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求求你不要再假装需要搞经济了 - FT年度2025最佳文章分享

ChatGPT 翻译:

上周末,当英国财政大臣瑞秋·里夫斯(Rachel Reeves)前往中国为英国招商引资时,保守党议员汤姆·图根哈特(Tom Tugendhat)在《泰晤士报》上撰文称,台湾将是更好的经济合作伙伴。然而,在《泰晤士报》仅有的2500字篇幅内,他选择不提及一个重要事实:台湾的年产出为8000亿美元,而中国的年产出则高达19万亿美元。图根哈特是一个正派的人,但他也证明了,在英国公共生活这片死气沉沉的海洋上,一个上流社会的口音和背景可以让一个空洞的人物走得多远。持类似观点的保守党人士不在少数,他们希望英国与中国保持距离。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确有一定合理性。但为何要用经济学的外衣来掩盖这一点?为何不直截了当地承认,经济增长并不是他们的真正优先事项?

英国的问题在于,几乎所有人都宣称增长是首要目标,但几乎没有人真正这么想。总有其他优先事项凌驾于增长之上,无论是地缘政治、生态环境、文化还是社会公平。**最终的结果是最糟糕的两难局面:既没有真正推动经济成功的动力,也没有达成全国共识,愿意接受一个低增长、低波动的生活。**如果英国能坚定地选择其中一条道路——无论是全力追求增长,还是接受停滞——都将是一个成熟的决定,各有利弊。然而,当前的妥协状态让英国陷入了一种黏稠的、无所适从的困境:在抽象层面上认同增长的必要性,却不愿意在具体问题上作出取舍。

无数的报纸社论会告诉你,英国缺乏“增长战略”。如果所谓的“增长战略”指的是政策,那么英国从来不缺政策。然而,真正缺失的是一种“增长偏好”——一种坚定的信念,即当增长与其他目标发生冲突时,增长必须优先。

换个角度来看,美国过去二十年的增长战略是什么?它在哪届政府手中制定?能否给我提供相关文件的链接?每当我向那些鼓吹“战略”的人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给出的最佳答案通常只是一些含糊的托词,比如提及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作用。然而,事实是,美国这个全球最成功的经济体,并没有一套固定的计划。它所具备的,除了页岩革命等固有优势外,就是一种极其强烈的增长偏好。当增长与其他问题发生冲突——比如减税与收入平等之间的矛盾、企业扩张与反垄断监管的冲突、页岩气开采与地方社区利益的矛盾——美国的选择往往是优先增长,至少比西欧国家更倾向于增长。在一个甚至连带薪休假都未立法保障的国家,经济体系可以做出英国无法或不愿做出的大胆决策。

本周,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Keir Starmer)公布了一项计划,希望利用人工智能促进英国经济增长。然而,他不是真心推动增长的标志,在于他承诺要让人工智能“惠及所有人”。事实上,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推行的政府改革能做到“惠及所有人”。斯塔默的这一表态,实际上已经暗示,一旦人工智能影响到某个利益群体,他很可能会退缩。

如果人工智能的变革性真如外界宣传的那样强大,它必然会导致部分公共部门职位的流失,例如在医疗诊断领域。工会当然希望经济增长,但他们不愿为此付出这样的代价。此外,人工智能的计算需求将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在当前电力需求水平下,政府计划在2030年实现电网脱碳,这一目标已经极其困难。为了满足数据中心对能源的额外需求,去碳化进程可能不得不放缓。理性的环保主义者当然希望增长,但他们并不愿意为此妥协太多。

如果英国希望吸引顶级人工智能人才,它可能需要降低高收入或资本利得税。然而,一旦斯塔默尝试推动这一想法,类似“决议基金会”(Resolution Foundation)这样的智库就会拿出各种关于收入不平等的图表,将他驳倒。面对这样的选择,一部分人会宁愿选择保持1.5%的年增长率,而不是接受3%的增长率但导致更大的社会分化。他们确实希望增长,但却不是“那种增长”……

另一种选择是,英国可以停止假装自己在追求增长。我个人会对此感到遗憾,但如果政治家们最终达成以下共识,也并不丢脸:2007年之前的高增长率才是历史上的异常现象,而自那之后的低增长才是常态。要恢复到过去的高增长轨迹当然有可能,但这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对失业福利制度进行调整,而这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因此,所谓的增长红利,可能最终需要用社会不稳定的代价来抵消。归根结底,英国不是美国,而更像是法国——一个“贫穷的富裕国家”,其庞大的首都城市和在STEM学科上的优势掩盖了许多结构性问题。理想吗?当然不是,但哪种模式才是完美的呢?即便是经济表现卓越的美国,也未能避免其政治环境在西方民主国家中成为最糟糕的之一。

当然,英国也可以继续维持当前的自欺欺人状态。保守党希望增长,但前提是不能涉及大规模基建、不能与欧洲结盟、也不能与中国有太多接触。工党希望增长,但不能让工会不满,不能“让任何人掉队”,也不能违反各种NGO的政治正确言论。那么,最终剩下的增长政策是什么?财政大臣在内阁会议上,让同僚们提议减少一些繁琐的法规?如果这就是全部,那讨论是否应该让瑞秋·里夫斯下台都显得愚蠢。是的,她确实选择了一条艰难的学习之路,比如她最终意识到,把政府支出称为“投资”并不能欺骗真正的投资者;她也意识到,在一个自千禧年以来从未实现财政盈余的国家,“紧缩政策”并不是最大的问题。但英国的问题并不在于里夫斯,而在于整个英国。事实上,我们内心深处比自己愿意承认的程度更加满意于1.5%的年增长率。

总算有人站出来指出既要又要是不行的了 @sillysausage

这跟我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英国就是个废物国家

高增长是异象

那你香港护照为什么会选在废物国家买房呢?

被套牢是不是全怪自己

1赞

对,我生气,我傻逼,没有看清废物本质until now。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希望所有的"发神经功"非法难民都能看到这条自白

赶紧调转小船的船头

阿门

别提了,我香港有个房子的租客居然提前break clause昨天要退了,连续租了5年非常好的一对年轻banker夫妇,说要移民来英国…

气死我了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全球化这么多年了,天高任鸟飞

只要不是非法的

都是财神

要不是看在他们来帮我维持kingston房价我真的已经去骂街了

谁也没在"帮谁"

大家都是在为了自家的孩子学业好事业好

一代传一代

劝你少愤青,多生娃

这点马斯克很厉害

英国AI打工人的工资是美国1/4不到,别想了

被Trump 拒之门外的"嫌疑犯Chinese AI spy”
全部都可以移民来英国了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那必须留在中国啊,你啥居心

中英高校之间可以compete forAI专家
+cooperation留子

海阔凭鱼跃

倒不是说英国真的不想搞经济,我决定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党争误国,干个什么事儿都被意识形态拖后腿了

另外就是监管过多,干实业的成本高到天去了

靠金额的话,太容易被拿捏了

你看原文了没亲

差不多意思啊
在这儿想办个啥事儿,还不够一堆相关利益团体扯后腿的,希思罗的第三条跑道就是个标准的例子

说到底英国现在需要一个撒切尔夫人

生菜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