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37signals CEO

Jason Fried 是位于芝加哥的软件公司37signals公司的创始人兼CEO。Fried把37signals也当成对工作空间进行创新实践的实验室,比如,最近的一项实验就是,夏季每周只工作四天。我们与Fried见了面,向他了解,为何员工像是矿产,为何企业会成癌症,为何他最推崇的创业者之一是他的女清洁工。

快公司:你让员工在夏季每周只工作四天?

JR: 有时候,人们并不适应每周只工作四天,他们实际想要留下来把活干完。

你是说,你的员工真的想要在第五天来上班?

几年前我们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偶尔还是有那么一点内疚感,人们觉得“我有事情要做完,但已经周四,我只好周五来把它做完。”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想要他们那样。真没有几件事是不能等到下周一的。

有多少人会在周五来上班?

我不知道。

因为你没去公司!

我们不这样记录事情。我不看这个。我不想鼓励这种工作方式,只想鼓励高质量的工作。

作为CEO,如果他们愿意,让员工周五来上班,不是很合情合理的事吗?

如果你是个目光短浅的人,你会这么想,但是我们是目光长远的人。我们从事的是长期的事业,要保持整个团队长期稳定。我不会为了短期的爆发,换取长期的士气下滑。这在科技领域太普遍了,他们把人榨干了,然后招批新人取而代之。我非常喜欢在这儿工作的人,我可不想他们被榨干了。许多的创业公司压榨员工,让他们每周工作60个, 70 个,80个小时。他们知道,员工或者公司,要么会突然发达了,或者被收购了,或者任何情况,他们根本不关心,所以他们只管消耗掉他们的资源,就好像从油井里抽油,能抽多少就抽多少,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看待这些人。

我们是不是要到“人力峰值(peak people)”?

貌似在许多公司的确是这样。真正有才华的人总是缺乏的。如果资源短缺的话,你就会想要节约资源了。

所以你认为,在科技行业里,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当然是的。我觉得现在很多都是赌一把的做法。拉几个人开个公司,再融几笔钱,再雇一大票人,再把他们榨干,最后寄希望于自己能中奖。

你看着是个好脾气的人,不会指名道姓,但你的脑子有几个这样的公司的名字吗?

我不会点名,以前会。但我想你只需要去看看TechCrunch就行。看看头条新闻都是什么故事,都是谈融资,和员工人数,而这些都是些不重要的东西。什么是重要的?你有实现盈利吗?你做的东西够好吗?你有照顾好你的员工吗?你对你的客户好吗?从我们这个行业整体上来说,你几乎看不到真正为客户好的,或者有人想要创造长久的事业。TechCrunch在我眼里,是去看我们这个行业的病态最好的地方。

我们的杂志叫《快公司》,但听上去,你想要建立一个慢公司?

我中意的是缓慢、小心、有条不紊的发展,不是为了做大而做大。我觉得快速的增长通常预示着……那里出毛病了。《特立独行(Maverick)》一书的作者Ricardo Semler有句很好的名言,只要两种东西会为了变大而变大:做生意和肿瘤。在37signals我们有35名员工,只要我们想,我们就可以有上百名员工,我们的收入和利润可以支撑我们这么做,但是我觉得这只会让我们更糟。

除了科技领域,你会从什么其它行业寻找灵感?

我会从那些存在已久的老夫老妻的小生意中招灵感。到哪里都有些我很喜欢去的餐馆,它们已经在那儿很长时间了,30年甚至更久,想想看,那是非常难得的经营。我不知道科技行业里超过30年的公司占多少百分比。餐馆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在一个城市里,可以有十几家意大利馆子,而他们都可以很成功。不像在科技行业,每个人都想把其他人干掉,而只留下一个赢家。这些生意让我觉得很有兴趣——它可以是干洗店,餐馆,或者服装店。实际上,举个例子,我的女清洁工,她就做得非常好。

你的商业偶像是你的女清洁工?

她是她自己的老板,她给人们打扫房间,是个极其和蔼的人。每次他来打扫卫生,她会带花来,而且,她值得尊敬,又和蔼,好得不得了。为什么就不能有更多的人像她那样?她已经这样做了20多年了,这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功故事。对我来说,这个要有趣太多太多了,相比一家科技公司雇了一大票人,又从第四轮投资里筹了1200万美元,反而还在赔钱。这些反而是每个人谈话里认为最兴奋的事情,但叫我看,作为做生意,这是极其恶心的情况。

这样的老板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