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一般本地学生很少本科毕业就来读商学院的master课程,一般都是工作几年后再来读,一是雇主提供支持,二是工作经历确实对于理解一些理论知识有很大帮助。刚刚本科毕业的学生来读商学院master的很多都是家里提供经济支持的中国留学生。
他现在有几个同学在伦敦做金融,是以前在华威大学曾经吃住在一起的铁哥们。儿子很佩服他们的,也了解现在他们的工作节奏,业余生活,工资待遇。他周末经常去伦敦,住在朋友家里。他考虑lbs以后一个咨询公司在lbs招生挺多的公司工作生活待遇他已经瞄上了,他想做几年咨询,然后就自己创业,他说咨询公司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公司领域情况,对他以后创业会有帮助的。他以后更远的十年,二十年计划都比较明确了。
我们家情况,完全支助他,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们我和老公希望他自己能够承担责任,上了英国大学,预算是越来越超出了开始上大学时的估计,因为他的很多同学,家里非常富有。但是也勤奋读书,待人接物对他帮助启发非同一般。以前是为了他能不卑不亢,一直以来,有求必应,但是他自己也很明白必须担当家里大哥哥的责任。
这次,我们都为他高兴。他自己从小以来,从未有过的开心。
既然如此,那就你们借钱给他,他工作了还你们。或者自己在你们那银行贷款,来英国用。
是,今天明天已经安排了银行约会。我们有些房产,是我们一部分的现金流收入。卖掉一个需要一些时间,我不希望,目前,是我以后退休一辈子都有的很好收入。
还有一些小额投资吧,马上卖掉,不合算吧,我投资傻瓜,我老公也不热衷,就几个房子,还算可以,带给我们比较重要的一部分现金。流。
谢谢大家的参与,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把思维理清了。
目前他们今年将入学的未来同学已经有个群,大家几乎都是23岁,22岁这样年龄,有个深圳的女生,除此外,还没见到中国男生,有2个是已经在英国的香港和南亚的男生,分别来自剑桥大学和UCL,深圳的女生来之美国名校。儿子说,申请需要大学毕业,一点工作经验。很难想象工作一年,两年,单位会出钱供你上学的。
我觉得你应该不惜代价支持一下,以后可以预见的很好地前景
你这一段说的其实都没错,但让人感觉真的有点太功利了,年轻人想跨越阶级是好的,但是也别太急功近利了。说实话我有对你儿子说的话表示一定程度的怀疑,你确定你儿子给你传递的信息都是真实的吗?
很难不让人怀疑,你儿子读的是英国的大学?为什么他的身边正好全部都是达官显贵的子女呢?如果是真的,只能说你儿子绝对的是在挑人玩,这种行为在英国叫social climbing,容易被人鄙视。
资源是讲究互换的,人家达官显贵为什么都跟你儿子做朋友呢?他们能给你儿子提供各种资源,但是你儿子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Sorry,我可能说得不太好听,但这是我读完这一段的真实感受。男人吹牛吹上天见得多了,阿姨你还是留点心眼吧,即使是自己儿子的话也不能全信。
谢谢,觉得现在苹果网真正懂西方社会真正运行内潜规则的ID不多了。
以前有些ID有在英国社会多年,工作生活了解社会内质比较深一些的,都不来发言了吧。
今天去了银行,马上给了我们全额学费的贷款,利息百分之0,9 ,可以在毕业后的8年内还完,也可以有钱时大笔还,无需加其他费用。儿子和朋友们说了,有些同学借了这个钱,去投资,说现在通货膨胀率比这个高很多。
在英国,儿子说确实一般的英国同学,是一毕业就去工作的。
只有家庭富有的,做生意的,学政治,法律,国际法设么的,才喜欢和国际生在一起,华威大学是法国在英国的最大最有名的法国和欧洲学生大学,集中了小巴黎富有的法国人圈子,和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法国,美国法国,北非摩洛哥法国,犹太人法国,印度,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富有家庭的子弟。他们和一般英国学生不大接触,或者一般英国学生家庭经济境况无法允许他们能够和这些国际学生聊得上话。
大学第一年的时候,是学校分配大家住在一个学生楼里的,也是儿子认识英国学生最多的一年。大家一起在厨房做饭,通过饮食习惯,菜肴喜好,录色食物的摄取,已经完全能够明了社会层次。还有不同专业的选择,对自我身体形象的要求,个人卫生,衣着暗号,等等,他说英国女生好看的真的不多,大学里最时髦有品味的还是欧洲学生,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高大挺拔,文雅,等等。儿子喜欢交朋友,学校到处是场地交到各种朋友,健身房,咖啡厅,学习大厅,图书馆,等等等等,他第一年认识一个英国同学,他说太可惜了,他居住在离学校50多公里的地方,父亲是警察,供不起房租,所以学校的好多活动都无法参加,还需要打工,来学校就是听课,很少认识其他同学,这样上大学,也太可惜了。
儿子会中文,他试图交中国朋友,他本来第三年是应该去上海交通大学交换的,后来由于疫情,没成行。他对国内的人比较了解。以前我们经常回上海。但是他说华威大学的中国学生很少会和其他国籍的学生玩在一起的,除了那些学中文的国际生,非常非常稀有。但是他有马来西亚的华人好朋友。他把他介绍给自己的欧洲朋友,也能玩到一起。
我觉得大概由于近20多年来国内的发展,现在的留学生很多很多,不像我们30多年前来欧洲留学生少,一来,马上就混到当地人里,而且我们以前国内资讯少,对国外没有预先感想,来了后,喜欢发现和探索新的文化。
儿子刚回来2天不到,今晚周末去和华威和伦敦回小巴黎的欧洲朋友庆祝了。
西方的文化,其实和东方的文化也类似,要做事业,就需要信息,各种资源集中在小部分圈里,是不会拿到媒介里来公开,各种各样的交往,有social code是需要各种场合耳闻目睹,心领神会,衣着,谈吐话题,体育活动,消遣出入场合等等,对于儿子来说,他每天都在学习,摄取,获得。这就是年轻时候读大学,建立关系网,人生观,社会圈的人生早期建设基础,对以后,自己,兄弟姐妹,家庭都有重大的意义。
不是的,有种东西叫salary sacrifice,这个不算税,所以相当于打了6折,这个我很确定大部分公司都可以的(毕竟对他们来说没有cost)。但是实话实说哈,阿姨叔叔不要太看重名校光环,商学院的助力真的不一定有想象的那么大,反而是如果你儿子帅气优秀的话,去找个mba白富美比去city搬砖来得靠谱多了,那点钱税后真的没有想象的多,真想赚钱的话,美国大厂码农才是出路。
政治正确,其实就是说给那些不在其中,不了解内部运行的大多数人,好让大多数人心安,稳定社会。
人的社会,从古至今,都是类似的。
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同的人不同的志向,人和人千差万别。
只能说,人的路自己走出来,不管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环境造就了人。
有时候,我觉得,很多华人家庭,注重下一代的学校,成长,各种各样课外活动,到底是为什么?
坦率,对自己坦率,知道要设么,适合什么,容易和哪些人玩到一起,第一直觉如何,这些都是从小到大,慢慢形成的。
我们中国人从小被教育的模式,喜欢给人定框架,那些好,那些不好。
其实每个人的感性理性,最理想的来自于自我的真实实践,自我寻找到适合自我的人生方式。
没有标准。
作为父母,能够提供给下一代多接触多实践的机会,我觉得足已。
感恩,感知,开心,笑容,快乐,大笑,欣喜,内心安宁,平静,这些充满着每天的生活,足以。孩子们是提供我这些情绪资源的源泉。也是我养育3个孩子,看着他们渐渐长大,不断创造给我认识新感受,新朋友的乐趣和人生的意义。
我说的被鄙视可不是被我们华人或是普通人鄙视,而是被那些你巴结的人鄙视。电影没看过?社会圈子运行的逻辑就是资源互换,你拿什么换别人的资源?人家的小圈子为啥让一个毫无根基的外来移民轻松入?人家本地乡绅看我们就跟我们国内城里人看进城农民工一样。
谢谢你提出的看法。
资源是互换的,儿子的特点是身体特别棒,高大英俊,亚裔人的脸庞,碧眼帅气。一定的生活经验,非常开朗的性格,常常给需要的朋友出谋划策,组织管理能力强,摆得平有时候年轻人的纷争等等。
深得女生,男生的喜欢。
真得没有这样,应该你没有接触到这样的人,在影视中获得的概念吧。
具体细节不多说了。
只能说,我们自己家庭在法国也不算差,儿子那些同学也是谦虚的人,只有到非常亲密的程度,才会了解。
也许是我天真了,见不得参杂太多利益和目的性的友谊。你儿子会跟你说这么多,说明他很在意这些外在条件,而当他交友的目的并不单纯且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时,我很难不怀疑这些友谊是否能够长久。我感觉他是有点儿飘了,年轻人飘也正常,家长不能也跟着飘。
我理解你说的意思。坦率的说,我老公家庭父母双方的祖上,在20多年前,都有各自上市的大型工业企业。我的婆婆和老公兄弟姐妹,确实是有点如你所说。
但是,如果你真正进入到他们里面,了解了他们是如何日常起居,喜好,他们自己的教育环境年代背景,就会理解他们的各种态度。
人是能共情的,关键是如何找得到共鸣点。
共鸣点,不是投别人所好,而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一个人陶醉某项事业,就会忘情的去研究探索,成为那个方面的专行,有特殊才能的,迟早总会被人赏识的,人生的乐趣就是分享。
我非常喜欢音乐,虽然小时在国内没有条件学习钢琴,到法国自己工作有了条件,我马上就买了第一架钢琴,请了法国音乐学院的老师从头开始学习。一直到现在,其中断断续续,我早期工作出差繁忙,后来又绿续生育了3个孩子,但是对于音乐的热爱,始终在学习,私人老师,音乐学院,理论知识,合唱团,乐器等等,从音乐小白,发展到半个音乐专业爱好者。成为专业人士的朋友。我们交换的是十么,是我对音乐爱好的热情,感受提供了音乐家创作的灵感。
生活需要各种灵感。提供灵感产生的人,和能够由此产生灵感的人之间,就是交换。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充满了人的一生。
OK,我觉得可以就此打住了。我前面也只是表达下自己的感受,如果毫不在乎他们的身份而只是单纯的心灵交流,又何必提及他们的身份呢?
平穷的音乐家,,,,,
我接待过一个来家附近录制唱片的音乐家3个星期多,他走了以后,再走进我那个布置温馨甜蜜清新的小窝,烟味,到处弥漫,白白的墙也被熏得黄黄的,浴室,次所不忍堵目,我不得不取消马上需要住进的订单,现在已经2个对月过去,沙发,入口,还是烟味,你就不得不再喜欢这个人。
人是自然的,不是政治正确,就应该如何。
对我们来说,家庭教养好的,是能让人一眼就能辨出来。肯定来自于我们自身熟悉的以往人文习俗,同样,我们被别人认可,或者欣赏,别人也是如此juge我们。
比如我现在很喜欢养各种花草,在我们出租的房子里摆一些我自制的花盆,我发现获得很多旅客的喜欢。生活里内容很多,彼此欣赏的人因为相同的爱好话题就多,交往就多。
年轻人也是如此。
深一步了解,就会住一起啊,吃一起啊,比如今天晚上,儿子就住到他好朋友奶奶家里,他们几个朋友会一整夜聊天,说不完的话。
我中学大学也有一整夜说不完话的朋友,到现在,还一直有微信联系。
所谓言传身教,你这小孩我看行,学识和各种能力都很出众,今后一定会大放异彩,前途无量。
母亲优秀,子女更强,没毛病
我幼儿园的朋友,小时的邻居,也都有联系。让我们共鸣的是,相互家庭从小成长环境背景的了解,对人一生发展演变的思考,让我们有共同语言可以交流。尽管我们初中就分开了,尽管我后来上了大学,出了国,她后来成了小学老师,教育心理学的共鸣,一直牵系着我们。
生活里具体内容的共鸣,会让人紧密联系。
各种各样的爱好,让我的生活经常充满着激情,我小时候还学过几年系统的西洋绘画,我爱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摆设,建筑,园林,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各有千秋,趣味比较多,不让人沉闷的人。自然,就会被各种朋友围绕。
情趣多一点的人,我观察到,经常是家庭环境比较优越的概率大一些。而不是你说要有意去交识那些家庭环境好的孩子。如果自己没有内容,那么交往也无法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