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政府承诺6月完成全民接种!疫苗瓶严重短缺,中国制造已成过去式?

今天,英国再出新计划:18岁以上居民,可以在六月底之前接种新冠疫苗,按照每周为500万人接种,

英国政府官员认为,

到2021年夏季,成人年应该能够完成新冠疫苗的接种计划。

截至上周五,英国已经有3,559,179人接种了第一针疫苗,比新冠病例总数多出了201,818人。这意味着,接种疫苗的人数已经盖过了确诊人数,随着大规模接种的继续加大,疫苗的效用也将越来越明显。

1月17日英国确诊人数:38598,死亡人数:671,较之前有明显回落。

另据报道,英国政府准备从下周开始,将目前计划的接种速度提高一倍以上,达到每天50万次接种速度。

但由于辉瑞疫苗和牛津疫苗生产赶不上,大臣们担心,原计划到2月15日接种人数达到1490万的目标难以完成,因为牛津疫苗从1月底到下月中,每周少向英国交付两百万疫苗。

同时,辉瑞疫苗也承认推迟向英国的交货,以重新配置生产来提高产能。

其实不仅仅是疫苗生产不出来,更可能是灌装疫苗的药瓶生产不出来,因为注射疫苗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可是装疫苗的药瓶却一直供不应求,而且只掌握在德国、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手里。

说句不好听的话,哪天,美国人说不给药瓶了,那么全世界的疫苗储运就真有点麻烦。

卡脖子的事,原来不仅仅在于芯片,还有这个:装疫苗的玻璃瓶瓶。

可能有人会问,有这么严重吗?深扒一下发现,真有点严重,而且还是一个卡脖子的技术活儿。

中国疫苗,数量全球领先,技术全球领先,创下16个国家和地区抢购中国疫苗,总剂量达到5亿剂左右的记录。然而,卡脖子的事情是:装疫苗的药瓶制造不出来,个个需要进口。

按照国际标准,装疫苗的玻璃容器必须是“一类中硼硅玻璃瓶”。然而,这种玻璃瓶的国产率还不到10%,中国前期获批进入临床阶段的新冠疫苗,全部采用了德国肖特的中硼硅药用玻璃,没有一家采用国产的。

药用玻璃 不能像啤酒瓶一样凑合

药用玻璃,并不是像啤酒瓶子一样可以随便凑合。

疫苗是药品,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不是所有的玻璃都能用来装疫苗。

装疫苗的玻璃瓶一般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耐低温:大部分疫苗须2~8℃冷藏保存,嵴灰活疫苗则需在-15℃以下冷冻保存;

高质量:能承受在长时间、大范围的运输中的碰撞和磨损;

高稳定:不易与疫苗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不易影响疫苗质量的稳定性。

这就要求在疫苗生产的包装材料环节中,必须使用医用玻璃。而生产医用玻璃,不管是原材料的获得,还是中间的加工过程,以及最后的运输和储存,其成本都要比普通玻璃更高,工艺要求更加严格。

说通俗点,玻璃是一种石头,是一种并不十分惰性物质,药品与玻璃长期接触,会发生碱金属离子析出,砷、锑、铝离子会泄露到药液中,砷、锑为有毒的重离子,而铝离子是老年痴呆症的重要诱因。

关键是,疫苗是化学制剂,一旦与玻璃瓶发生化学反应,就会被污染,就会产生安全隐患。这就需要玻璃具备耐水性,耐水性能越高,与药物发生反应的风险就越小,玻璃瓶的质量就越好。那么,按照耐水性由低到高,药用玻璃可分为:钠钙玻璃、低硼硅玻璃、中硼硅玻璃。

也就是说,中硼硅玻璃是装疫苗的最好材料。

药瓶技术和工艺都在德国美国手里

然而,目前中硼硅玻璃制造技术和工艺,紧紧捏在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的手中。其中德国肖特制造的中硼硅玻璃,占到全球市场的57%,美国格雷斯海姆(康宁)占到23%,日本NEG占到11%,美国爱姆科占到5%,意大利纽博占4%。美国合计占到28%的全球市场份额。

这就令人担心了,一旦特朗普连任,一旦特朗普不高兴,一旦特朗普把美国康宁和爱姆科限制出口,这种卡脖子的事又将再增一码,幸好还有德国肖特在,可以继续出口中国。

牛津教授担忧:全球药瓶只剩2亿个

事实上,早在2020年4月,牛津大学医学教授约翰贝尔(John Bell)就对装新冠疫苗的玻璃瓶表示过担忧。那个时候,他在接受BBC Radio 4 的节目采访时就说过,现在世界上只剩下2亿个药瓶。

Sir John Bell, Regius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who is part of the Oxford Vaccine Group which has begun human trials of a vaccine, told listeners of BBC Radio 4’s flagship ‘Today’ program: "There’s only 200 million vials(小药瓶) left in the world now because they’ve all been sucked up by various people who can anticipate a vaccine.”

也就是说,如果全球人口按照78亿来计算,每人打2针,都需要156亿个药瓶才行。但当时牛津的教授就很有远见地计算出,只剩下2亿个药瓶可以使用。

张文宏:疫苗瓶产量比疫苗还困难

到了疫苗逐渐被提上日程的7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在一次采访中也说,装疫苗的玻璃瓶,产量比疫苗还困难。

张文宏为什么会对中国制造如此没有信心呢?是因为中国产品在世界产业链中长期处于低端市场,过去认为,制造如此昂贵的玻璃,一是成本高,二是客户用不起,所以就干脆不造,造的是中硼硅玻璃的替代产品:低硼硅玻璃。

为什么要找一个替代产品来造?这得回到中国工业的起步阶段。

据说,20世纪60年代,中国医药行业有过一次高速发展的时候,那时候的北京玻璃仪器厂曾经率先试生产过中硼硅玻璃管,到了80年代,陕西宝鸡药玻又引进过美国格雷斯海姆(康宁)的中硼硅玻璃制造全套生产线。

进口是进口了,人家也给技术了,可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高质量与高技术意味着需要用高成本和高消费来支撑。花高成本造出来没人买也是个问题,于是,出于生产成本和实用的考虑,聪明的中国人只能把用于生产中硼硅玻璃的生产线用来制造低硼硅玻璃,于是,低硼硅玻璃应运而生。

低硼硅药瓶能不能装新冠疫苗?

中国生产的低硼硅玻璃就是中硼硅玻璃的缩水版。

据介绍,低硼硅玻璃热膨胀系数比中硼硅玻璃热膨胀系数大,容易产生炸裂纹、破碎和玻璃屑;低硼硅玻璃中碱的析出量比中硼硅玻璃多出一倍以上,容易产生脱片并与药物发生反应,降低药效,是造成注射剂中可见异物不合格及药效衰减、药品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低硼硅玻璃药瓶,储存一般的抗生素粉针,或者注射针剂,是没有问题的,加上由于价格便宜,直到目前,中国95%的玻璃包装注射剂,都还在采用低硼硅玻璃或钠钙玻璃为主。

当然,这种低硼硅玻璃大大降低了国产药玻企业的成本,同时推动了国产瓶装药业的快速发展。但万万没想到,为了眼前的利益,却中断了高端装药玻璃的研发和制造。

直到新冠疫苗来了,人们勐然一回头,才发现中硼硅玻璃以及中硼硅小药瓶,完全要依赖进口。

德美药用玻璃瓶对新冠疫苗更安全

其实,除了玻璃材料之外,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是生产工艺。

药瓶生产工艺分为2种,一种是模制,一种是管制。

所谓模制,就是把玻璃水倒进模具,让它一次成型,退温后就可以包装入库并出货上市了,缺点是瓶璧厚,通常用于较大规格的瓶子,例如输液瓶。

但管制就比较复杂了。首先你得买进人家的玻璃管,生产过程要经历2次成型。第一次要把玻璃管拉长拉细,成型一次,第二次要对拉成型的玻璃管进行加工,例如再次加热制作底部,制作颈部,瓶身要更薄,容量要更小,最重要的是整齐划一没有误差,还要美观。经过这样的工艺生产出来的中硼硅玻璃药瓶,才能用于新冠疫苗的包装。

现在但凡精贵的药品,全部选择使用中硼硅管制瓶。上网一扒,才发现这种中硼硅玻璃管制瓶最核心的技术就是拉管,然而,这个技术一直在德国人和美国人手里。

这就像安卓和苹果的iOS,芯片外观,你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自己生产自己搞,但核心的东西,剥开来不是高通就是三星。

同理,一个中硼硅小小玻璃瓶,做多大规格,装什么药,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搞,但原素材样品系列不是来自德国肖特,就是来自美国康宁,这两种药用玻璃瓶质量是零缺陷。

换句话说,如果不用德国肖特或者美国康宁的中硼硅药玻系列,你的新冠疫苗就装不进一个更为安全的高品质的玻璃瓶里。

那你选择是要还是不要,当然选择要。

中国药用玻璃生产低端化同质化

中国疫苗行销全球,但高额订单之外,却难在药用包装瓶上。

根据中国21财经的报道,虽然中国目前正在逐步推动由钠钙玻璃与低硼硅玻璃向中硼硅玻璃转型,但药用玻璃供给层面依然呈现低端化、同质化。

从工商信息平台上搜索企业名或经营范围包含“药用玻璃”的企业,能找出2000多家符合条件的企业,但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仅有100多家,其余多为中小企业。

从规模看,山东药玻和重庆正川(上市公司:正川股份)产能位居全国前列。

山东药玻是国内药用玻璃行业龙头,然而,很令人失望,属于模制,年产90多亿支(2016年销量25万吨),其中,中硼硅玻璃模制瓶年产2亿支,中硼硅玻璃管制瓶年产仅仅2000万支,也就是说,中硼硅药用玻璃的替换进度很低,生产很低,显然赶不上新冠疫苗的所需。

正川股份倒是生产管制瓶,年产54亿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近1/3,是国内药用玻璃管制瓶的龙头。然而,从生产产品看,在新冠疫苗研发和生产之前,国内中性硼硅玻璃药瓶需求较小,造成行业整体产品以低硼硅玻璃和钠钙玻璃为主,所以也一下子赶不上中国新冠疫苗瓶装的需求。

如果说两家龙头企业都没有中硼硅管制玻璃药瓶生产,或者说生产量很小,那么由此推断,几乎所有的中硼硅管制玻璃药瓶都需要进口。

当然没人强迫你必须进口,但新冠疫苗如果装在低硼硅玻璃瓶内,显然会拉低产品的信任度,甚至影响到产品的功效,所谓好马配好鞍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写在最后: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还很差

从2010年开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甚至高铁、通信等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

然而,异常疫情暴露出的工业弱点还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与美、日、德等老牌制造强国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所谓卡脖子的技术瓶颈,还不仅仅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如芯片之类,在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方面还很差一截啊。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中国产业什么都得走在世界前列,但从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未来这个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和发达国家在细节上还是有差距的,所谓“厉害了word国”,还需要回过头来重新再好好审视一番。

  •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英伦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