给新到LSE的本科孩子们 - 用三年时间成为实干主义精英

这些过来人的建议其实是有广泛性的。希望大家都能看看,不管是刚入学的,快毕业的,即使你已经踏入了社会,这些建议都是很有用的。


引言
上周五终于实习结束,这星期收拾了一下本科的材料,查找了MSc的准备书目,就准备迎接几个星期后LSE的开学了。这几天网上新生挺活跃的,所以人人上刷新不断。看着那么多92,93的孩子,对LSE充满期待憧憬,想起三年前入校时候自己的迷茫和忐忑,也依稀记得当初无人指点引领的那种彷徨,就心血来潮想写篇东西,把自己三年的一些感触和经历跟刚踏入LSE的本科孩子们讲讲,希望能为我们LSE的明日之星提供些参考借鉴。在这里,我祝愿每个新到LSE的孩子享受在这里的每一天,努力去探索,追寻,跌撞,奋斗,引用Jobs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个人背景
首先我想坦诚得说一下我在LSE三年BSc的大致经历,不怎么光鲜的我不会隐瞒,做的不错的我也不会藏着掖着,无意标榜,只是为了给后面我的一些论点提供根据,不会让人觉得空口无凭或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学业:BSc Mathematics & Economics 大一 1st4; 大二 2:13, 2:21;大三 1st 2, 2:21, 3rd1;三年综合2:1(解释一下,LSE的成绩等级依次往下分1st, 2:1, 2:2, 3rd, fail); 今年开始读MSc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al Economy
工作:大一 Ipreo Ltd暑假实习,做金融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大二 美玲银行(MERRILL LYNCH)国际市场部实习,做利率产品和电子交易;大三 美玲银行国际研究部实习,做国际大宗商品(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研究
社团:大一 主要在Finance, Economics, China Development, Debate, CSSA,MUSIC 诸社里混基层;大二 China Development Society: Co-director of Forum 2010/Co-head of Corporate Relations, Economics Society: VP of Special Projects, Chief Director of LSE SU Economic Conference, Finance Society: Assistant VP; 大三 China Development Society: President
兴趣爱好:打打网球,游泳,音乐。

题记
此文的标题是用三年的时间成为实干主义的精英,实干主义的基石是能力,精英的最终衡量标准也是能力,而LSE给每个勤奋的政经人带来的就是可以让能力得到无与伦比锻炼的机会。牛津剑桥输出的是博学的贵族,伦敦政经输出的是实干的精英。

  1. 不懈得去寻找自己的激情(Uncompromising Quest for Passion)
    激情是定义人生的原点,也是成就精英的种子。很多人觉得精英就是那些成就光鲜,在社会各个领域顶端的人。中国社会现在充斥着对精英光环,名望,财富的羡慕嫉妒恨。但是纵观政治伟人,商业巨匠,科学泰斗;一个真正的精英拥有的最可贵的品质,应该如STEVE JOBS所说,是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无限激情。 所以精英的定义应该是真正有激情的人。正式这种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痴迷醉心孜孜不倦,才造就了精英们在各自的领域独树一帜,建树非凡。芸芸众生总是渴望学习精英的方法,复制精英的成功,岂知精英最让人羡慕的,是他们能够非常幸运得在足够早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激情所在。 争强好胜,虚荣攀比,追逐名利必然会虚度人生。对于一个天赋非凡的幸运儿,激情会成就伟业,对于我们凡人来说,激情会给我们的人生以支柱理想,至少让我们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小成,不会随波逐流庸庸碌碌。大学是寻找激情最好的实验场测试区,因为你能有充分的自由和时间。每一个进入LSE的学生,都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家里都有足够强大的经济条件可以容许我们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以我在这里鼓励大家,不要害怕去摸索去与众不同,不要害怕分散了时间精力兴趣广泛,而要害怕随波逐流的从众心态,要害怕庸碌无为。去不懈的寻找,不断的挑战自己,当你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激情时,你心里会比谁都清楚因为你会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再迷茫,你会知道自己一辈子应该为什么而奋斗。 人最重要的是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2. 为LSE自豪
    精英意识的一个重要源泉是内心的自信。来到了LSE, 每个政经人都应该为自己作为LSE的学生感到骄傲和自信。政经中国新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相当多收到过剑桥牛津的拒信。我自己也是因为只能拿到剑桥的Deferred Offer才最后选择来LSE。中国人对牛剑的崇拜根深蒂固,所以第一步走入政经可能带着少许遗憾可以理解。但是当仔细思考后,我们大多数对牛津剑桥的遗憾只在于得不到国内广大亲朋好友的崇拜羡慕嫉妒而产生的惆怅,是得不到虚荣心满足的失落罢了。所以踏入LSE,就首先应该摆正心态,客观看待自己,真正接受热爱这个学校,做到不亢不卑。在LSE呆了三年后,我着实很庆幸自己来到了这个学校,因为她让我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未来想做的是什么,给我带来的机遇,锻炼,人脉都是别的学校无法相比的。 论学术,LSE的经济,政治,发展,法律等专业都是世界顶尖可跟HARVARD, UC BERKLEY比肩;论教授,我们有Danny Quah, Stuart Corbridge, Tim Besley, Alwyn Young, 诺奖得主 Christopher Passarides 等一系列国际神牛;论社团活动,LSE社团的组织严密,工作职业化堪称全英之最,我们有着全英国甚至全欧洲最顶级的各项学生峰会论坛,辩论社打进全球英语辩论总决赛;论职业,LSE雄霸金融商业界,毕业生平均收入全英第一,远高于第二。 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让我们能够非常响亮自信得向任何人说:“我们是政经人!” 最后我们应该记住,一个学校的名望最后是由她的毕业生的成就功勋来托起的,而我们正是政经未来的毕业生。

  3. 好好学习 – 重中之重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激情的发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有强大的知识做钥匙,很多兴趣之门才能打开。知识一开始的原始积累必然有其枯燥的部分,所以开头攻坚阶段要有耐性,但要相信永远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这就好比一个再优秀得钢琴家,不管有多热爱钢琴,也不可能喜欢枯燥乏味的练习曲,但是想要跳过练习曲直接表演肖邦最美妙的奏鸣曲是不可能的。再者,很多人觉得能力和知识没有直接关系,这其实是不正确的,一个知识有限人也许很会办事,但是最终他能办的事的级别会达到瓶颈。能力大小的潜力直接由知识学识的高低决定,所以坚持好好学习,认真积累知识是不能妥协的。 学习是我大学三年做得不理想的地方,因为分心的事情太多,自己的学业没抓好,对有些课失去兴趣就放任自由了。现在真准备开始工作了,就发现以前的经济,计量经济,统计,基础微积分学得不扎实有时候真的力不从心,看很多文献做很多分析的时候要返工。这是我衷心希望学弟学妹们避免的。LSE因为只有一次年终考试,非常多的人(也包括我)选择考前集中突击,现在回头来看,这样学的东西非常短期记忆,未来灵活运用的幅度很小,更严重的后果是一年这样会导致后一年的课程学得更加松散无力,导致恶性循环。在此,我奉劝学弟学妹们一句,平时学习要保证时间,提高效率,踏踏实实得把基础课学好。课有时候可以不上(因为有俩老师讲得实在太差。。。),但是课业内容不能不搞懂,作业不能不做,切忌抄袭偷懒。不明白得课业尽量多的去请教老师务必及时扫除。这样等到了要用的时候你会发现轻而易举非常顺手。对于有些比较冷僻,明显不会有什么用的课程,虽然学着痛苦点,最好能不放就不放,因为一个漂亮的成绩单对于未来发展是个非常重要的砝码。

  4. 职业规划
    LSE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职业倾向性特别重。从10月一入学到圣诞节,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学校和社团组织的招聘活动和招聘会。对大一新生来说,这种活动会让人感到新奇兴奋,觉得突然那么多传奇大公司离自己近在咫尺,所以就容易天天赶场,东奔西跑,忙得不亦乐乎。我自己大一的时候也是那样没头没脑瞎起哄的人群中的一员,每天可能去两三场这样的活动。现在回想起来,着实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作为一个大一的新生,最欠缺的是知识:对企业业务的知识,对经济概念的知识,对公司财务的知识;而不是某某公司的中心精神是哪几条等等。这类活动,大多千篇一律,介绍银行公司的文化,目标,和机遇,具体到业务上面的东西很少,就算有,一个低年级大学生也多半一知半解。倒头来跑了那么多场子,花了那么多时间,听到的无非是大量的泛泛空谈,不具备太多实用价值。现在看来,这种招聘活动是对那些有知识基础,准备好实习工作的学生最有用,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认识业内认识,询问一些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经历看法,甚至试图给别人留下一些深刻印象。所以我觉得大一新生应该对这种活动的参与有所控制,可以看看尝试一下,但切勿跟风。更有用的做法是花时间,仔细读读一些基本教材性读物,比如关于公司的基本分析,财务报表研究技巧,基本会计框架,简易金融产品特性,融资上市兼并基础流程,咨询公司案例,大公司的经营历史,管理学概念等等。这些知识储备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基础条件,有了这些后,招聘会上的信息基本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了解全面了。
    LSE传统上就有实习热潮,基本上每个大二的学生,只要课程和经管有关,基本都会成为茫茫求实习大军中的一员。当然各大公司在LSE招收的大二实习生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我觉得实习对于大多数大二学生是好事,特别是一次经过轮伦筛选在国际大公司里的正规实习经历,不仅会让你对面试求职有很多心得,也会让你对一个行业有真正意义上的初步的了解,跨出凭空想象的阶段。很多人之所以做实习,是因为不确定自己想做什么,希望通过实习寻求答案,这也是个无可厚非的理由。 更好的动机是对一个行业已经非常感兴趣,所以想有所尝试。从增加阅历经验来说好的实习机会肯定是有益的。所以我个人对大二以上学生实习还是持鼓励态度。
    但是对于大一的学生,我觉得急着找商业实习和工作经历的意义不大, 更应该花时间去读书,旅行,寻找独特的经历,参加有意义的义工活动,去别的大学的SUMMER SCHOOL,如果真要做实习,除非能做非常有意义并带有实质性的工作(瞎扯两个,比如去新疆参与民族统战工作,去陕西农村教两个月书等),时间控制在一个月之内。其中原因有四, 1. 作为大一学生,能做的实质性工作很少,就算安排了实习,大多非正规靠托关系,做的工作大多也就是打杂,整体下来收获不大 2. 年纪小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静下心来积累知识和多看多感受积累经验,前者通过看书,后者通过游历,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非常有道理的 3. 过早的随大流进入商业实习,容易形成思维定势,限制未来的发展,趁着大一自由度最大的时候,尽量多探索,多找不一样的经历感受,像我之前说的,发现你真正的兴趣热情所在。4. 大一暑假对于LSE学生来说是最后一个没有什么就业压力可以自由安排的假期了,应该趁机解决一堆以后工作也许就没机会再做的事。所以各位新生们,趁着年轻没有羁绊,尽量去享受生活吧。

  5. 投入社团
    LSE的社团分两类,一类是学术职业能力培养倾向的,一类是人文关怀倾向的。顾名思义,无需多做解释。两方面的参与都会有很大收获。
    政经的社团规模之强大组织之严谨只有在这里呆过的人能够真正体会。这跟LSE本身的教学日历密切相关,一年年终一考,平时没有硬性测试,所以容许学生有大量连续得时间投入社团的项目。 别的英国学校像牛津剑桥帝国等,因为一年内考试不断,导致社团工作安排上先天不足,所以很难做出LSE社团能做出的超大型项目。加入好的社团,先参加大型项目,之后领导牵头大型项目,对一个人的人际,统筹,团队合作,管理各方面能力能有很好的磨练。庆幸的是,LSE各个学生社团里,这样的项目很多,Alternative Investment Society 的 Annual Alternative Investment Conference; China Development Society 的年度中国发展峰会 和 China Outlook Trip; CSSA(学联)的 Chinese New Year Show, 爱心音乐会;Economics Society 的 Economics Conference 和 Economic Policy Challenge; Finance Society 的三大讲座系列,Model UN的Annual Conference 等等,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项目,其执行的质量堪称全英之最。参与组织这些项目,会让人受益匪浅,处事待人会成熟很多。当然社团还有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通过在一个好的团队里工作,能认识很多很好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在LSE这种大家都比较分散的地方尤其珍贵。
    做社团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投入并且坚持,打一枪换一炮,到处露脸但不干活,工作态度吊儿郎当,不负责任,是最浪费时间也是在同学中最损害自己名声的做法。LSE的社团在这方面要求都比较严格,互相之间也沟通频繁,一个不靠谱的人,大家心里基本都会有数。所以如果要做社团锻炼自己,就应该尽最大可能把事情做漂亮。一个比较完整的社团参与过程是大一做基层参与项目,大二做部长领导项目,大三(如果还有精力的话)争取做社长综合管理。这样在多方面都很自然得得到锻炼。在数量上,我建议认真做好一个,最多两个,这样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精力,避免与学业和工作上的冲突。在LSE社团里,任人唯贤(meritocracy)的贯彻是相对比较彻底的,社团的管理上也很透明,大家基本上都会集中注意力把事情办好,所以只要勤恳工作,就会有比如升迁,人脉,工作认可等各方面都会有相应收获。

  6.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虽然LSE从外表上看只有几幢破楼,但是破楼里面蕴藏的各种学识职业资源是相当惊人的。LSE的图书馆的确是一个宝库,只要是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献,里面应有尽有。我现在在已经不买书了,因为图书馆里都借的到。 所以别老做在图书馆电脑前刷网,多往二楼三楼书堆里扎(不过貌似LSE图书馆电脑的网页浏览器现在跟人人不兼容,所以直接帮中国学生自控了)。因为LSE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所以著名政要专家的公共演说非常多,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可以有选择的去听。但是需要提醒一下的是公共演讲的质量起伏很大,很多时候也是泛泛而谈,说的话题有时候因为考虑大众需要,都不会特别深刻,所以听的时候要有选择性,建议听之前读读演说者的研究成果和专业背景,切忌跑场浪费时间。LSE有非常多的研究中心和智库(比如说IDEAS, Asia Research Centre, 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ENRC等等),里面云集着大量国际顶尖的学者,一些是常驻的,一些是访问的,这些中心会有很多小型的研讨会,请这些学者对自己的研究做报告,我个人感觉这些报告比公共演说好得多,谈问题也深入得多,提问者的讨论也更有建设性,更多的是学术交流探究的性质。这些研讨会的信息要自己去各个中心的网站关注,或者跟相关负责人联系,会挖掘的人可以收获很多,不主动去留心可以三年都没听说过,主动权在个人。LSE的职业技术培训也是非常有用的资源。在这里特别推荐IT培训课程,里面会把Excel,PPT中级方面的很多技巧很全面的覆盖一遍, 在这里特意说一下,MS Excel就是神器,整个金融商业全靠它,所以用得好会非常有优势,反之什么快捷键都不知道,整天用鼠标拖来拖去,在工作中立马露陷被人笑话。这些课程可以到LSE IT Training的网页上去注册,因为很受欢迎,所以要趁早。再来就是LSE CAREER SERVICES的网页上面有非常多的电子资源,各个行业的介绍,面试准备材料,测试联系等等。这些只要静下心来仔细去看,就可以受益匪浅,不需要去什么招聘活动,就能对很多行业的基本业务信息有框架性的了解。我自己做过两年实习后,有时候碰到低年级的学生,很多时候很诧异他们连最现成最基础的职业介绍都没耐心读过,兴奋有余实力不足,随处听来的假大空的信息一套一套好像自己很懂,其实被行业里的人一听就露陷了,给人印象就是浮夸不踏实,这样有害无益。凡事还是要脚踏实地,勤恳务实。

  7. 享受伦敦,享受生活
    说了那么多严肃的,我希望以一个轻松的话题结尾,那就是利用在伦敦之便,享受生活,品位人生。这个话题更多针对男生,因为姑娘们天生在享受玩乐方面不怎么需要教。大学是男生走向男人的阶段,所以应该丰富自己的阅历见识,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能力工作只是大学教育的一面,另一面包括体格着装谈吐方面。所以男生切忌整天宅在家里打游戏打牌,有必要运动健身,保证体魄强健。平时多去伦敦各个景点转转,逛逛博物馆,听听音乐会,看看歌剧戏剧, 全面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样自己的谈吐才会有趣生动。有关注时尚的女性朋友,可以跟着去购购物,让人指导一下着装造型,男人不用追求什么名牌时髦,但是穿衣服不能邋遢没范儿。内在虽然重要,但是内外的和谐也是必不可少的。 LSE本来男生就少,如果LSE的爷们儿再不注意自我气质修养,还整天把自己搞得跟高中生一样,让政经的姑娘们情何以堪。最后提醒一下凡事适度,灯红酒绿之处要能进能退,千万别沉迷其中,酒要会喝,但不能酗。


结尾
说了那么多,还是要回到一句老话上。你们的人生要你们自己来走出来,每个人的轨迹都应该是独特的。以上意见只供参考,只为帮助你们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轨迹,不用硬搬照套。未来在伦敦的三年是你们人生里最精彩的三年,好好过,Find your passions, then live everyday to the fullest. 祝一切顺利。如果还有具体问题,可以邮件我LSE信箱; 我有时间尽量解答

这经历应该去工作去,还读什么鸟MSc

才看到是轉貼…

写得挺好的,转给大家看看,不光是LSE, 希望每一个在英国留学的孩子都能以这种心态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而向上的时光!

人各有志

看到这个文章的时候感觉已经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