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五连跌,市值承压:是短期波动,还是结构性挑战?

港股调整,阿里巴巴成“资金出逃”重灾区

7月3日(周四),港股三大指数集体下跌,恒生指数与国企指数均跌约1%。其中,阿里巴巴下跌超3%,录得“五连跌”,成为南向资金净流出最多的个股——单日流出17.34亿港元,近20日累计流出高达86.79亿港元,反映出市场对其短期走势的担忧。

阿里巴巴市值:从巅峰回落,仍具韧性

当前市值与历史对比

截至2025年7月2日,阿里巴巴的总市值为2587亿美元,在全球上市公司中排名第47位。虽然较2020年巅峰时期的6252亿美元大幅回落,但较2023年底的1970亿美元已有明显反弹,年初至今涨幅超30%。

市值波动背后的逻辑

  • 宏观环境不确定性:中美关系、全球利率周期、消费复苏节奏等因素影响投资者情绪。

  • 资金面压力:南向资金持续流出,反映出机构对短期估值和盈利能力的谨慎态度。

  • 技术面承压:股价跌破多条均线,短期走势偏弱,技术性抛压加剧。

财务表现:利润弹性释放,AI成新引擎

核心业务亮点

  • 电商业务:淘天集团营收4498亿元,同比增长3%,88VIP会员超5000万,用户粘性强。

  • 国际业务:速卖通、Lazada等平台营收1323亿元,同比增长29%,覆盖200+国家。

  • 云计算与AI:阿里云营收1180亿元,同比增长11%,AI相关产品连续七个季度三位数增长,成为未来增长主引擎。

战略转型:从“流量平台”到“AI科技公司”

阿里巴巴正从传统电商平台向“AI+全球化”的科技公司转型:

  • AI基础设施投入超3800亿元,打造通义大模型、百炼平台等核心技术。

  • 组织架构瘦身,合伙人制度精简至17人,提升决策效率。

  • 剥离非核心资产(如高鑫零售、银泰百货),聚焦主业与技术创新。

投资者该如何看待当前调整?

虽然短期股价承压,但从基本面来看,阿里巴巴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盈利质量重构”:

  • 利润增长远超营收增长,反映出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

  • AI商业化潜力巨大,通义模型已衍生10万+应用,覆盖110种语言。

  • 国际化布局初见成效,未来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总结:短期波动不改长期价值

阿里巴巴当前的市值调整,更多是市场情绪与资金面的反映,而非基本面恶化。随着AI战略落地、国际业务盈利改善、组织效率提升,其长期投资价值依然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