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副与非全副

资料都是网上搜得,不知全面否,请大家一起讨论:

来源:http://bbs.fengniao.com/forum/645180.html

所谓全幅, 指的是和 “胶片单反” 中的135底片的尺寸一样的数字感应器 (CCD或CMOS)尺寸, 而非全幅可以理解为从全幅的之间截取了一块画幅,和其它没有任何关系,至于出版商, 实际上他们是不会管你用的什么 “幅” 的相机拍的片, 只要画质和文件大小能达到他们的印刷要求就可以, 而消费者用什么是和市场价格有直接关系的, 全幅的价格低了, 非全幅的会更低, 照样有市场, 除非有一天, 全幅数字感应器的成本价格低到和非全幅无差别时, 就到了非全幅退出市场的时候了.
前边说了数字单反的全幅尺寸来源于"胶片单反"中的135底片的尺寸, 而这个尺寸应该是现在数字单反这个型号机型能够上的最大尺寸了, 要想更大, 就要换机型了, 象哈苏中副数码H1D, 应该是源于原120机型胶片机. 你要问不是说感应器越大越好吗? 弄个更大的装到现在的单反上不行吗? 答案是那样太浪费了, 这里牵扯的还有镜头的技术, 镜头到感应器的距离等等问题, 这些和清晰成像都有直接关系. 你装个大的边上都浪费了, 用不上. 所以说全幅的感应器尺寸应该是这个机型数码单反的终极尺寸了, 以后也就是单位面积承载信息的多少的改进了.
好了, 说到这里, 是不是觉的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较很象VCD机和DVD机? 一个是终极产品一个是过度产品. 那你问为什么要生产非全幅这样的, 直接都是全幅多好? 我也这么想, 估计是技术水平造成起初的CCD成本很高, 小一些的便宜点, 这样数码单反进入市场时才会有一个合理范围内的价格, 也才能卖出去, 这也象VCD和DVD的关系, 早几年就知道VCD是过度产品DVD才是终极产品,但照样很多人买VCD,因为VCD在卖2000一台时DVD是一个很难被多数人接受的价格. 而随着数码时代的高淘汰速度催促下, 现在一台DVD便宜的才4、5百,于是VCD基本从大中城市的主流市场退出去了。
所以说,我觉得数码全幅时代的到来是迟早的事,到时非全幅的去留就要看市场了。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了张图,帮助新手理解, 如有不对, 也请前辈尽快指正, 以免误人子弟. 呵呵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3967971

问:

我想问问,如果把
全副镜头放在非全副机身上
非全副镜头放在全副机身上
会有什么结果

答:

  1. 全幅放在非全幅上,使用正常但画面缩小,视角变成原有全副镜头焦距乘以1.5 (尼康相机) 或1.6 (佳能相机)后焦长镜头的视角。比如:200毫米的全副镜头,放在非全幅机身上,视角相当于在全幅上的300毫米镜头的视角。

2)非全幅镜头像场较小,如果放在全幅机身上,画面四角会变黑没有成像。尼康相机会自动切换到非全幅模式使用全幅内的中央部分成像但像素也只用了原来像素的一半。这时候全副取景器不成相的部分会变暗。

佳能相机的非全幅镜头在全幅机身上不能使用,因为结构设计的问题,反光板会碰到镜头。所以佳能的非全幅镜头基本上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3)全幅镜头用在非全幅机身上的好处是看得更远,全幅镜头在全幅机身上能看得更广。所以,如果你是个长焦的爱好者,拍鸟类或者野生动物,非全幅比较适合你。

如果你喜欢风光或者人像,全副适合你。

来源: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08-12/15/ff8080811e2d5940011e3a04220801c2.shtml

小土堆儿:

全副不是新鲜玩意儿,传统相机就连傻瓜相机都是清一色的全副,那时的商家也比较纯洁,从来不把所谓“全副”作为概念单独拿出来卖钱!进入数码时代商家精明了(应该是狡猾),把全副造上了神坛!所以,我看大伙儿应该稍安勿躁,等“全副”走下神坛时,既是我等入手之日

来源:http://bbs.powerapple.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991136&pid=25649903&fromuid=491019

十元

stevenxi

。学习下
~~:cn02:

拍扁煲汤:cn02:

恩,挺好的哇~一目了然~~
不过好像漏掉了一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透视效果。
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放在另一个不动的物体前面,你把相机固定在一个不动的地方,对焦前面那个物体,然后用广角拍一张,再换焦段长一些的拍一张,之后你把广角拍的那张做截图,做成视角和后来焦段较长的镜头一样的视角,对比一下你就会知道什么才是全幅和半幅的真正区别了。
你会发现虽然截图后视角一样了,但是广角拍摄的那一张相对于后来较长焦段拍的那一张来说,前后两个物体的距离感觉会大一些,这就是透视效果,而后面那个较长焦段的前后物体距离会感觉小一些,而这就是大家常说的“集束感”。
一般大家都比较喜欢集束感比较强的照片,这样画面会比较充实;但是这样一来半幅的问题就出来了,为了实现85mm的视角,全服上了85mm,视角和集束感都是85mm的;而半幅的话就只能去选择60mm左右的镜头实现85mm的视角,视角实现了,但是却发现根本就没有85mm的那种高集束感,而其实是60mm的集束感然后做了剪裁而已。。。。
其实不要局限在神马全副半幅上面,这就是一个底片大小的问题,这也是“大底才是硬道理”理论的真正支柱之一。
也会有人说那有时候就想拍一些发散感的片子呢是不是半幅就有优点?这样讲来,是的,在半幅上你不需要太靠近就能得到比较强的发散感,但是反过来用全服的话你只需要靠近一些就好了,而且如果要求这种发散感,绝大多数时候你都有机会跟被摄体靠的更近;
也会有人说半幅我想得到什么集束感就上什么焦段的头,站远点就好了啊~例如说想得到135mm的集束感,在版半幅机上你就要跑到135*1.6=216mm这焦段以外去了。。问题是,当你想得到集束感的时候,很多时候你却没有那么多机会跑的和被摄物体很远。。。例如在咖啡厅和pub一类的室内。。
其实吧,这东西,都没啥多考虑的,纠结它也没多大意义,了解一下就好了,这些数据的东西纠结多了你会变成一个科学家,而不是一个摄影家了。。。
Very sample concept, very powerful truth, the camera shouldn’t be the limit of your creativity. Work is one thing, luxuring is another. What’s important is that you producing stuffs~~

扣点鼻屎给你加料。。。:cn08:

auv…果然被小孩们的尖叫弄得半死8活了哇…都两天米见你介个水货咧:cn08:

咋地。。。想俺了:cn11: 。。。话说你那楼开了没。。。开了吼一声。。。我去水楼啊{:5_141:}

你…想活命9给偶乖点儿…偶滴处女主持帖 8许捣蛋!!来一个斩一个!{:5_139:} {:5_139:}

想。。。怎么不想多活几年了。。。所以到时我会披着马甲去水楼。。。一定不会让你发现;P

偶掀开马甲 然后把真身也揪出来…狂抽一顿{:5_142:}

就这么说定了。。。那就等你开贴啊。。。{:5_142:}

你小号是啥{:5_132:}

还没小号呢。。。等那天专门为你开一个去。。。感动吧。。。{:5_141:}

百科全书~进来补充一下专业知识{:5_137:}

欢迎~{:5_137:}

哥…你这是完全在误导啊…
透视是相同的…
具体你可以百度或者wiki一下“透视”…

这个问题之前无忌上也有不少人说错…
简单来说,如果按照你说的,相机位置不变,用长短焦分别拍摄同样物体,然后裁成相同视角。那这两张照片除去景深和形变,应该是完全一样的。你只要想象成光路不变就可以了,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就是所有那个视角范围内到达相机焦点的光。当相机和被摄对象位置比变的情况下,被挡住的部分光线,无论如何换焦距,也是无法到达镜头焦点的;同样,未被挡住的光线,只要在视角内;无论什么焦距都是可以到达焦点,呈现在底片上的。

也就是说,如不考虑形变“前后两个物体的距离感觉会大一些”是不可能实现的。

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8580677.html
http://www.douban.com/note/73609120/

饿。。。我是彻底糊涂了,脑袋笨了反应不过来了。。可能真是我理解错了。。
人也懒了真的没当年那刨根问底的精神了。。这些数据的东西真的不在行了。。。无视我无视我无视我。。。。。。。{:5_134:}
不过如果是你说的那样,全幅在制造“透视压缩”效果上应该还是有优势的至少我还是对了那么一点点的。。。。哦哈哈哈{:5_147:}

前面的似懂非懂的看了,最欣赏的是最后那一句:“其实吧,这东西,都没啥多考虑的,…”