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尼克松访华,在国际社会造成了巨大震动。1972年2月28日发表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透露,中美将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进行民间交流。
英国皇家学会从中看到了先机,希望尽快恢复中英之间科技交流,随后数十位中国科技工作者踏上了留学英国的道路。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退休研究员沈恂回忆说,1972年年末, 当他接到所里人事处的电话,说要派自己出国学习时,他根本不敢相信,甚至觉得这是同事是在和他在开玩笑……
青年沈恂
1972年5月20日,就在尼克松访华3个月后,由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艾伦·霍奇金、外事秘书邓纳姆、执行秘书大卫·马丁组成的代表团抵达北京,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
5月25日晚上7点半,中英双方科技人员在中科院进行了正式会谈。会谈中确定恢复青年科技工作者赴英进修计划。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教授刘晓:**究竟我们是要偏向应用为主,还是理论为主,其实都是在为对方着想。英国认为你中国现在发展应该是发展生产,还是要学一些能够实用的技术比较好。当时,周恩来这一期间曾经有过一个指示,说特别是中科院,还是要发展基础科学。
因为这一标准,时年32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专业,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了7年的沈恂被选中。
**沈恂是当时被选出来计划赴英的60名留学生中的一员。**后来他才得知,他们这批被选拔出来赴英进修的科学工作者,平均年龄超过35岁。
**他们主要来自中科院及北京、天津、上海的各大高校,行业从物理、化学、生物到医学领域。**他们都是科班出身,并且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工作了相当一段时间。
从天而降的喜讯笼罩了沈恂一家,一向严厉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后也突然变得和蔼起来。
沈恂与父母的全家福 拍摄于玉渊潭公园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沈恂:**因为我父亲对我一直都是很严格的,我父亲喜欢女儿,对女儿和蔼,对儿子严厉,所以父亲非常高兴,因为觉得这也是家庭的一个荣誉,所以置装什么,挑西装和中山装的料子,都是我父亲陪着去的。
沈恂出国留学时,妻子已经有6个月身孕,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他甚至没有来得及亲眼看到孩子降生。
夹杂着对家人的不舍与歉疚,对未来的憧憬与惶惑,带着这样一种复杂的情绪,这个32岁的中年人,踏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沈恂等人抵达英国时的1970年代中期,正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战结束后的20多年间,建设新生活的热情弥漫整个欧洲。
1970年代中期的英国伦敦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许社全: 一到伦敦底下全是别墅,大伦敦正好是下午,夕阳一照很漂亮。那个连体别墅,单独别墅,郁郁葱葱,马路上看到小汽车哗啦哗啦,高速公路景象一看那真是繁华。现在咱们国内早就是这个水平了,可是那个时候太少,太震撼人了。
沈恂: 当 **时到英国总的感觉就是说,我们没见过这样的世界,一切都是很新颖的。**当时比较富裕的人的话,都住在郊外,就跟我们现在这样子,就住在郊外,坐地铁到市里去上班。
比物质落差冲击更大的是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英国的生活十分丰富,忙碌的学习之余,茶余饭后,沈恂等人常常相约出去散步,周末有时还会出去旅游。沈恂为此还专门买了一台相机。
在一种陌生、忐忑而又伴随着新奇的情绪中,这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学习。
中国进修学生抵达英国后,由提供教育机会与促进文化交流的国际机构“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资助和安排,进入伦敦当地的英国普通家庭租住,每日前往附近的语言学校补习英语。
沈恂一行四人所在的补习学校位于伦敦东北方向的古城科切斯特。1973年7月中旬,他们抵达这里的第一天,当地报纸就刊登了一条消息:“四位中国Doctor来到科切斯特!”
沈恂结束了科切斯特3个月的英语培训后,来到伦敦大学圣巴塞罗缪医学院物理系和放射生物学系,他将在这里开始自己的进修生活。
在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工作人员的安排指引下,沈恂见到了自己的导师罗特布拉特教授。
约瑟夫·罗特布拉特
沈恂: 去了以后是一个老者,当时他大概已经66岁了,人很和善,但是我当时并不知道他有多大的名气,反正看大家都挺尊敬他的,他也对人也挺和气的,就问我为什么要到我们学校来?他说你了解不了解我们学校?我说不太了解,他说你怎么会选择我们这儿呢?我说的是我们研究所安排我到这来的,这是我们国内的当时的思维方法。
后来沈恂才知道,罗特布拉特教授曾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查德威克,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而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沈恂的导师在其指导下研究原子爆炸的可能性,并跟随查德威克参加了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
后来,导师和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共同发起并组织了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圣巴塞罗缪医学院
沈恂在出国前从事的是从国家核武器研究衍生而来的核辐射防护研究 ,依据他在国内的研究背景,罗特布拉特教授交给沈恂的研究题目是“直线加速器电子束能量的量热法测定”。
出国前,所里给沈恂安排的任务是学习微剂量学,但由于这门学科当时在英国刚刚兴起,沈恂所在的圣巴塞罗缪医学院物理系和放射生物学系并没有相关的研究试验。
沈恂一时很迷茫。
圣巴塞罗缪医学院实验室
沈恂: 英国它是这样,早上是“Morning coffee”,早上是咖啡,下午是“Tea”是茶,所以每天到咖啡的时间,大家就去喝咖啡。这个时候大家可以休息,另外聊一聊,也可以讨论讨论科学的问题。
喝下午茶时,沈恂认识了一位本土的生物学家——诺尔曼·坎姆博(Norman Kamber)。他得知沈恂想学微剂量学后热心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很快帮沈恂联系了格瑞实验室,这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牛津放射肿瘤学研究所,是世界上第一个放射生物学研究所。
经格瑞实验室物理部主任巴里·迈克尔(Barry D. Michael)博士介绍,沈恂顺利进入这家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放射生物学研究机构进修。在巴里·迈克尔的帮助下,沈恂幸运地一步跨到了世界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沈恂在实验室前
沈恂后来回忆说:“我虽然在英国只待了1年零8个月,但是学到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我从一个学物理的年轻人向研究生物学蜕变的开始,英国许多有成就的放射生物学家都有物理学的背景,它增强了我转向生物学的信心,这可能是我留学英国最大的收获。”
沈恂(后排左四)在留英同学联谊会上的合影
1975年5月,沈恂回到北京。离开时妻子尚在怀胎,回来时女儿已经满地跑了。转年,沈恂参与一号任务,负责协助解决毛泽东遗体的保护保存。直到1978年,科学大会召开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工作走向正规,沈恂的研究课题放射生物学检测法才被批准立项。
沈恂说这次留学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很幸运,比别人更早地看到了和学到了一些先进的内容,这对他世界观也产生了影响。
自第一批留学生赴英进修后,中国陆续向西方分批增派留学生,他们在接下来的改革开放时代,大都成为了中国科技领域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