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贝类毒素
说完了鱼类,再来聊聊贝类。
这里的贝类指的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类(贝)和腹足类(螺)的物种。
炭烤蛤蜊什么的丨Petar Milošević / flickr
绝大多数双壳类动物是滤食生活的,水里有啥它吃啥。
如果水中存在大量有毒藻类,它们就难免将藻类毒素累积在自己身体里。
因此我们说的“贝毒”,准确来说应该是“藻毒”。
这也解释了为何贝类毒素并非贝类独有:一些海星、螃蟹体内也有贝类毒素。
在藻类赤潮爆发的海域,水体中有毒藻类数量激增,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的同时,也经由食物链将藻毒存储在一些“死里逃生”的生物体内。
可惜这些生物还没来得及把毒素从身体里排出去,就成为食客们的盘中餐了,最后还落了个“毒物”的罪名,想想都替它们感到委屈。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另外海洋污染等原因,也会造成当地贝类携带毒素或者病原体,具体可以戳这里查看。
相比起双壳类,腹足类动物拥有像牙齿一样的齿舌结构,可以主动摄食,它们体内含有贝毒的可能性就要低许多。
但有个别种类,如大名鼎鼎的织纹螺,因为食谱中包含有毒藻类,所以食用它们依然有中毒风险。
织纹螺指的是织纹螺科的一类螺。
图为我国东南沿海织纹螺种类及其带毒情况。
贝类毒素一般累积于贝类的鳃、性腺、消化腺等内脏器官中,足部含量较低。
贝毒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和健忘性贝类毒素这四大类。
其中麻痹性贝毒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毒素。
目前国内主流观点认为,有毒织纹螺毒素中的主要成分就是河豚毒素与麻痹性贝毒。
由藻毒素引起的海鲜中毒主要类型
有些朋友会觉得,纵使海鲜毒素有千百种,是不是煮熟再吃就没事了?
很不幸,上文提到的所有毒素都有较强的耐热性,常规的烹调方式并不能将其去除。
但彻底烹煮的确可以极大程度消除海鲜附带的寄生虫和病菌隐患。
如90%野生海鱼体内含有的异尖线虫,以及海鲜中最常见的副溶血性弧菌,放在沸水中几分钟便可被彻底杀灭,因此彻底熟食还是有必要的。
供生食的水产有严格的标准,除此之外的海鲜还是彻底做熟再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